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辑同志: 读了本刊第四期“说长道短”中的《“挖人参”与“拔萝卜”》以后,感到这篇杂谈的写作格式和内容与原昆明军区政治部办的《国防战士通讯》1982年10月30日刊登的《挖人参与拔萝卜》几乎相同。一个南方作者和一个北方作者,写的杂文不仅题目相同,内容相同,而且写作格式也几乎相同,这就让人觉得是“套”出来的.不信,请将原  相似文献   

2.
清代,东北出产人参的山林皆属禁地,非有清政府许可,不得入内采参。最初,采参系包给商人组织,采参人执官方颁发的参票入山,由参商接济米粮及各项必需品。所得人参,先按一定额数交官,又按一定数额交商,再有多余,归采参人所有,可以自行贩卖。后来,改由政府直接管理,采参人须直接向各该衙门请领参票,自备粮食及各项用品,入山挖采。所得人参除按定额交官者外,其余自行贩卖,不足交官数额者,交银赔补。在清代参务中,“黑人”和私参是两大弊端。黑人是指采参人超过参票规定人数多带的帮手。交官参按票计数,票少人多,则采多交少,利颇大焉。私参即走私人参。黑人和私参严重影响了官参数量。此外,乾隆中期以后,由于连年过度挖采破坏了参源,人参产量迅速下降,更使官参数量剧减。为了维持官参数量,清政府一方面频繁修订对采参的管理办法,一方面增设卡伦,加强巡缉,试图杜绝“黑人”和私参,这就使参务成为当时东北地方政府的一项重要事务。人参挖采又与乾隆朝内地人民移民东北及东北地区的商业发展、经济开发密切相关。故现将馆藏军机处录副奏折中有关乾隆朝参务的史料选编发表,以为研究者参考。本专题史料中凡原件无具奏日期者,即标明朱批日期,并于其后加“*”,以资区别。  相似文献   

3.
装帧设计的﹃减法﹄与﹃加法﹄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卜允台一个四方形的池塘,每边都种了8棵树,一共32棵。现在将总数减去2棵,要求每边依然要看到8棵树。我们只要改变排列方式,先在每边种上7棵,然后在两个对角旁各种1棵就能做到。接下来再2棵、2棵递减,每次每...  相似文献   

4.
获得细节,处理细节,是记者的思想水平、新闻敏感、采访经验、写作技巧等能力的综合反映。对新闻报道来说,细节也是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一种典型事实,而且往往是很精巧的能反映本质特征的典型事实。挖细节本是困难的,挖有特点的细节尤其困难。获取有特色的镜头,可起“一细顶千粗”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抚松县档案局经过一年时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具有“人参之乡”地域特色的“抚松县人参档案展览馆”的建设工作,正式挂牌运行。  相似文献   

6.
参务在清代有特殊的地位和意义 ,一直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这是由于人参不仅皇室用量较大 ,而且通过人参的经营 ,成为维持皇宫经费用项的重要来源之一 ;再者 ,人参产自东北 ,白山黑水是满族的发祥地 ,人参被认为是一种瑞草 ,“为国家王气所钟”。嘉庆朝是清代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 ,是时由于资源的匮乏及国家机器的锈蚀 ,参务已呈现无可挽回的衰败之势。本组史料选自馆藏军机处录副奏折 ,现予公布。——编选者 王道瑞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甲骨文中的"■""■"两字的含义进行了全面梳理分析。文中指出"■"和"■"作为一字异体,在用法上虽存有通用之处,如都可表灾咎义、治理义和割刈之义,但也存在一定区别:表治理之义时多用"■";而"■"可作为方国名"辝"的省写,也可读为"?",表女性年长或尊贵者。关于"■",过去学界多将其与"■""■"等字混同。文中指出"■"与"■"为一字异体可能性较大,可隶定为"?"。其与"■"区别明显:字形上,"■"是镰刀形农具,而"?"是一种挖凿之具;用法上,"?"与"■"未见有通用现象。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民俗学陆:张教授,来您家的路上,看到路边有家门旁倒贴着大红双“(?)”字。象这类婚礼习俗,以及端午吃粽子,或找到野山参后大喊一声“棒槌,你往哪里跑”之类,都属于民俗学研究的范围吧。那民俗学中的民俗概念,与我们日常语汇中的“风俗习惯”一词,是一回事吗?张:是的,你提到的几种风俗都是民俗学研究的题目。倒贴“(?)”字,意思是谐音“喜到了”,反映了人们的祈福心理。婚礼习俗在风俗学的分类上属人生仪礼范畴。至于长白山挖参人发现野人参后大喊一声,用短裤罩住,或用红线拴住的习俗,都反映了挖参人对大自然的神秘力量的崇敬,在他们心目中,人  相似文献   

9.
清代档案中保存了大量的宫廷医疗档案,有"脉案"(皇室成员的诊病记录)、"用药底簿"、"配方档"、"传药档"等。这些珍贵的档案不仅是中医研究的瑰宝,也是了解清代宫廷文化的翔实资料。医案中"人参底簿"的相关记载,反映了清宫生活习俗的一个侧面。一、清宫大量食参的习俗清代宫廷内广泛使用人参来进补,主要有两种方式:噙化和入药。  相似文献   

10.
<正>老子曰:"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新闻前辈穆青:"细节是通讯的生命。一个好的细节,胜过千言万语。""真",现于细节;"情",凝于细节。什么是细节?细节:是指作品中对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的举止行为,以及景物片断等的具体细腻的描写。新闻作品离不开细节的运用,好的细节描写可以起到"以鸟鸣春,以虫鸣秋","窥一斑而见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的作用。会使一篇新闻报道更加鲜活、精彩。在当今传播新闻信息中,电视、广播、网络、报纸形成了激烈的竞争。报纸若要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在语言表  相似文献   

11.
人参是药中之王,采撷人参要特别小心,不能对待萝卜那样,或挖或拔,而是要“刨根”,保持主根须根的完整。药性才好。新闻采访也是这样,遇到好的新闻题材,也要像刨人参那样,也须细心地“刨根”,尽量使它的“根须”完整。当然新闻讲究时效,但不能因为要快就“拔”,拔了一把叶子,对读者的滋补功能就会大大减少。有些新闻读来觉浅,我以为就是缺少“刨”的功夫,找不到尽量完整的“根子”。  相似文献   

12.
有清一代,由于对人参这一宫廷特供物品的需求,清政府在东北地区实行多票专采制度。所谓参票专采制度,即采参刨夫向政府请领参票,自备米粮入山采参,出山后按参票定额交足人参,额外余参可自行变卖,以资生理。后由于种种原因,交官人参逐年减少。于是,当地政府动用官项采买人参,以补票参额数,此举又致弊端丛生。乾隆五十八年末,吉林副都统秀林奏参吉林将军恒秀等人动支官项采买人参,后因管理不善,致亏缺甚巨,复向铺户、民户勒逼摊派补缺。乾隆帝连命四川总督福康安、刑部尚书胡季堂、户部侍郎松筠为钦差大臣前往吉林审理此案。结…  相似文献   

13.
电视新闻行业有一种说法颇为流行,即“新闻要故事化,故事要情节化,情节要细节化”。如果说主题和结构是电视新闻节目的灵魂和骨架,那么细节就是使之丰满的血肉。少了细节就像一棵大树少了枝叶,失去了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4.
传说,有这样一则笑话: 某县的一位干部下乡了解沼气池的施工情况,问农民道:“一个沼气池大致要挖多深?”农民回答说:“六尺左右即可。”过了几天,这位干部在县里召开沼气池施工经验交流会,他要各地技术员谈谈施工是否按科学要求严格进行,一个技术员回答说:“据我了解,施工是按科学要求严格进行的,一般池深均在两米左右,符合池深要求。”这位干部一听火了: “你是怎么搞的嘛?农民说沼气池要挖六尺,你却说是挖两米,两米顶个屁用,这样乱来,还成什么体统!”在场人听了,个个啼笑皆非。笑话,往往是对现实生活的幽默的反映。这则笑话是促使人们多学习知识。大家知道,“尺”是我国计量长度的单位,“米”是国际计量长度的单位,一米等于三尺;二米与六尺相等,这是小学生都懂得的数学常识,而  相似文献   

15.
"西瓜树"不是树2012年12月10日《解放日报》"朝花"副刊上有一篇杂文,题为《"西瓜树"与"登月梦"》,文中有"楼下种了一棵西瓜树"之句,虽为引文,但我感到此处有误,自问"西瓜"是一种树吗?不对吧,又查了《现代汉语词典》,其中解释道:西瓜是  相似文献   

16.
贪是一种恶,也是一种动力。贪心者,为政贪权,于是就像一头驴,当了科长,看见前面有棵叫处长的红萝卜,刚把处长咬到嘴里,前头又有棵叫局长的红萝卜……于是一辈子像一头驴,在仕途上推磨。还有贪色者,贪财者,贪名贪利者。有的作家也有一贪,贪未来,而且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五四”的认识,大多都是从政治史出发,或者是从思想史出发的,很少从社会层面去认识那个时代,了解那个时代不同人群的生存境况,和他们的所思所想,他们的追求,从而展开一幅幅更逼近历史原貌的画面。一个时代的幽暗和光亮,只有进入到社会的不同层面,才有可能看得更清楚。政治史总是一种宏大的叙事,思想史重视的是代表人物的思想、观念,它们都具有极强的选择性,如同一个筛子,常常把许多活的细节过滤了,变成一些已整理得井井有条的知识。而真实的社会生活常常是参差不齐的,如同一棵没有被修剪过的树,  相似文献   

18.
此外,大概是受到游戏“种菜偷菜”的影响,有人颇有创意地提出——DIY种菜。“我在花盆里种了几棵葱,用的时候拔一棵。”  相似文献   

19.
吃的耻辱     
莫言 《出版参考》2011,(3):17-17
吃人家嘴短的意思很明白,仅仅有这点意思那简直不算意思,我的意思是说吃人一棵胡萝卜所蒙受的耻辱哪怕用一棵老山参也难清洗。  相似文献   

20.
典型人物是社会中的佼佼者,同时也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采写典型人物报道,关键在于挖掘其身上重要的精神品质,用事实说话、从细节入手,找故事、挖情感、看精神,才能将典型人物报道做得有血有肉,给人以激励和鼓舞、感染、启迪,从而打动受众,传递社会正能量、弘扬时代好声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