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到目前为止,我国新闻理论界对新闻概念外延的理解,往往局限于“事”的范围之内,很少涉及到非事件领域。陆彩荣在1992年《新闻战线》第11期上发表的《新闻的新进击》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耐人寻味的话:“新闻业在报道社会变化的同时,承担了‘传播新观念’的历史任务。正是在这传播新观念的过程中,中国新闻更深入地参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在整个改革开放大业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试想:机遇意识、效益效率、价值积累、创新开拓、  相似文献   

2.
林新 《新闻界》2006,(2):53-54
近20年间,中国新闻界有过多次界定新闻的高潮。最近一次是在2003年。这一年,黄旦在《新闻与传播研究》2003年第1期发表了《中国新闻传播的历史建构——对三个新闻定义的解读》一文,之后《现代传播》杂志第2期发表了王渝新的《对“新闻”界定的探析》一文。他们对新闻定义的研究,作为2003、2004年中国新闻学研究的两个成果,被写进了《2003—2004年中国新闻学发展报告》。报告中对他们的定义作了这样的描沭。  相似文献   

3.
王钧  王雷 《当代传播》2004,(6):10-12
对学界已达成共识的"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今天的历史就是昨天的新闻"这一论断,被发表在《当代传播》2003年第3期、由四川大学新闻传播研究所明铭同志撰写的《新闻与历史:关系的厘定》一文中提出质疑。他将美国新闻学者伯纳德·罗斯科在其《制作新闻》一书中宣称的"新闻根据不是历史"的观点,作为全文论述的支点,进而提出"新闻→历史的转换绝非一个必然性的时间逻辑所能达成;两者分属不同的学科,有各自特定的学科原则、要求  相似文献   

4.
拙作《试论跨文化传播的新闻价值观》(载《新疆新闻界》1996年第1期,以下简称《试》文),首次涉足跨文化条件下的新闻选择标准这一研究领域,随后,阎建设同志撰文《也谈跨民族文化新闻传播》(载《新疆新闻界》1996年第3期),对笔者的一些观点作出了否定性的结论.笔者认为:跨文化传播目前在我国尚未得到系统的研究,而跨文化新闻传播更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笔者真诚地欢迎进行商榷的任何文章,这将有利于更加严密、科学地界定课题的概念与范畴体系.本文试图就阎文的结论进一步谈谈自己的观点.一、关于基本概念问题1、“跨文化传播”与“跨文化新闻传播”首先,从概念名称上说,笔者在《试》文中的确没有明确使用“跨文化新闻传播”一词,但这并不足以证明它“把跨文化传播当作跨文化新闻传播”.理由有二:其一,与“跨文化新闻传播”并列的概念还有“跨文化艺术传播”“跨文化政治传播”“跨文化经济传播”等等,它们都不涉及“新闻”价值问题,惟有“跨文化新闻传播”才存在“新闻”价值问题.《试》文之所以用“跨文化传播的新闻价值观”一词,而没有使用“跨文化传播的艺术价值观”或“政治价值观”“经济价值观”等等,足以说明作者是把自己所讨论的价值问题,界定在跨文化的“新闻传播”领域之内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新闻心理学与传播心理学的研究几乎是与新闻学、传播学的诞生同时期的,但形成学科的年代却因社会条件的制约而有所不同。下面对中国新闻与传播心理学研究作一个简要的回顾与展望。对中国新闻与传播心理学研究的简要回顾中国新闻与传播心理学研究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新闻心理学的萌芽阶段早在1918年,中国新闻学的祖师徐宝璜先生在其专著《新闻学大意》①第四章“新闻之精彩”中论述到:“推定最近事实是否为多数阅者所注意之标准,曰新闻之精彩。新闻之精彩者,乃足引起多数人注意某事实之物也。”“新闻学常与心理学发生至深之关系。新闻之…  相似文献   

6.
第一节 新闻道德产生的实践基础与社会条件 在人类进化的历史长河中,道德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新闻道德,作为人类信息传播活动的行为规范,同所有的社会道德一样,都是一种社会意识现象,同样“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35页)。因此,探寻新闻道德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脉络与规律,只有从信息传播活动所处的社会关系中,从新闻传播事业赖以生存的物质生产资料的产生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来把握,才是一条可靠而正确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作为一种文化传播方式,对促进新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加强民族间的团结,推动各民族的共同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但是,也应看到,由于各民族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形成各自独特的民族传统、民族心理、价值观和风俗习惯,这种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在客观上对新闻传播也起着不同程度的制约作用,影响到新闻传播的效果。在多民族文化共存的情况下,如何切实有效地实施新闻传播?这是新疆新闻界一个值得重视探讨的课题。本文试就跨民族文化的新闻传播问题谈点个人的看法,并就韩强同志在《试论跨文化传播的新闻价值观》(载《新疆新闻界》1996年第1期)一文中提出的一些观点进行商榷。 一、跨文化传播与跨文化新闻传播 文化是一个社会群体的生活状态,包括人类在后天所习得的各种知识技能和创造活动的总合。它由物质文化、规范文化和认知文化三个相互关联的部分构成。文化具有民族性、综合性和历史延续性,在阶级社会中还具有阶级性。每一社会和群体都有与其相  相似文献   

8.
《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是明末文学家冯梦龙编纂的一本宋元明白话短篇小说集,它反映了这个时期的社会生活、语言文化等多个侧面,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俗话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在阅读《三言》时感兴趣的还是新闻。笔者注意到,书中涉及到“新闻”的地方有近10处,且涉及新闻的这些篇章从内容和语言方面可以。看出多是明朝时期的作品。我们如果对此情况仔细品味一下,会有助于我们对明朝“新闻现状”的了解。 从《三言》中“新闻”一词的使用来看,这时“新闻”一词的涵义已远远告别它的最初意义:“最近听说的事实”(此义如唐·李咸用诗:“旧业久抛耕钓侣,新闻多说战争功”),和今天“新闻”一词涵义有些接近,特指人们急于想知道的在社会上快速传播的事实。它常与“报”、“传”之类的词连用,显示出它内容的可传性。如: 《蔡瑞虹忍辱报仇》:“扬州城里传遍了这出新闻,又是强盗,又是奸淫事情,有妇人在内,那一个不来观看。” 《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当时若是刘公允了,却不省好些事体。止因执意不从,到后生出一段新闻(即乔太守乱点鸳鸯谱一事),传说至今。” 《陈多寿生死夫妻》:“街坊上听说陈家癞子做亲,把做新闻传说道:‘癞虾蟆也有吃天鹅肉的日子。  相似文献   

9.
社会学家罗胥克曾在《制作新闻》一书中提出"新闻具有双重本质":新闻不仅是社会产物,也是组织性的产物,是收集、传播新闻的专业组织制造出来的成果。新闻的组织性在实践中最  相似文献   

10.
关于新闻和新闻价值定义问题——与陈瑞苗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读了《新闻大学》上期发表的陈瑞苗同志的文章——《关于新闻若干问题的哲学思考》,笔者有些不同看法,提出商榷。陈文中“对新闻价值的哲学思考”一段,涉及到新闻和新闻价值的定义问题,我想谈谈由此“思考”引起的思考。首先是新闻的定义问题,陈文列举了现在见之于一些论著中的四种表述:1、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2、“新闻就是及时公开传播的非指令性信息”  相似文献   

11.
我们在这里所说的“社会新闻”,是新闻分类上的一个概念。它是新闻中区别于政治新闻、经济新闻、文教新闻、科技新闻、外事新闻等等的一个独具特色的品种。早在延安时期,我们的党报——《解放日报》,就发表过一些有影响的社会新闻。解放后,社会新闻曾一度得到健康的发展,出现了《上海把最后两辆人力车送交博物馆》、《“梁山伯”结婚了》、《被旧社会遗弃的人》等一批优秀的社会新闻。但是由于“左”的思想影响,反右派时对社会新闻进行了批判。特别是到了林彪、“四人帮”大搞精神禁锢的年代,  相似文献   

12.
新闻网站作为政府和社会服务的一种宣传方式,在这个互联网风靡的时代,备受人们的关注,它渗透到公共意识、新闻媒体中,吸引了数以千计的用户。据估计,每隔三十分钟就会有一台新的计算机网络出现,这无疑扩大了新闻传播的市场,可以让更多的人通过网络接触到新闻。1995年1月的《神州学人》成为网上的第一份周刊,从此打开了新闻的网络传播空间,同年10月,《中国贸易报》开创了新闻网络的先河,带领新闻纸媒进入到了网络时代,拉开了新闻网络的序幕。  相似文献   

13.
随着信息技术与社会文化、信息交流的快速发展,新事物不断涌现,新观念层出不穷,社会信息量剧增,信息传递方式更加多样。进入到信息社会后,新闻人才应定位于利用海量信息、高于海量信息之上的新闻传播  相似文献   

14.
似乎在一夜之间,“民生新闻”以其独有的亲民色彩、本色表达和先进的传播形态,在各级电视台雨后春笋般地红火起来。《南京零距离》、《1860 新闻眼》、《绝对现场》、《直播南京》、《元元说新闻》、《民生直通车》、《生活在线》……所有注入了“民生”理念的新闻节目都在传播区域内演绎着高收视率的神话,并影响到全国。  相似文献   

15.
梅松武 《新闻界》2006,(1):24-25,27
笔者曾在《新闻界》2001年第五期《从新闻创新看新闻价值》一文中首次提出新闻价值“能量说”,引起学术界关注。当时,笔者主张对新闻价值定义应该回到新闻求“新”的本能上来——所谓新闻价值,就是新闻信息在传播过程中激发出来的适应社会创新需要的能量。笔者认为,传播者和受众对新闻价值的追求正是新闻创新和新闻传播的“动力”所在、“能量”所在;传播者和受众的新闻价值观表现为一种知识力量,也可以通过新闻创新和新闻传播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正是这种转化表现出一种巨大的“能量”。在这里,笔者想从新闻价值看记者的价值这一角度进一步…  相似文献   

16.
我国新闻期刊的历史与现状──全国新闻期刊问卷调查综述艾风1994年5至8月,为参加四川联合大学新闻系主编的《新闻传播百科全书》有关条目的编写工作,由《新闻界》编辑部出面向全国三十多家公开发行的新闻期刊,作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从期刊历史到现状,从办...  相似文献   

17.
新闻与历史:关系的厘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明铭 《当代传播》2003,(3):29-31
新闻与历史的关系问题是理论新闻学中的基本问题。到目前为止,我国学界比较统一于经典表述:“今天的历史就是昨天的新闻,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而对伯纳德·罗斯科在《制作新闻》一书中宣称的“新闻根本不是历史”的观点则比较陌生。本文对新闻与历史的关系进行了厘定,学理性地分析了经典表述与罗斯科观点的思考角度,深化了对新闻与历史之间关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占琦  罗海燕 《新闻世界》2011,(4):143-144
随着人类"读图时代"的到来,"一图胜千言"的新闻摄影开始在新闻传播领域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了。然而从2004年《非典时期的婚礼》到2006年《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再到2010年的《挟尸要价》,几乎每年都有一些新闻摄影作品被卷入到失实的争议当中。新闻摄影作品的失实无疑将导致媒介公信力的下降,引发社会对媒介...  相似文献   

19.
我曾经写过一篇《要用新知识、新观念写新闻》的文章,发表在2001年12月的《新闻知识》杂志上,后来又写了一篇《新闻理念的更新与新闻报道的创新》,先后在2010年6月的《中原声屏》(内刊)和2011年2月下半月的《新闻爱好者》杂志上发表。  相似文献   

20.
尹韵公同志在著名新闻史学家方汉奇先生的悉心指导下,倾3年之力完成的《中国明代新闻传播史》一书(以下简称《明传播史》),是大陆出版的第一本新闻断代史专著,也是近年来继方先生的新闻史力作《中国近代报刊史》之后,国内新闻史学研究的又一项重大成果。在此之前,就新闻断代史而言,只有台湾的朱传誉先生写过一本《宋代新闻史》,大陆方面长期没有此类专著问世。《明传播史》的出版,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为研究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