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伍杰和他的新著《书评理念与实践》 伍杰先生的《书评理念与实践》,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我不是预言家,但可以有把握地说:这将是中国图书评论界的一大盛事。  相似文献   

2.
1990年12月23日,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常务理事会和《中国图书评论》编委会在中宣部会议室举行联席会议,听取了学会秘书处和《中国图书评论》编辑部一年来的工作情况,研究了1990年工作计划和活动安排。中宣部干部局局长、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本刊主编伍杰同志主持了联席会,全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副主席、本刊主编许力以,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副会长刘杲,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副会长吴道  相似文献   

3.
大约是1992年吧,当时房延军兄在《解放日报》编"读书"版,约我写些我所认识的新闻出版界人士与"读书"的小文章。在他的鼓励下,我先后写了褚钰泉、陆谷苇、曹正文、李伦新、江曾培、孙颙、徐雁、伍杰、沈昌文、林东海等十来人。其中沈昌文同志是我  相似文献   

4.
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出版局召开的全国图书评论工作会议,5月15日至20日在山东济南举行。参加会议的有部分省、市、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门和出版部门的有关负责同志,《红旗》、《读书》、《书林》、《博览群书》、《文汇读书周报》等报刊负责同志,部分出版社和大学的有关同志。本刊负责人应邀参加了会议。中宣部出版局局长许力以、副局长伍杰出席并主持会议。伍杰同志在会上发表长篇讲话,深刻阐述了书评工作的意义,开展书评工作的艰巨性和紧迫性,当前书评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及加强书评理论建设,开创图书评论工作新局面等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5.
正《文汇报》副总编辑唐海先生去世已11年了。我深深怀念这位资深的报业前辈——引领我走进新闻工作的引路人。我最早接触唐海先生是在1959年,他当时在《解放》杂志任职,1957年一场"反右"斗争,他幸免于难,被"保护"起来。在《解放》杂志举办的一次作者座谈会上,他对我这个大学三年级的学生热情鼓励有加,希望我为《解放》杂志写稿。我写了一文,很快就被刊用了。1960年,我被分配到文汇报工作。1962年,唐海回到文汇报担任领  相似文献   

6.
读了《中国图书评论》1987年第4期伍杰同志关于评差书的意见后,深有同感。他说:评差书既要得罪人,又比较费劲,要字斟句酌,滴水不漏。难就难在这里。现在就让我来做一次吃力不讨好的笨伯吧!  相似文献   

7.
本刊讯2006年9月1日上午,《英国出版业》一书的新书发布会在第13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的展位上举行。该书作者保罗·理查森教授亲临现场做了精彩演讲。原中国国家版权局副局长沈仁干先生为该书做序并到会祝贺。沈仁干先生介绍说,全面、系统介绍英国出版业的图书,不论是中国人写的还是被译成中文的,在北京的书店都难找到。保罗·理查森先生著、袁方女士译的《英国出版业》的出版,为希望了解英国出版业的我国读者,特别是我国出版界的同仁送来了一份厚礼。《英国出版业》一书,是一本全面、系统介绍英国出版业的图书,较为详细地…  相似文献   

8.
卢子博 《图书馆》1991,(6):52-53,43
我在1981年曾写过两篇文章,一篇题为《对读者分类目录组织方法的探讨》,另一篇题为《“双组类号制”方案初探》。写这两篇文章的背景是1980年《中图法》二版问世后,许多馆面临着改编问题,我本人所在的馆当时有二十万册藏书原使用的是《中小型图书分类表》,也急待改编,大量的改书改卡,使得图书改编工作困难重重。面对着图书改编的现实,我一直思  相似文献   

9.
本世纪二十年代后半期,我开始学习图书馆学,尤其1926~1928年内在武昌华中大学文华图书科上学期间,接受了美国式的图书馆学教育。当时对于外文分类与编目方面,老师是以杜威《十进分类法》为图书分类法的课本,在图书编目方面则用老帅在美国留学期间的笔记作为讲稿。通过实习,老师要求对任何一种书,不仅要做分类工作,而且要编三套目录卡片即书名的、著者的和主题的,形成字典式目录的体系。当时我对老师的要求,总是全力以赴,同时认为美国的目录制度是比较完备,检索万面比较便捷,特别是主题目录引起我的爱好和重视。出了文华图书科的第二年,我在杜定友先生的领导下,供职于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担任编目部主任,具体任务则为编制西  相似文献   

10.
《出版史料》2003年第4期发表李传新的文章,称赞已于1994年停刊的《世界图书》杂志是读者向往的一扇窗,介绍这本杂志的前身是《国外书讯》,于1972年试刊,出至1979年9月,以后用《世界图书》刊名延续出版。这篇文字勾起我对往事的回忆,这里谈谈我所了解有关《世界图书》前身的一些情况和背景,作为对李文的一点补充。据现有手头资料和当时参与编刊工作的吴仁勇同志介绍,在《世界图书》前身《国外书讯》之前,还曾出版过《国际图书通讯》和《进口业务通讯》,也可以说是《世界图书》前身的前身了。由于一些原因,《国外书讯》之后还用过《参考文摘》和《国外科技书讯》的刊名。  相似文献   

11.
伍杰,1930年生,湖南常德人。曾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出版局局长、《中国图书评论》杂志主编。现为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长篇小说《山路崎岖》、中篇小说《金色的种子》,散文集《点翠集》、《芦苇集》、《溪流》、《花为媒》、《追寻》等。论文随笔著作有《作嫁琐议》、《我的书评观与书评》、《严复书评》、《精神阅读》等;主编有《中国当代文化名人小传》、《中国古代编辑家小传》、《中国出版社概论》、《全国书评索引》、《中国百年书评选》、《中国书评精选评析》、《书评三十家》等。自2003年8月起,在《中国图书评论》杂志上发表“书评家与书评”研究系列论文至今。[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钱君匋先生1927年进入开明书店工作(中国青年出版社的前身之一),当时开明书店的编译所,包括经理在内只有四五个人,钱君匐负责音乐、美术图书的编辑,同时承担全部图书的装帧设计工作。在开明书店工作的七年,他不但编辑了《西洋美术史》《开明B标音乐教程》等许多深受读者欢迎的书籍,更突出的贡献则是设计了许多具有深远影响的书籍装帧作品。  相似文献   

13.
在举国上下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之际,图书界又传来喜讯,两年一度的中国图书奖评选揭晓,《孙中山与宋庆龄》、《中国经济增长方式与变革》、《全身CT诊断学》等一百三十九种优秀图书榜上有名。12月23日在中宣部召开了隆重的发奖大会。龚心瀚、宋木文、高明光、于永湛、邬书林、卢玉忆、伍杰、许力以以及评委代表、科学家方圻、何作麻等出席发奖大会。获奖图书精品纷呈,充分反映了这两年改革在出版界的力度和成果。诞生于改革开放中的中国图书奖,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十一届。它为推动我国图书出版业的发展和繁荣,做…  相似文献   

14.
我从事出版工作已十八年,算得上是一个老兵了。先后在旅游、辞典、综合编辑部工作过,现在的落脚点是《中国图书年鉴》编辑部。在《年鉴》编辑部工作也有八个年头了,回想起来确有颇多感慨。 《中国图书年鉴》的工作可以追溯到《中国图书大辞典》,这是一项浩繁的工程,是新中国成立至1994年  相似文献   

15.
丁东 《出版参考》2011,(1):41-41
我最早读何方先生的文章是在2003年。非典流行期间,李慎之先生突然病逝。我对朋友们倡议,向李慎之生前友好广泛征稿,编辑《怀念李慎之》文集。当时何方先生写了本书中的《悼慎之》一文,通过社科院美国所的赵梅女士转交给我。我才知道李慎之有一位交往几十年的老友名叫何方,年龄比李慎之稍长。因为我对何方先生大半辈子从事的外交工作和国际问题研究缺少关注,所以对他在专业领域的成就竞一无所知。  相似文献   

16.
《古今图书集成》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体例最完善的一部类书。清康熙四十年至四十五年由陈梦雷主持完成初稿,称《古今图书汇编》。世宗即位,又命蒋廷锡等据《汇编》重新编校,雍正四年(1726)定稿,改"汇编"为"集成"。该书规模宏大,内容赅备,几乎包涵了当时社会的全部学问。从研究《古今图书集成索引》(1985年版)入手,梳理其检索方法,希望对利用《古今图书集成》的读者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7.
市场是由于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商品交换的出现而产生与发展起来的,是价值规律作用实现的一种场所或一种经济过程。图书批发市场是整个市场的组成部分,它的作用与整个市场是一致的。批发是图书作为商品进入流通领域的第一道环节,它是发行工作的蓄水池和辐射带。图书一旦进入流通领域,都要经受批发市场的检验。1985年《出版与发行》(现改名《出版发行研究》)发表了我的《论我国现代图书批发的沿革及其发展》,此文针对当时我国批发渠道过分集中、统得过死、行政干预过  相似文献   

18.
《图书馆杂志》编辑部的同志们: 您们好! 我本是一位语文教师,1990年因我院不开大学语文课,而到图书馆编目室工作。我的主要任务就是加工图书,组织读者目录。当时我的心情糟糕透了,觉得大学毕业做加工图书,排插卡片这种简单劳动活,实在是人才的浪费。想法调离图书馆成了我的最大心愿。一晃两年,馆长送给我的几本图书馆专业书,我一页  相似文献   

19.
1998年初,姜德明同志寄给我一篇文稿,那是郑振铎先生1958年的一次讲话,由中国书店郑炳纯同志记录整理,题为《关于"书本报矿"》.姜德明推荐在我编辑的《书窗》上发表,还拟了编者按.按语说: 今年是郑振铎先生百年诞辰.《关于"书本报矿"》,为郑先生于1958年7月4日上午,在北京新华书店总店业务研究班作的一次讲课记录.主要谈的是有关古旧书刊的业务问题,其中涉及了收购发行等方针,更讲了很多古籍版本知识和挖掘、保存古籍的意义.距讲课仅三个月,郑先生即因公殉职.当时国内已处于"大跃进"的狂热中,郑先生开始受到来自左倾的不公正的批评.但他仍然以保存古籍、珍爱古籍的精神,教育和鼓舞从事古旧书业的人员积极地开展工作.这种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品格值得后人学习.郑先生讲课时并无讲稿,当时记录这次讲话的郑炳纯先生是中国书店的店员,当然未及送请本人审阅.讲课稿的标题则由本刊编者所加.  相似文献   

20.
《中华大典》是我国继唐代《艺文类聚》、宋代《太平御览》、明代《永乐大典》和清代《古今图书集成》之后的又一部巨型类书,也是一项规模宏大的古籍整理工程。因此,这项工作得到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高度重视,日前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召开了《中华大典》20o7年出版情况总结会议,贯彻落实了十七大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精神。新闻出版总署图书出版管理司司长吴尚之先生指出:"编纂出版好《中华大典》有利于全面整理中华古籍,抢救、保存、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