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有人根据新旧《唐书》中著录的《种芝经》和唐诗中的"芝田",认为唐代已有灵芝栽培技术。《种芝经》内容虽已不存,但从性质和年代相近的文献《种芝草法》和《太上灵宝芝草品》来看,文中不认为《种芝经》可以被视作唐代的灵芝栽培专著。而唐诗中的"芝田"一词实际上典出曹植的《洛神赋》,本义为仙人种芝草处,在唐诗中有时指虚渺的仙人种灵芝之田,有时指现实生活中的农家良田,但并无人工栽培灵芝之田的意思。加之唐代发展出的三种栽培大型真菌的技术均与灵芝无关,因此实际上唐代并未发展出人工栽培灵芝的技术。  相似文献   

2.
孙中山“平均地权”与“耕者有其田”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旧三民主义的“平均地权”里是否包含有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思想?一直是孙中山土地思想研究中分歧较大的问题。本文通过讨论过去在这一问题上的一些代表性看法,论证了“耕者有其田”作为一种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思想一直存在于“平均地权”思想之中的观点;在论证中对孙中山主张的土地国有是“法律上”的土地国有,还是“事实上”的土地国有,“事实上”的土地国有同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关系,旧民主主义时期平均地权思想的缺陷等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和解释。  相似文献   

3.
刘秀的“度田”实质上是中央与豪强为争夺土地和人口而掀起的一次利益争夺战,其最早源流可追溯到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时期。通过对“度田”引起的“民变”本质的分析,能进一步了解中央和豪强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以及刘秀对于豪强所采取的抑制态度,从而认识度田对于东汉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井冈山土地法》最早将中共土地政策和农民土地斗争经验定型为土地法规;在《井冈山土地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兴国土地法》和《修订〈土地暂行法〉》,修正了《井冈山土地法》的“三个原则错误”;《井冈山土地法》既标志着封建土地法制的开始崩溃,亦标志着新民主主义土地法制的开始建立,因而开创了中国土地法制史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5.
《井冈山土地法》是土地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制定、颁布的第一部关于土地革命的成文法规;《兴国土地法》是毛泽东1929年4月总结赣南、闽西土地革命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它对《井冈山土地法》作了相应的修正。它们的制定和实施对根据地建设、红军发展以及党以后的土地工作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脚色田"是1940年代流行于苏南地区的一种比较特别的租佃制度,因耕种"脚色田"的佃农被称为"脚色"而得名。它实际上是劳役地租的一种形式。纵观地租形态的演变历史,大体上经历了由劳役地租向实物地租再向货币地租的转换过程。而每一次转换,都昭示着土地经营者对所有者人身依附关系的减弱,以及土地经营者自主权的扩大。"脚色田"这种倒退的租佃关系在苏南部分地方的普遍存在,反映了在战争环境下商品经济衰败和农民生活日益艰难的现实。  相似文献   

7.
以“分田到户”为主要内涵的农村改革孕育于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其特定的使命与目标背后有着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客观缘由。对于“分田到户”功过是非的评判,在其诞生之初就饱含争论。事实上,理性探讨“分田到户”功过是非的过程中,必须清晰地认知该事物背后所潜藏的历史隐情以及遵循的现实逻辑。如今,围绕“分田到户”构建的体制机制正遭遇多重现实困境。站在深化农村改革的新关口,客观地认知“分田到户”的功过是非和理性地对待“分田到户”的既成局面,既是破解当前“三农”工作多重现实困境的必然要求,也是探寻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8.
万春艳 《文教资料》2010,(22):36-37
本文主要以日本原版的袖珍本小说集为依据,通过对日本文坛直木奖获奖作家浅田次郎的《つ角の筈はずにて》、《铁道员》等多部小说中出现的产生神奇力量的"幻影"的分析,考察"幻影"如何给主人公和读者带来感情释放。  相似文献   

9.
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颁布了一条重要法令:“使黔首自实田”。这个法令仅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裴骃《集解》引徐广曰,由于秦代土地制度史料极缺,因而它显得特别珍贵,为当代史家普遍注意。正确解释它,对于把握从战国到两汉土地制度的演变,填补其间的缺环,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走马楼吴简《嘉禾吏民田家莂》中关于佃田的个体单位,出现了“町”、“处”二种不同形式的记载.其中佃田记“处”的竹简,具备五个共同特点,应是单独的一类.即佃田记“町”和记“处”,并非随意书写,其差别在于,记“町”佃田是平地之田,而记“处”佃田则是山地之田.  相似文献   

11.
湘南起义为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巩固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牵制了敌人,为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创造了条件;产生的武装力量和游击战术的成功运用,为井冈山根据地武装斗争的开展和胜利奠定了基础;开创的将武装斗争与土地革命相结合的先例,为井冈山根据地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根据地三者紧密结合的建设道路提供了范例;政权、军队建设的经验,为井冈山根据地建设奠定了基础;它的伟大实践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提供了鲜活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2.
井冈山风景名胜区旅游功能分区与项目规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分析井冈山风景名胜区的总体布局、旅游开发方向、旅游项目规划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井冈山风景名胜区的旅游功能分区及近、中、远期旅游项目规划方案,并对旅游规划项目的时序安排、投资规模、用地情况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土地管理学研究内容与全球变化研究关系密切,土地利用对全球变化既有影响又有响应。为了更好地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切实合理利用和配置土地资源,树立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应该结合"土地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全球变化的教育。  相似文献   

14.
This editorial introduces a special issue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 titled ‘Land education: Indigenous, post-colonial, and decolonizing perspectives on place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 The editorial begins with an overview of each of the nine articles in the issue and their contributions to land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before outlining features of land education in more detail. ‘Key considerations’ of land education are discussed, including: Land and settler colonialism, Land and Indigenous cosmologies, Land and Indigenous agency and resistance,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naming. The editorial engages the question ‘Why land education?’ by drawing distinctions between land education and current forms of place-based education. It closes with a discussion of modes and methods of land education research.  相似文献   

15.
与30年前的改革将农村土地的经营主体进行了分散不同,如今农村土地的改革是要解决土地的适度集中以利规模化经营的问题,也因此被媒体冠以“土地新政”。选取几个有代表性的“土地新政”改革模式进行分析,指出其存在的法律风险,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1800年《土地法令》为美国土地制度史上最重要的一项法令。该法令确立的分期付款售地制度有力地促进了联邦土地的销售,活跃了联邦的土地市场,促进了西部的快速开发。但该法令又造成了购地者大量拖欠联邦地款的问题,致使购地者和政府处于两难的窘境,国会被迫于1820年废除了该法令中的分期付款制度。  相似文献   

17.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模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要归纳了目前在研究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中广泛采用的一些数学模型,并分析了每种-模型的涵义.按照模型表达内容不同,将其分为土地资源数量变化模型、土地资源质量变化模型、土地资源空间变化模型三大类,总结了每类模型的特点和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8.
土地是农民休养生息的命根子,土地财产权是法律赋予农民的一项不可剥夺的私权,保护农民土地财产权是破解"三农"问题的起点。土地储备制度在一些地方侵犯了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现行征地制度和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的法律也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所以,必须加快土地管理法规体系修改的进程,完善对失地农民的征地补偿和安置制度,运用物权法来保护失地农民的土地权益。  相似文献   

19.
《井冈山土地法》是70多年前湘赣边区农民土地斗争经验的结晶,中共土地政策的规范定型。它的颁布实施,是中国土地革命的成功预演,标志着封建土地制度的开始崩溃和新民主主义土地法制的开始建立。《兴国土地法》正确解决了没收土地的对象问题,《修订土地暂行法》标志土地所有权问题的正确解决,两部土地法基本确立了新民主主义土地立法的根本原则。《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则体现了空前彻底的反封建精神。  相似文献   

20.
土地历来为中央与地方政府主要财政来源,国民政府一度将田赋税收划归地方财政。以甘肃省政府为中心的土地整理的实施,旨在稽查地籍,核实辖区土地数目,重新厘定田赋科则,以解决省府财政拮据现状,故积极推行土地陈报。本文就甘肃省政府土地陈报原因、过程及结果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