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现代教育实践中对人的假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纵观教育发展的全部历程,我们会发现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人作为教育的主体和重要客体之一,是一条贯穿始终的线索。但由于对人的看法不同而引发了不同的教育观念,而所谓对人的看法,从根本上讲是对人性的看法,在教育实践研究中表现为人性假设。因此,在教育实践中形成科学的人性假设,树立科学的学生观、教师观,并构建学生与教师之间和谐的关系,是教育中重要的事情。  相似文献   

2.
人性假设不仅以某种本体论为基础,而且预制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论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建立在彻底的唯物主义本体论之上,不仅回答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问题,而且预制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为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在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任务就是建构和谐人性,推动人从自由个体走向历史主体。  相似文献   

3.
人性假设不仅以某种本体论为基础,而且预制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论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建立在彻底的唯物主义本体论之上,不仅回答了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问题,而且预制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任务就是建构和谐人性,推动人从自由个体走向历史主体。  相似文献   

4.
《中学教育》2018,(4):5-13
教育学研究的核心是特定的人性假设。各种人性假设尽管被作为学科理论的逻辑前提,其自身由于未得到严格证明,在教育学中容易陷入困境。从证成方式上,人性假设可分为极点式和线段式人性假设。二者均以静态、片面、单向度的思维方式为取向,与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有关,使教育成人难以实现。从教育人学的立场出发,基于人的可能性与复杂性特征,从主体、对象、目的、结果与维度等角度,尝试建立一种动态与立体的人性假设。比较人是一种确定自我与他者、自我与他我之间相同点和差异点,并做出判断,采取某种行动的人性形象。比较人假设的教育意义在于:教育引导人以自信,促使人走向完善,实现人的可能性与复杂性存在。  相似文献   

5.
人性假设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基本理论前提。教育,不管是其理论建构还是实践活动,必然建立在某种人性假设的基础之上。人性是一个发展变化的现实的整体,处于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中,是实践生成的。教育促进人性发展的完整性与丰富性,应以人性整体生成作为自身的人性假设。教育乃成人之学,应合人性地展开。  相似文献   

6.
古今中外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都明言或隐含着某种对人的假设,从而构成了从“内发”到“外铄”两个极端间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序列。新课程改革理论和实践的背后同样也隐含对人的假设:人的本性是向善的,人是具有学习心向的,人是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这种假设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影响有积极的一面,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论杜威教育思想的人性假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了杜威教育思想中所蕴含的“经验人”假设的人性理论及其哲学基础,并且考察了杜威的教育目的论、教育过程观和教学论等教育思想与这一人笥假设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8.
除了存在社会性这一根本特性,人还存在自己独有的非本质特性。本文认为,人的非本质特性主要包括可能性、唯一性、独特性、选择性、珍贵性、超越性等特性。在揭示人的非本质特性的基础上,本文进而对人的非本质特性所蕴涵的教育意义作了初步探讨,强调在重视人的本质特性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人的非本质特性,并认为以人的非本质特性为主要内容的人性假设对于新型教育学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假设的世界中生存--关于人的一个假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假设是人的一种恒常状态。人的日常判断离不开假设,实践行动遮不住假设,研究活动摆不脱假设。人的世界是一个假设的世界,一个以假(假设)当真(真相)的世界。人“在假设的世界中生存”。  相似文献   

10.
中西方哲学都存在种种人性假设,这些人性假设是教育理论的出发点,潜藏着深厚的教育意蕴。人性假设也随社会发展而变更,折射出了不同时代对教育的解读。  相似文献   

11.
在日常的教育生活特别是师生交往中,现代学生越来越表现出复杂的面目,理解这种现象背后的人性基础是当代教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任务。从学生面目的多样性及表现这些面目的动因来看,渊源于功利主义哲学的"利益人"假设是对现代学生人性的一个更为合适的假设。"利益人"假设认为:人的推动力是肉体的快乐和痛苦,利益支配着人们在道德上和认识上的一切判断,利益是人类的唯一推动力。基于现代学生的"利益人"假设,当前师生交往的一个基本问题是现代学生利益目标的规范性问题,提升现代学生在师生交往中利益目标的规范性是改进师生交往的一项基本措施。  相似文献   

12.
科学文化成为时代的主导,而工业主义文化背景下的教育却偏离其本真的方向。学生主体性的丧失,使学生迷失自我;科学的知识观,使教育专注于知识的传授而忽略智慧的启迪;教育与生活的分离,又形成没有生活的教育和没有教育的生活;不切实际的德育标准,使教育中形成道德的真空。迷失的教育,导致教育实践中人的异化。重新理解人、理解社会、理解教育,使教育回归其本真,是现代文明的使命。  相似文献   

13.
人性本善的教育与人的个性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联 《教育探索》2003,(9):30-32
任何教育在面对受教育时,心中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抱有某种人性假设,以何种人性假设的教育思想对待受教育,关系到受教育的个性能否健康发展。人性是个性的基础,个性促进人性的完善,人性通过教育对个性发展产生影响。人性本善的教育,通过提供宽松的教育环境,激发人的主体性、创造性及发展人的独特性来促进个性发展。  相似文献   

14.
教育最终要解决的问题是人的主体性。教育目标的建构与实现就是要探索人的主体性的合理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关注主体性的提升,并最终达到人性的自由。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只有在弘扬人的主体性的基础上,才可能实现其本源的教育目标。现代教育技术的核心是唤醒人的主体性意识。  相似文献   

15.
教育实验假设起着指引、规范、推动整个教育实验研究过程的作用.基于此,文章试图从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两个方面来探讨实验假设建立的策略和方法,前者包括经验分析与综合策略、问题-发现式策略,后者包括命题分析策略、归纳演绎策略和借鉴吸收策略.  相似文献   

16.
陆继椿 《上海教育》2010,(22):60-61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尽管一个人所处的时代、社会、国家和民族有不同,天赋、个性、环境和条件也各异,但为适应其生存、成长和发展的需要,必须给予及时、有效的教育,这是永远不会改变的事实。于是,人类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发现和总结出十分宝贵的教育规律,其中的原则、方法又被后来的无数教育实践不断地证明着和丰富着。  相似文献   

17.
H人假设认为人性是善恶的综合体。欲望可分为一、二、三层次,虚荣可导致有良性、恶性、超脱结果,比较会形成良性竞争,也可能导致嫉妒,人的情感由近及远,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人性善恶之间的转化。管理中可以通过研究影响人性善恶的因素,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8.
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人有两种不同的假设的研究和分析,通过对假设和相应的一系列的结论的研究,得出一定的假设是为一定的经济体系和制度服务的,任何假设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且两种假设之间有借鉴的必要与可能。  相似文献   

19.
教育的基本问题在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然而随着现代国家的建立,人所生活的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人的性质分裂为私人与公民,教育摇摆于培养人还是公民的尴尬中。这一分裂的产生有其历史嬗变,从古希腊城邦到现代国家诞生,人从纯粹的公民到私人与公民的分裂。对此有不少教育学家曾做出努力,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卢梭和杜威。卢梭企...  相似文献   

20.
从一定意义上说,人本内涵包括着人的自身价值、人性的回归与提升、对人的主体性的关注等内容。教育直面人的存在,是围绕人生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专门社会活动。人本教育即以人为本的教育,以人为本是教育事业永恒的价值依据和追求。我们有必要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人本思想资源,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教育现状进行现实批判和理性反思,从古今中外教育历史的回顾中找寻人本主义教育的文化脉络,从对人本教育内容的分析中确认其现代意义,呼唤并重建一种旨在使人类更美好生存与发展的现代教育—人本主义教育。(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教育现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