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日常教学中,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口若悬河,提问不断,而学生却无动于衷,一脸茫然.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为"冷场".教师自以为趣味正浓的教学在学生心灵却荡不起"涟漪".这是怎么回事?笔者以为问题出在课前的备课上.我前后两次执教《自动人行道》,第一次也经历过课堂“冷场”,第二次上课前对备课设计作了改进,教学产生了好的效果课堂“冷场”与改进带给我两点启示,加深了我对备课的理解与认识.  相似文献   

2.
在日常教学中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口若悬河,提问不断。而学生却无动于衷,一脸茫然。老师提出问题后,教室里鸦雀无声,好长时间都没有同学发言。教师自以为趣味正浓的教学在学生心中却荡不起“涟漪”。这是怎么回事?这就是课堂中的“冷场”现象。  相似文献   

3.
“冷场”,是教师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尤其是公开课、比赛课上,教师就更加不愿意出现“冷场”。因为多年以来不少教师认为,课堂上出现“冷场”,哪怕仅有一次,就意味着这节课是不成功的。而在笔者看来,课堂的“冷场”是教学中的正常现象,有的“冷场”是可以预料和设法排除的,有的“冷场”是防不胜防的。但不管是可以预料还是预料不及的“冷场”,我们都无须害怕和慌张,只要做好了充分的课前准备,机智地对原来的教学设计进行调整,灵活应变地驾驭课堂,“冷场”不会成为成功课堂的“大敌”。  相似文献   

4.
备课,如同生活中的柴米油盐,琐碎却离开不得。在备课资源、手段极大丰富的今天,仍有必要强调真正属于教师自己的“一次备课”。教师走进课堂之前,需要从文本、学生、自我三个维度进行深入的解读,做好基于教学意义上的“前备”,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学的效益。  相似文献   

5.
一个师生互动、生机勃勃的课堂,是教师渴求并为之奋斗的。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事与愿违,课堂中会出现“冷场”——教师在上面“苦心经营”,学生却“硬不领情”。  相似文献   

6.
在教学活动中,多数教师注重的是“课前”和“课中”,对“课后”却重视不够。而实际上,在课后作些教学反思,记些教学心得,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多年来,笔者尝试在课后进行“两记”和“两思”,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借“茶寮”一隅,与同仁交流。一、“记失”和“记得”1.记失就是记教学中的失败之处。课堂教学有成功之举,也有失败之为。教学之后,对课堂中出现的失误处、“败笔”点作些记录,可以避免以后的教学“重蹈覆辙”。一次上课,因老母亲生病,我带着忧郁烦躁的心情踏上讲台,对学生的问答气急败坏,对学生的作业横加指责,整…  相似文献   

7.
备课是教师在教学中的常规工作,是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提升课堂实效的关键。可是。在当前的备课活动中,教师却视之为“眼中钉”、“肉中刺”。这种情况的出现是由于传统的备课只定格为课前教学设计.并把它定位为不可更改的“铁案”,忽略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更忽略了课堂教学中的不确定性。致使“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情况的出现,从而造成了教学的压抑和失败。那么,怎样备课才能有效的促进课堂教学呢?笔者认为反思可以成为有效备课的助推器。  相似文献   

8.
课堂提问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也是唤醒学生意识、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途径,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些学生的思维往往会偏离问题的方向,要么答非所问,要么无所适从,以至于课堂上出现冷场现象。像这样的场景在课堂上时常出现,的确困扰着我们教师。其实,课堂从来就不该是热热闹闹、沸沸扬扬的,真正的课堂通常是冷热相生、动静相间的,而当提问遭遇冷场的时候,恰恰也正是体现教师教学功底、展现教师教学智慧的时候。[案例一]一位教师教学《小珊迪》一文,在课堂行将结束时,教师问:“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想对小珊迪说些什么?…  相似文献   

9.
在日常教学中,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口若悬河,提问不断,而学生却无动于衷,一脸茫然。老师提出问题后,教室里鸦雀无声,好长时间都没有同学发言。教师自以为趣味正浓的教学在学生心中却荡不起"涟漪"。这是怎么回事?这就是课堂中的"冷场"现象。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上丰富的教学资源、功能强大的文本编辑软件甚至专业的电子备课系统……诸多因素形成合力,显出电子备课省时省力的特点。可是,部分教师不经思考原封不动地照搬别人的教学设计,导致电子备课像“方便面”。虽然方便快捷了,但“营养”却不够,不利于教师专业成长,不利于造就有效课堂。  相似文献   

11.
一、关于教学假定在学校中,教师通常拥有比较固定的且难以改变的信念,那些对教师来讲毫无疑问的观念却很有可能与事实相反。比如我们所采取的认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却可能使学生感到强迫;我们认为大部分学生都对我们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感兴趣,却可能是一厢情愿;一些工作时间长的教师会认为自己对于学生想学什么、什么方法最有效、控制课堂诸如此类有着完全的把握。这种种“先见”就是教师的教学假定。假定(assumption)是我们所持有的对于世界和自己的处境自以为正确的观念(beliefs)。教学假定则是教师所习惯和熟悉的且自以为正确的教学观念。…  相似文献   

12.
对于教师在课堂上开展的师生交流活动,学生沉默以对的现象,我们称为“冷场”。经笔者调查,教师和学生的不同表现是形成“冷场”主要原因。对于教师和学生在课堂内外的表现,我们分别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来消除所谓“冷场”的现象,以符合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二次备课有课前对集体备课进行修改的二次备课,也有课后通过教学实践和效果反馈后的二次备课,还有课堂教学中根据偶发事件进行的二次备课。由于在课堂教学实际中教师的预设和学生的生成并不是统一的,教师需要及时收集学生反馈,从而根据实际的变化调整教学设计,这就是课堂教学中的二次备课。在传统课堂上,教师在"满堂灌"的教学活动中没有二次备课的时间和空间;在现在的课堂中,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就为教师进行"二次备课"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认真备课被作为教学“六认真”的一项重要标准而提出。然而,在操作过程中,一些学校对“认真”尺度的把握出现了偏差,他们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必须清晰地划分课时,并按课时制定教学目标,编写详实的教学过程。笔者以为这样的认真往往会带来一些负面效应。作为一线教师,心中总叮嘱自己,关注课堂、关注学生,却常  相似文献   

15.
侯新蕾 《教师博览》2022,(15):59-61
在教学中,课堂场域不仅是僵化的物理、物质边界,还是一种形态、心理、关系等的构型。在课堂场域中,会出现一种“冷场”现象。“冷场”现象具体表现为卡壳、冷清和拒绝等。深入研究“冷场”现象,我们会发现课堂教学师生交流不畅、情绪的影响和“线性”灌输是根本成因。善于提问、善于对话、善于调整是转变课堂“冷场”现象的基本策略。实践中,教师要将课堂“冷场”现象看作一种契机,引导学生深入感知、积极思考和想象,助推学生对数学的深度学习,助推课堂“暖场”现象的诞生。  相似文献   

16.
吴红娅 《现代语文》2014,(10):75-76
文言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举足轻重。但是很多教师反映,文言文课难上,学生学习困难无兴趣,课堂常常出现冷场的状况。如何化解冷场的尴尬,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需要教师剖析冷场的缘由,寻求活跃课堂气氛的“沸点”,从而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标准实施后,语文教学出现了生机勃勃的局面,但也存在着几种错误认识:以为表面热闹的课才是好课;以为教师的无为会导致课堂冷场;以为尊重主体就是迁就学生;以为合作就是小组讨论;以为对学生严格就是倒退;以为只要守住课堂就能提高语文成绩。必须矫正这些错误认识,才能使语文教学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初中英语课堂发言“冷场”现象与教师的课堂提问、课堂评价和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有关。英语课堂发言“冷场”现象不利于发展初中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和英语表达能力,不利于教师获得有效的课堂教学反馈、提高自我效能感。采取优化课堂提问方式、开展课堂小组合作、讲究课堂评价艺术等策略可以有效改变课堂发言“冷场”现象。  相似文献   

19.
稿源采珠     
河北谷春艳谈对于备课,有人提倡备“详案”,认为只有周密的备课并按部就班地使用教案才是上好一节音乐课、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保证;而与其相反的说法是搞“即兴式教学”,认为当今素质教育提倡主题性学习方式,在课堂上不搞千篇一律的教学方式,教师只备一份教学提纲,在课堂上跟学生的学习着眼点走。对于这两种方法,我在教学中都有所尝试,并通过对比总结了实用性强的备课方法。我认为,前面提到的两点不仅不排斥,相反可相融。“有备而战”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教师应该是在课标的指导下,充分分析教案,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根据学生的表现组织课堂…  相似文献   

20.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课堂问题设计具备着非常高的艺术性.而且,问题拟定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彰显教师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理解程度,同时更能在教学的过程中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在教师备课的时候,对问题进行科学的设计是很重要的.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课堂是"意外"频出的,原先我们设计的问题有时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或者我们在设计问题时对学生的情况了解不够,原先我们认为比较简单的问题,却在课堂上遭遇无情的"冷场",这该怎么办呢?我就《五柳先生传》这篇课文,对课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进行以下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