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元璋是元朝末年反元起事中一个极为活跃的人物,是一支反元武装力量的首领,最后成了明朝的开国皇帝,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对朱元璋如何评价,历来争论纷纭。有人认为“朱元璋原是一位佃农出身的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后来蜕变成封建皇帝”(1);也有人认为“朱元璋一生而三任,先是贫苦农民,再是农民起义军的首领,最后是封建皇帝”(2);又有人认为“朱元璋的一生有  相似文献   

2.
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于崇祯16年(1643年)11月11日攻占西安。第二年正月初一,李自成便在西安建国,国号为“大顺”,年号是“永昌”,揭开了取代明朝统治的新篇章。随  相似文献   

3.
王浩八起义是明朝正德初年,江西农民起义军中最重要的一支。这支农民军在饶州姚源洞(今万年县城厢镇姚源大队)起义,因而称为姚源军。从正德三年(一五○八年)起义开始,这支农民军在王浩八等领导下,驰骋在饶、信、徽、衢四府十多个州县,沉重地打击了明朝政府和当地的豪族大姓。农民军在和官军作战的同时,还在姚源等山谷,开荒种地,坚持农业生产。尽管明朝政府募乡兵、派官军,调狼土兵进剿,采用“或剿或抚”的反革命策略,而结果明朝政府“覆军获将”,“总制数易”,“用兵前后连五六年,劳费无算”。明  相似文献   

4.
浰头山之战是明代中叶平定闽、粤、赣边区农民起义战争中的一次战役,它使数以万计的人被剿杀,并导致今客家地区新设和平等10多个县。新县的空地效应和人口政策,促使客家人大量进入。从浰头山与和平县的建立可以窥见,粤东客家形成的时间在明代中后期。  相似文献   

5.
高中五册课本《柳敬亭传》中的“国变,宁南死”一句,人教社《教参》译为“南明朝廷覆灭,左良玉也死了”,课本⑩注“国变”为“明朝覆灭”,此译注皆悖于史。传载,柳敬亭“尝奉命至金陵,是时朝中皆畏宁南”,课本④注“这是北京被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破,崇祯皇帝死后...  相似文献   

6.
明朝末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打进北京城,明朝灭亡。吴三桂引领清兵入关,打败了李自成的起义军。清兵占领北京,并随即大举南下。明朝皇族在南京建立了弘光(南明)政权,试图对抗清军,但随着扬州城被清军攻破,  相似文献   

7.
教学要求 1.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史实: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建立“大顺”政权,推翻明朝腐朽统治以及起义的失败。 2.认识李自成是明末农民起义的杰出领袖;起义军推翻明朝统治推动了历史的发展;起义军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在胜利面前滋长骄  相似文献   

8.
在十六世纪末,明朝社会孕育着深刻矛盾的时代,我国思想史上出现了号称为“礼教叛徒”的李卓吾.他发展了泰州学派王艮,何心隐的思想传统,提出了“反道学”的一系列思想命题,发出了要求个性解放的呼声.其思想言论,具有反封建特权和反儒学独断的进步意义.而到了十七世纪三四十年代(明朝总崩溃时期),农民起义和市民运动掀起澎湃的高潮这个历史转折点,又出现了被封建文人视为“李卓吾一流人”的金圣叹.他们两人被认为同是“卒罹法网,足为特才妄作者鉴”(《对山墨余录》)的.  相似文献   

9.
<正>明朝末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打进北京城,明朝灭亡。吴三桂引领清兵入关,打败了李自成的起义军。清兵占领北京,并随即大举南下。明朝皇族在南京建立了弘光(南明)政权,试图对抗清军,但随着扬州城被清军攻破,也土崩瓦解了。明朝官员黄道周、郑芝龙拥立明朝皇室宗亲朱聿(yù)键在福州即位当了皇帝,也就是隆武帝。黄道周倒是真心想抗清,但掌握兵权的郑芝龙只想保存实力,不愿出兵北伐。  相似文献   

10.
“招安”,是封建社会历史上统治阶级用来对付农民起义的手段之一。《辞海》中对“招安”的解释是“犹招抚、招降”劝使归顺”。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军接受统治阶级招安,归顺朝廷者有之,但一般都是在遭官军镇压陷于绝境之际,迫不得已才向统治阶级投降的。然而,《水浒传》所描写的梁山农民起义军却非如此。他们是在起义事业空前兴旺,起义军接连挫败前来征剿的朝廷军队、两赢童贯、三败高俅的胜利之  相似文献   

11.
<正> 明朝自宣德后各地陆续设置巡抚,至嘉靖中全国遍设,巡抚亦成为实际上的地方最高长官,其辖区实际上也成为明朝地方上一级行政区划。安庆巡抚是明末自凤阳巡抚、应天巡抚及湖广、江西、河南巡抚辖地中析置的,现对其辖区及驻地作一考辨。安庆巡抚又称安庐巡抚,亦称皖抚。设于崇祯十年,其目的当然是为了遏制农民起义军的攻势。《明史》职官志,都察院,附总督巡抚,安庐巡抚条下载:“崇祯十年设,以史可法为之。”此后直至明崇祯十七年均设置不辍。崇祯十年,该巡抚辖区之记载共有4条,兹开列如下,以备查考。《明史》卷276《朱大典传》:“(崇祯)十年三月,国维率龙赶安庆,御贼邦家店,……国维见贼势日炽,请于朝,割安庆、池州、太平,别设巡抚,以史可法为之。安庆不隶  相似文献   

12.
清咸同年间.黔东南等地爆发了以张秀眉为首的苗族农民起义.他们与各地以汉族为主的“教军”、“号军”相配合.和侗、水、布依、瑶等民族的农民起义军协同作战.后来又与太平天国石达开部队取得了联系.直接或间接打击了封建王朝和帝国主义.先后坚持了18年之久,是苗族历史上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  相似文献   

13.
明朝末年,农民大起义的烈火越烧越旺,最终推翻了腐朽的明王朝。清廷入关后,农民军遭到了严重的挫折。在新的斗争形势下,原张献忠领导的明末农民起义军余部自川入滇,又开始了长达10多年的联明抗清斗争。在此期间,明末农民起义军与云南沐氏家族之间的关系几经变化,影响非常深远。  相似文献   

14.
石达开是天国革命运动中具有重要影响的领导人之一。金田起义后不久,他被封为左军主将,永安建制时被封为翼王。在从广西到南京的进军中,石达开所部一直是开路先锋,同清军进行了无数次殊死决战,由于他的正确指挥,其军所向披靡,为太平军比较迅速地攻占南京,立下了汗马功劳。石达开在实际斗争中显现出的卓越的军事才能,为天国和清军所公认。杨秀清对他“屡委以军事”,李秀成也认为石“文武备足,谋略甚深”。清军称他为“石敢当”,说其军“所至”,清兵“争避之”。左宗棠说:“石逆狡悍著闻,素得群‘贼’之心,其才智出诸‘贼’之上,是‘贼’之宗主,而我之所畏忌也。”(《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十)  相似文献   

15.
明末兵部尚书张缙彦是否曾开城门投降李自成这样一个历史事件,不同的史书有不同的记载,后人要靠着这些文本重揭历史真相却又几乎不太可能。大家最后只是循着正史、野史的记录在头脑里自动存储下一段有关明朝末年的“记忆”——即张缙彦在前明做官,在清朝做官,中间还投降过农民起义军。这可能就是历史真相,也可能只是历史表达的某种需要,但无管怎样,这都是既定的历史结局。  相似文献   

16.
1644年的中国,正是明清交替。历史舞台上有三位主角:明朝皇帝朱由检、农民起义军闯王李自成、清朝的摄政王多尔衮,或许还应加上一位,明朝的辽东总兵吴三桂。其实,还有一位主角一直为人们忽略:小小老鼠。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上有没有地主阶级统治者对农民起义军让步的现象?这种让步与某些同志说的“让步政策”有什么区别?我在《论让步与“让步政策”》一文里已经阐述过。(见湘潭大学学报七八年第二期)本文则试图对若干未涉及到的问题进行一些探讨。一、新王朝初期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我们认为,首先的主要的原因是农民起义打击了封建统治,破坏了封建生产关系中  相似文献   

18.
《水浒》第六十回是作者出于宣扬投降主义的需要,煞费苦心写下的重要一笔。在这一回里,作者虚构了“晁天王曾头市中箭”的情节,对晁盖和梁山农民起义军进行恶毒的污蔑。其实,与其说是史文恭射死了晁盖,倒不如说是作者别有用心地施放了一支毒箭,使晁盖“归天及早”,叫宋江”把寨为头”,从而“深化”了《水浒》一书投降主义的主题。  相似文献   

19.
有些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竟然说了这么一些话:“你的头发这么长了也不去理,真象长毛贼。”“你这样顽皮鬼都怕你。”“今天不读好书,将来就没有饭吃。”“你踩坏了庄稼,生产队长一定会把你骂死。”等等。表面看来,教师是在教育学生,实际上却在散布封建主义和资产阶阶级的思想观点。“长毛贼”本是过去封建统治阶级诬蔑农民起义军的恶毒名词,人民教师怎能用来指责革命后代呢?不读好书就“没有饭吃”,难道学生学习目的就是为了将来自己“吃饭穿农”吗?我认为,肩责培养坚强革命后代的人民教师,必须处处用无产阶级的思想观点来教育学生。  相似文献   

20.
一讲叙农民战争的历史作用。农民战争的历史作用,有直接和间接的两个方面。直接的历史作用,表现为:第一,对封建统治的冲击。封建国家机器是地主阶级用以压迫剥削农民的强制性工具。经过急风暴雨的农民战争,这种政权机构,从中央到地方都受到冲击、削弱,有的王朝甚至被推翻。第二,对地主阶级的打击。经过农民革命战争,地主阶级的特权和威风被打得落花流水。例如唐末农民起义军严厉镇压了大贵族大官僚,出现“天街踏尽公卿骨”,“甲第朱门无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