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学校的德育工作走向了多元化,网络不仅已成为德育的必要手段和工具,更重要的是已成为一种能够对学生产生持久、深远影响的德育环境。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完全打破了传统德育强行灌输的模式,学生成为道德自主构建的主体性存在;改变了传统德育脱离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的封闭状态,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道德实践空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更能使教育与人的和谐发展融为一体成为可能,有助于实现德育的人本回归。  相似文献   

2.
最近,教育部根据不同教育阶段学生身心特点、思想实际和理解接受能力,对德育进行整体规划,对不同年级阶段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逐步提高要求标准,使德育要求更加系统化。这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举措。同学们只有了解和牢记德育目标要求,明确努力方向,才能更加主动、自觉地接受德育教育,深刻理解德育的内容和要求,并在实践中锻炼成长,成为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相似文献   

3.
学科德育是指在学科教学活动中,教师以教书育人为宗旨,把握德育时机,利用德育资源,使德育成为教学的有机成分,强化学生的德育工作,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采取有效方法,在学科课堂教学过程中巧设德育点,有机地进行德育渗透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4.
德育校本课程是新时代下国家对德育工作提出的一种全新的尝试,德育校本课程的关键是如何开发建设校本课程的研究。本文力图通过研究建立一种适应高中学校,具有地方特色,对学生道德成长发展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开放性的德育课程体系,让德育回到学生生活中去,让德育渗透到学生生活中去,使德育真正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德育是我国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我国高校德育暴露出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过度强调德育目标的社会价值而忽视其主体性价值,德育与现实生活过度分离。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使德育与被教育者紧密结合,使高校道德教育成为主体获得幸福的手段。因此高校德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先进理念,创造幸福德育的环境基础;使德育回归生活,以实现学生的角色自我与个性自我的统一;发挥德育教师主体作用,以实现自身与学生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梁鹏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7):195-195,197
学校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主阵地,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的教育,要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使学生成为一个风格高尚的、具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人。结合物理自身特点,在教学中深入挖掘德育因素,捕捉契机,加强德育渗透,将德育与教学有机融合,是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教师在教学中转变观念,掌握德育渗透的相关原则和方法,使德育与智育有机融合,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德育的实效性就是教育者依据德育目标,选择合适的内容并通过恰当的方式方法使受教育者的政治思想品德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性质。德育的实效性源于学生对德育目标、德育内容的充分体验。其中学生是德育的主体,是有着巨大发展潜能和个体差异的,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一要设法激活学生的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高校德育体系之内涵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说中小学时期对社会上各种思潮的辨别筛选来自学校和家庭的话,相对开放的大学教育则把这个权力更多的下放到了学生本人。高校德育提纲挈领与时俱进抓住大学教育特点和学生需要成为新时期的方向。内涵德育将学生的需要和发展放在第一位,使德育成为学生的学习行为,从而增强德育时效性。  相似文献   

9.
德育的实效性,就是把德育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个体道德素质,达到德育目标,使学生成为合格的全面发展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相似文献   

10.
德育作为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活动主体是人,其真义在于使人作为人成为人。生命教育是德育永恒的主题,德育要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生命,完善生命,提升生命,发展生命,精心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平台,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践来感染和影响学生,使学生能够焕发热情,关爱生命,热爱生活,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1.
德育低效一直是困扰当今我国学校教育的普遍问题,德育理论和实践上的误区是德育低效的根源性因素。要明确德育本应为道德教育,坚持德育为教育的道德目的,使道德教育成为社会价值引导与学生个体自主建构的统一过程。  相似文献   

12.
吴建良 《成才之路》2014,(27):22-22
道德认知、品行养成的关键是自我体验。缺乏自我体验的品德教育活动是苍白无力的,因为这样的教育不可能沁入学生的心灵,也不可能使学生实现道德认知的自我建构。德育活动特色在于丰富学生对品德与行为的过程体验。学校的"家乡好孩子"德育活动,多样性地融入学生的生活,多方式地引导学生参与过程体验,使德育活动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生命体验过程,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13.
在新的社会形式下.如何提高普通中学的德育有效性越来越成为难题.山东济南历城二中采取"处方武"的德育方法,通过使校本德育活动常规化与灵活化、让学生成为自我教育的主体、使学校处处都成为德育资源等方式.达到了德育的有效性效果.历城二中的经验表明,组织德育活动所"浪费"的时闻会得到加倍的补偿;德育必须从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入手;普通中学应该把德育置于首要位置;对全校德育领导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各类决策的实施力.  相似文献   

14.
冯毅  戚韵东 《中国德育》2012,(19):23-27
生活德育的基本思路,是通过过“有道、德的生活”来学习道德。这是生活德育的理论旨趣,也是其实践出路。 生活德育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由他们白主去建构。可是,在实践中,学生成为生活德育的丰人了吗?如果学生仍然是被动接受者,那么生活德育就有名无实。  相似文献   

15.
新课标要求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德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数学学科也必须重视德育.那么,怎样才能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德育呢?下面,我从我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16.
从道德行为角度思考德育考核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通过多渠道的教育影响,通过显性德育课程与隐性德育课程的教育,使学生的道德品质发生变化,其最终效果应该落实在学生个体身上。如何考察学生的道德品质成为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的课堂应该是从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回归的课堂。这就要求教材要走进学生的心灵,与学生的心灵产生碰撞。只有这样,才能使教材成为与学生发生相互作用的有生命意义的栽体,才能使德育知识成为学生生命成长所需要的维生素。  相似文献   

18.
教师们都知道,数学也是要进行德育的,但毕竟这是理科,主要训练的是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不是道德品质。这个观点不能说错,只是笔者觉得,数学学科也应是德育的主战场,和语文、思品的教学同然有很多不同,但是渗透德育的目标和重要性是一样的。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出: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那么如何在数学学科中渗透德育呢?  相似文献   

19.
高校德育教师人格魅力对人才培养的影响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育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培养人才的重要保证,是德育教师自我完善的最高境界;高校要认清德育教师人格魅力对人才培养的教育意义,不断提高德育教师的人格素质;而德育教师人格魅力的塑造必须通过自身不断努力和实践,使学生身心朝着与社会要求相统一的方向发展,使他们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是德育主体,不是灌输客体。加强大学生道德主体能力建设,发掘受教育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增强德育实效的关键。高校德育应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优化学生道德接受机制,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的原则,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自觉主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