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论及民国时期江苏中小学教育发展,首先需要厘清江苏区域范围的变迁。清代的江苏因两江督抚不同城,教育行政机构也分属两江学务处“江宁”和江苏学务处“苏州”,故在清末教育统计数据时,江宁、江苏被分列二地。民国建立后,全省划分为60县,结束了江宁、江苏分割而治的局面。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上海作为特别市独立出江苏省,此后,江苏管辖区域无大变动。  相似文献   

2.
广东新式教育主要起步于辛亥革命前十年,时任两广总督的岑春煊重视新式学务,各地普遍设立中小学和师范学堂。辛亥革命爆发后,广东军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民主化的教育举措,学风建设和学制规划效法美、法两国,并着力改革旧俗,讲究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配合,为广东近代教育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3.
1901年清政府开启了十年新政,其中以废除科举和兴办新式学堂为中心的教育改革引发了清末社会一系列连锁反应。安徽在新式教育兴办过程中发生了大量的学务冲突,成为教育近代化过程中不和谐的一幕,其结果不仅使清政府对国家的控制能力进一步削弱,学堂受到一定程度冲击,也使安徽的教育近代化受挫,未能产生应有效应。  相似文献   

4.
本文简述了清末留日学生的概况,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分别分析了清末留学生在教育行政中的活动情况,包括推动新学制的颁布和创建新式学堂等教育机构;从教于新式学堂,改变师资构成及革新教育教学方法;翻译教育类书籍,传播新的教育理论,满足新式教育对教科书的需求,推动我国新的教育科学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京师大学堂指导与带动之下的晚清教育改革,主要有教育体制改革:摈弃旧式学堂,创建我国第一批新式学校,并从改革科举内容入手,递减科举中额,废除在中国沿袭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学制改革:在创办洋务学堂中初建一些规章制度,经过“百日维新”和施行“新政”,逐渐形成我国近代第一个学制──“壬寅学制”及其更加详密、完备、谨严的“癸卯学制”;教育行政改革:将管理旧学堂的国子监归并学部,改由学部主管全国学务,新设提学使司和劝学所分管全省及各县学务,使地方学务有确定的行政机关。  相似文献   

6.
在清末教育改革的历程中,清末赴日考察学务官员对清末的教育改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怀着教育救国的梦想,远赴日本,对日本的教育进行全面的观察和考量,为清末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清末广东兴学事业的发展呈现出内重外轻之局面。各地的兴学新政按照就地筹款方式筹措经费,其经费来源问题,成为兴学的重要问题。清末广东兴学事业的学费构成十分复杂,并出现了一些变化,捐税逐渐成为其经费的主要来源。筹办学务的过程几乎同时也是捐税涌现的过程,同时捐税的筹措也凸显出了财政税收方面的某些弊端。  相似文献   

8.
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变革是近代中国社会历史变迁的必然结果。它不仅是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的冲突过程。而且是传统教育迎接挑战、扬弃自身、进而实现创造性转换的过程。书院改学堂、现代学校教育体系的创立、科举制度的废除、学部等新式教育行政机构的建立、教育宗旨的厘定,构成清末新政时期教育变革的五重变奏曲,除旧与布新同时并举,传统教育的变革深入到制度层面,全面启动中国教育体制从传统向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9.
在清末新政所涉及的诸多领域中,教育改革是各项改革措施中成就较为显著的一项内容。而清末近代教育行政体制的建立,则是整个教育改革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居于提纲挈领的地位。面对新式学堂的陆续举办、教育事务的日趋繁杂,传统的教育管理体制早已不堪重负。当政者唯有应时而变、破旧立新,建立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型教育行政体制也就势在必行。安徽近代教育行政体制正是诞生于这一时代背景下。作为晚清的一部地方政书,《皖政辑要》从多个方面,全面展示了清末安徽的这一制度变迁,对于我们认识清末教育改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
袁世凯作为清末民初的风云人物所提出的教育思想及进行的教育活动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其中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废除科举制度,兴办新式学堂,改革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推行实业教育和社会教育,后又掀起复古主义教育逆流,向封建传统教育让步、妥协。他以不同方式作用于清末民初的教育,已成为教育转型或波折变动中不可忘却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广雅书院是中国近代著名的书院,该书院招录广东、广西两省优秀士子,对学生要求严格,激励学生刻苦学习,注重传统文化和西学等知识教育。为两广培养了许多新式人才。毕业于该书院的广西学生大多成为对广西有用的人才,他们促进了广西近代教育的发展,掀起了广西早期的革命活动。广雅书院对近代广西社会发展特别是教育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2.
如何提高立德树人的实效,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所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通过在校内创建“大学生思想政治心理品德素质教育研练中心”,校外建立“企业德育实践基地”,找到了一条符合广东高职院校实际的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新路径。“研练式”、“企业德育实践式”教学等是创新德育方法的有益尝试,深受学生欢迎,得到了教育部社科司、广东省教育厅有关领导和思想政治教育专家们的好评,对广东乃至全国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改革产生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中国加入WTO及"西部大开发"战略构想的实施,地处西南边陲的广西在国内国际经济事务中的地位与作用日渐突出,也为广西高职教育带来了机遇与挑战。通过分析广西与东盟地区的地理、人文、经济等特点,对广西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等问题进行了全新的探索与思考。  相似文献   

14.
广西"新民团"与国民基础教育运动——以识字教学为中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从1930年到1940年,新桂系在广西大规模编练"新民团",使之成为独具特色、功能齐全的民众组织。新民团组织的教育功能主要是开展识字教学。由于组织严密、纪律性强、与行政机构及学校紧密配合,广西当局利用民团组织普及国民基础教育成效显著,文盲率大幅度下降。新民团的识字教学模式及其成绩在教育史上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5.
面对协同育人的新机遇,大力加强粤港高等教育的深度合作与交流,具有重要的先导意义和示范作用:是推进广东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是粤港两地高等教育优势互补共建南方教育高地的重要途径、是推动粤港两地经济社会全方位合作的重要基础。在已有实践基础上,粤港高教深度合作需要制订针对性强的法规政策,建立制度保障;需要设立具体协调操作机构,提供全方位服务;需要探索合作举办大学或学院、联合培养学生、缔结姐妹学校、师生访学、师资培训、学分与学历互认、非学历培训合作等有效模式,为多层次合作搭建常态化平台。  相似文献   

16.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区域产业结构存在共生、互利、互为因果的关系。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新时代推进广西改革发展的战略举措,综合分析自贸试验区发展产业结构特征,研究当前广西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与产业发展的适应性,提出广西区域高等职业院校扩大专业布点规模、发展面向东盟特色新专业、发展部分紧缺专业、稳定发展优势专业、升级改造部分专业等专业调整建议。  相似文献   

17.
江漫  莫锋  项硕 《高教论坛》2005,(5):125-128
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南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使广西特有的地缘区位优势与东盟国密切的人文关系,得到更大的发挥。新的机遇使广西大学在开展东盟留学生学历教育的学科优势、管理优势、地缘优势和机遇优势凸显,分析现有问题,找出解决对策,必将使这所历史悠久,学科较齐全的综合大学在东盟留学学历教育事业中越来越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泛北部湾区域合作的发展为广西高校旅游管理重点学科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研究认为广西高校旅游管理重点学科发展中保障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发展过程中可基于系统理论构建有效的合作联动机制,包括建立泛北部湾区域高校旅游管理重点建设学科教育教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建立高校衔接落实制度等措施。其次在提升广西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师资质量方面,要重视教师的观念更新、创新人事管理制度、通过"三个重点"完善培养和培训体系。最后建议广西高校国际化,尝试在泛北部湾8个国家开办海外分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要营造泛北部湾地区各国的文化氛围等。  相似文献   

19.
清代广东的文会是一种文人士子间自发形成,并且不断重复举行的学问交流比赛活动。文会在初始时在乡间作为教育活动的权宜手段,到城镇学馆与文人间的制艺竞技以及被书院制度吸收,成为学海堂的"季课",借以发挥推广汉学、扭转学风的作用,文会的活动方式被反复运用,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和意义。清代广东文会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反映了微观视角下的民间习俗力量在宏观社会历史变迁中所起的微妙作用。  相似文献   

20.
针对中国-东盟自贸区成立给广西房地产行业带来的重大影响,结合广西房地产高职教育的实际情况,就如何构建适应于中国-东盟自贸区成立后广西房地产行业发展特点的房地产高职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一些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