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古代称谓有多种,用字称谓和用名称谓是其中两种.称名称字有一套严格的规范,通过称谓也可看出与被称谓人之间的关系,对被称谓人的评价及态度. 一、称人称字表尊称,称人称名表轻视 现在我们称呼第二方的代词有"你"和"您",而古代,虽然有"汝、尔、若、而、乃"等好几个称法,但是对长辈、平辈说话时,从来不用这些词,认为如此称呼不礼貌.古人有多种多样表示尊敬的方法,用字称人是其中一种.  相似文献   

2.
先秦时期的姓氏制度及名字称谓与后世有很大区别。通常男称氏,女称姓。通过研究与虢国女性贵族称谓有关的铭文,总结出虢国女性贵族称谓形式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妇女自称;二是他称,包括父母称呼女儿、丈夫称呼妻子和其他形式等三种情况。  相似文献   

3.
古代的人名称谓有多种形式,常用的有直称姓名、称字号、称谥号、称封号、称官爵名、称斋室名、称籍贯等。除此之外,还有几种特殊称谓。1.职业 人名这种形式多用于古时被认为身份低贱的人,如乐师、演员、工匠、厨师等。"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韩愈《师说》),其中的"师襄"就是叫襄的乐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孟子》),其中的"弈秋"就是叫秋的棋手。  相似文献   

4.
正官职变动常见称谓一直是古代文化常识中经常考到的一部分内容,古人提到官职变动时都有哪些常见的称谓呢?一、表任职、授官的任(担当,担任)《史记·蒙恬传》:"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毅,蒙毅,人名)授(授官,任命)《宋史·辛弃疾传》:"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除(任命,授职)李密《陈情表》:"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相似文献   

5.
作为亲属称谓的“姑”,在古代称谓中与内蒙古西部方言称谓中存在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点.通过分析对比可以看出,两者都有“父亲的姐妹”和“丈夫的姐妹”这两个义项.除此之外,古代称谓“姑”有“丈夫的母亲”这一义项,这是内蒙古西部方言称谓“姑”所没有的,这是两者之间最大的不同之处.从这一不同点出发,本文着重探析亲属称谓“姑”在古今词义的发展过程中形成这种不同的原因,以及从中反映出的古今词义的异同.  相似文献   

6.
一、谐音双关的"四叔" "四叔"是小说中"我"对鲁四老爷的称谓。关于这个称谓的理由,作者特别作了一番说明:"虽说是故乡,然而却没家,所以只得暂寓在鲁四爷的宅子里。他是我的本家,比我长一辈,应该称之'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如将以上文句中  相似文献   

7.
李密的《陈情表》构思缜密,用词精妙,展现出极高的写作技巧。文章作为书信体,对人物的称谓极其讲究。文中对父母、祖母、陛下及自己的称呼,看似不经意,却大有玄机,值得玩味。比如,对父母:一曰"慈父",一曰"母";对祖母,不同情状之下称谓不一:在陈述与祖母的祖孙关系时,多称"祖母刘"或"祖母"。在陈述祖母的病情及"祖母"与"皇上"对称时,多称"刘";对武帝:俯首帖耳"尽"称"臣"。可以说称谓中隐含着李密的心性、情感和态度。本文从称谓入手,探究李密的为人与个性特质。  相似文献   

8.
张晓芳 《现代语文》2006,(2):123-123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人们对口语表达愈加重视,越来越多的人青睐演讲.而对这一事物的称谓却含混不清,有人称它为"演讲",有人则称它为"讲演".那么,到底是该用"演讲"还是"讲演"呢?  相似文献   

9.
陈晓云 《现代语文》2014,(4):127-128
汉语中称谓的选择涉及很多社会文化因素。有些称谓在使用时被人们有选择地改称,以表示对被称呼者的尊重和亲近。方言中用"哥"称呼同辈年长的女性,这是称谓词口语色彩浓郁、指称范围扩大的语言发展自身因素,也是受社会生活影响从尊从亲称呼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文革"期间,有大批的旧有词语趋于或已退出现实的使用,文章按人物称谓类、事物称名类和动作行为类分别对这一情况进行了考察,并分析了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在日常生活和学术环境中,人们一直惯用"外部动机"这一术语.实际上这一称谓并不科学.本文对之进行了发生学和命名学的检视,指出这一貌似科学的称谓却存在不能圆说的逻辑谬误.  相似文献   

12.
贾谊创作的《过秦论》名篇包括上和下两篇,经文本的细读,上篇中的部分文句存在模拟李斯《谏逐客书》之处,只是略经改写。此例是贾谊曾阅读李斯作品的明证,也是创作风格受到李斯影响的印证。另外上篇和下篇对嬴政的称谓有不同,上篇称"始皇",下篇则称"秦王",经考察,这符合贾谊创作的原貌。此称谓不同之例,表明上下篇并非创作在同时,上篇创作于文帝初年,下篇则应创作于贾谊任梁怀王太傅期间,属对上篇的补写。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所录《过秦论》,则统一改写为"秦王",以弥合上下篇称谓不同之间的矛盾,而褚少孙《陈涉世家》所录的上篇则保留称"始皇"的旧貌。这样便出现同是录在《史记》里的上篇,却存在不同文字面貌的现象,改写是造成这种异貌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3.
雷州话属于闽方言的一支,在雷州话中有一些特殊的亲属称谓,分别是普通话中的"妈妈"、"爸爸"、"孩子"、"女儿"、"叔叔"、"儿媳妇"、"妯娌"、"大娘"和"舅舅"等,每一种称谓又分为面称和叙称。其中有些称谓在雷州话中有不止一种表达,有些称谓年轻人的表达和老一辈人的表达也不一样。这些特殊的亲属称谓来源于闽方言、粤方言和普通话,有的来源还有待考证。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雷州话词汇来源的复杂性以及各种方言之间的借用、融合和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前苏联"之称谓是苏联人自己最先提出来的,而后被中国新闻媒体和学术界广为引用.其实,这一称谓值得推敲它既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历史面貌,又不符合中国语言表达规范,因而是不科学、不准确的;但在特殊的语言环境下还可以偶尔使用.  相似文献   

15.
经纪人,作为当今一种时尚的职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在古代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称谓。最早的是西周时代的质人,到秦汉时期,称为驵侩、驵、驵会、辜榷等。从唐朝开始,多以"牙"贯以名称,且名目繁多,如牙人、牙郎、牙商、牙侩、牙子、牙保等。元代以后,在官方公文和民间出现经纪之称。  相似文献   

16.
登封方言属中原官话洛嵩片,其称谓词有着与众不同的内容和特点。其亲属称谓词和社交称谓词与普通话中的称谓词有同有异,也呈现了以下特点,即"三称分立"、"从晚辈称呼"、"多样化称谓"、"同音异指"等。这些特点反映了登封人淳朴而又实在的亲属观:亲而有度,疏而有礼。  相似文献   

17.
哈尼族是从隋唐时期乌蛮部族中分化形成的一个单一民族,自它形成单一民族起,见诸汉文史籍的族称不胜枚举,但自隋唐到清代的"和蛮""和泥""斡泥""窝泥"等族称,均系他称而非自称。通过考察彝族对哈尼族的称谓,并与历史文献中的哈尼族族称作对比,认为历史文献中哈尼族族称是彝族对哈尼族先民的称谓。又通过对哈尼语和彝语语音对应关系的探讨,认为彝语中对哈尼族称谓其实来自于哈尼族自称,即"和泥""窝泥"等族称的本源是哈尼族的自称"哈尼"。汉文文献中从"和蛮""和泥"到"斡泥""窝泥"等哈尼族族称的演变与彝语相关联。  相似文献   

18.
“先生”考     
新中国成立之前,对教育者的称谓,第二人称一般称"先生"."先生"之称,始于西周."谓师为先生"的原因,是那时还没有形成教师概念,教育者就是本来意义上的"先生".新中国成立之后,因为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老师"取代了"先生",成为教育者的第二人称.  相似文献   

19.
"东西"这是我们使用极为频繁的一个词,这个词最早出现于唐代,《遂雅·称谓》一书中记载:"称物曰‘东西'也."可是,你想过没有,人们为什么用"东"和"西"这两个方位词组合起来指代物品呢?这里有不少有趣的解释.  相似文献   

20.
全面提升大学生义工服务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义工(Volunteer)是义务工作的简称,也称志愿服务,是指任何人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和精神,在不取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进社会而提供的服务。"义工"这一称谓来自香港,在台湾称志工,在中国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