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综述了黑龙江省开展碳汇造林的现实意义,结合碳汇林区位优势和责任意识,思考黑龙江省碳汇林业实施的战略,实现黑龙江省碳汇林业发展必要的体制和机制保障。  相似文献   

2.
以增加和保护森林植被的方式增加碳汇,既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也是加快生态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林区农民收入、改善民生、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大力发展碳汇林业,积极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3.
基于造林成本法的林业碳汇成本收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宰胜  陈钦 《资源科学》2016,38(3):485-492
林业碳汇市场化进程缓慢,碳汇成本是关键影响因素之一.本文借鉴Benítez固碳模型,考虑土地利用的机会成本和木制品的碳释放成本,构建了基于造林成本法的林业碳汇成本模型,并对浙江省瑞安市20年期的湿地松碳汇造林项目进行实证分析.文中动态分析了轮伐期,木材价格,贴现率和劳动力价格等因素对碳汇成本收益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轮伐期的增加,湿地松碳汇成本先下降再上升,若考虑木材收益,20年期的碳汇成本为21.86元/t,可获得碳汇收益;若不考虑木材收益,其碳汇成本则为670.33元/t,高于国际和国内市场高位碳汇价格,将不能获得收益;此外,碳汇成本还与木材价格负相关,与贴现率和劳动力价格正相关,文中还分别分析了其保本点的木材价格,贴现率和劳动力价格.  相似文献   

4.
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影响了全球经济社会的发展。2005年,《京都议定书》确立了清洁发展机制(CDM),提出在发展中国家大力开展植树造林,通过森林吸收二氧化碳,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造林再造林方法学运用起来较复杂,方法学和碳交易是目前碳汇项目面临的较大障碍。文章通过对我国森林碳汇项目开展情况进行分析,旨在使大家对我国实施CDM造林再造林项目有一个客观的认识,获得开展森林碳汇项目相关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浅论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森林资源和林业发展的重要性以及目前的严峻状况,要求我们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到林业建设的制度、政策、法律等各个层面,构建一套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从而实现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祁慧博  龙飞 《资源科学》2018,40(9):1822-1830
研究控排企业的林业碳汇需求,对于引导企业科学选择减排路径与有效发挥林业碳汇抵消企业碳排放的作用而言至关重要。以控排企业为对象,将其对林业碳汇抵消碳排放机制的认知与响应统一纳入贝叶斯网络,从而揭示控排企业林业碳汇需求机理,并从林业碳汇减排量、抵消比例、价格决定、风险承担等多个维度进行仿真。研究表明:林业碳汇需求是控排企业自身及环境因素复杂作用的动态过程;尽管在森林增汇与减排方面表现出较高的认知与认可,但面对当前充裕的碳配额及不明确的林业碳汇市场预期,控排企业期望林业碳汇占CCER的比例及购买林业碳汇的意愿并不高,且倾向于林业碳汇的价格由政府主导,而风险由交易双方共担。因此,激发林业碳汇需求须在掌握控排企业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通过碳交易制度创新,推进排放配额管理及林业碳汇融入国家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同时稳定企业购买林业碳汇的收益预期。  相似文献   

7.
从低碳林业的概念及内涵、发展低碳林业的国际国内现实需求、当前低碳林业研究的主要方向等几个方面对低碳林业的研究进行简要综述,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林业碳汇功能、林业生物质能源、林业的低碳经营管理策略和低碳林业政策与法律法规研究。  相似文献   

8.
探讨了正确认识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的地位和作用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针对当前我国林业所面临的诸多问题,我们要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加以认识和解决,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有效解决林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0.
加强生态林业建设 推动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林业是现代林业的基本经营模式,是根据"生态利用"原则而组织起来的森林经营利用制度。它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生态工程方法,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在促进林产品持续发展的同时,为人类社会的当代和后代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最佳状态的环境。  相似文献   

11.
生态林业是一种新型的林业经营模式,它主要通过对"生态利用"等科学原则进行合理运用,而组织开展的经营制度。生态林业主要包括生态的工程方法和生态的经济学原理,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在促进当前经济稳定增长的前提下又可以造福后代,使其创造的环境状态达到最佳。  相似文献   

12.
<正>确把握林业的地位和作用,科学定位林业发展的战略目标,积极探索加快林业发展的道路,合理安排林业生产力布局和结构,进一步发挥其林业的特有作用。  相似文献   

13.
作者试图通过把林业生态工程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都进行量化计算,综合地建立项目决策评价指标,为项目决策者进行项目决策提供一个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政府推动背景下森林碳汇项目农户参与的制约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龚荣发  曾维忠 《资源科学》2018,40(5):1073-1083
本文以四川省2个典型森林碳汇项目区670户参与农户为样本,基于嵌入式社会结构理论,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森林碳汇项目农户参与程度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农户营林造林技术落后难以满足碳汇林建设、林地准入标准严格限制大量林地资源投入、社区非正式组织功能弱化而正式组织发展不足是导致农户参与程度较低的3个主要原因。因而,提升农户营林造林技术、降低林地准入标准、推动林业类合作社等社区正式组织发展是提升农户参与程度的重要措施。当然,林地面积、劳动力以及收入水平等资源禀赋和社会资本也是影响农户参与程度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5.
为了加快现代林业建设,实施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做到:培育、保护和发展好森林资源;注重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对林业进行改革,发展林业企业;依靠科学技术发展林业;对林区经济结构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16.
碳交易机制下造林碳汇项目投资时机与投资期权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先磊 《资源科学》2020,42(5):825-839
碳交易试点机制可为造林碳汇项目投资提供额外资金支持。但是,在该机制下造林碳汇项目的顺利开展仍面临着较大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充分考虑上述特征,从投资者视角揭示造林碳汇项目投资时机临界阈值和投资的期权价值,可为造林碳汇项目投资者的最优决策和政府推动造林碳汇项目投资的政策制定提供更全面的参考。为此,基于实物期权最优投资时机选择理论,利用Faustmann-Hartman模型测度造林碳汇项目价值,运用动态规划法求解造林碳汇项目在项目前期规划备案阶段和项目建设阶段最优投资时机临界阈值和投资期权价值的解析表达式,并以湿地松为例,对造林碳汇项目最优投资时机临界阈值及投资期权价值进行了实证与模拟分析。研究发现:①湿地松造林碳汇项目在项目前期规划备案阶段和项目建设阶段的投资期权价值分别为0.12万和0.59万元/hm2,最优投资时机临界阈值分别为79.23和57.33元/t,理性的投资者只有在大于临界阈值时,才会从事立即投资,否则选择延迟投资。②碳价格波动率、碳汇交易成本、劳动力价格变量对湿地松造林碳汇项目投资时机临界阈值和投资期权价值有显著的影响;上述因素提高增加了项目投资的期权价值和最优投资时机临界阈值,但最优投资时机临界阈值提高却延迟了最优投资的时机;③木材价格上涨、项目备案成功率提高将使最优投资时机临界阈值下降,即上述因素提高可缩短投资者延迟投资的时机。基于此,为促进造林碳汇项目投资、发挥林业在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中的作用,政府应进一步完善碳价格波动调控政策和项目备案管理政策,并采取综合措施降低碳汇交易成本。此外,考虑到林业投资所具有的长期性、公益性等典型特征及中国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的趋势,未来相关部门还需建立和实施林业碳汇补贴制度。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的社会发展中,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中各种能源危机的不断严峻,以可持续发展观念为主的社会发展方式逐步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与关注。森林作为社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最为关键的陆地生态系统,因此在工作中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对于促进社会生产的合理健康发展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林业经济管理工作内容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8.
玉溪市委、市政府确立了"生态立市发展战略".因此,玉溪市林业必须是可持续发展的,才能促进玉溪市经济、社会和谐、持续稳步发展.玉溪市林业可持续发展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为此,必须采取新的对策,才能实现玉溪林业可持续发展,真正实现生态立市.  相似文献   

19.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科学的发展观,已经深入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森林资源和林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目前的严峻状况,要求我们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到林业建设的制度、政策、法律等各个层面,构建一套全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从而实现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谈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科学的发展观,已经深入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从森林资源和林业发展的重要性以及目前我国林业建设的严峻状况看,要求构建一套全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从而实现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