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来自青岛站,今天领到的奖项叫创新奖,其实创新并不是我个人的能耐,这个奖项应该属于我们青岛记者站这个团体。 “空中操场”的报道在南方一些报纸上曾有过,北方相对充足的土地资源让这一问题稍显淡化。可在城市化日益扩张的今天,蜗居在老城区的学校“缺地”也成了一个现实的问题,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恰恰这些老城区的学校往往是当地软教育资源集中的区域,从师资到学生素质,从受关注程度到投入都处于整个金字塔的顶端,但就是一些这样的学校却不能给孩子一个自由驰骋的空间。于是,在得知青岛重庆路二小提出建设“空中操场”的设想时,我就产生了一个大体的命题,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深入采访,反复琢磨成稿——《“无地可用”,操场建到楼顶上》(大众日报2010年7月7日13版)。  相似文献   

2.
"童年":一种思想的方法和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儿童的发现,在人类思想史上意义重大。西方有将儿童作为一种思想资源的传统,我们的典籍中也曾闪耀过关于“婴儿”、“赤子之心”的珍贵的思想火花;而到了今天,相对于西方,我国的儿童研究则要沉寂得多。下面讨论的两本著作,无论是波兹曼的《童年的消逝》还是帕金翰的《童年之死》,都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在电子传媒时代我们将要和已经丧失的不仅是孩子欢乐的童年,还会是一种宝贵的思想资源。耳边不禁又响起了鲁迅的话:“救救孩子!”这恐怕要从“大人”的自省开始。王倩  相似文献   

3.
在Web2.0概念被首度提出时,Google和DoubleClick这两个“互联网时代的孩子”被分别作为Web2.0和Web1.0的典型代表进行比较。今天,其中一个打算吃掉另一个。  相似文献   

4.
在享受着网络传稿、数码图片等现代技术带给我们快捷与方便的同时,不能忘却还有一种叫做“速写”的艺术手法。速写.也是一种新闻报道手段和表现形式.在被称作“读图时代”的今天。我们强调速写和它在新闻美术领域的重要作用,是因为这是一个决定“报刊美术可持续发展”的严肃命题。  相似文献   

5.
“我们精神食粮的市场上发出了告急的信息”!费孝通教授在最近的一次会议上这样说。当时我对这句话的含义还感受不深,今天在“全国图书展览”的展场上,得到了证实。还未进入展厅,一条购买参观券的“长龙”就横在我的眼前。这里有工人、干部、解放军,也有老人、妇女和孩子。据说,有的人在早晨五、六点钟就来排队了,本来按规定是上午八时售票,  相似文献   

6.
“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两千多年前提出的哲学命题,对今天的军事新闻工作者来说,多想一想大有裨益。其实,“三问”归根到底是一个问题,搞清了我是谁,何去何从也就不难了然于心。在反对“四风”的过程中,对这个问题多些思考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7.
读报发现个新鲜命题:“文学作品一作家的孩子”。直呼作品为“孩子”者,乃蜚声文坛的当代作家、陕西作协主席陈忠实也。他“苦怀”、“优先’创《白鹿原味获茅盾文学奖之后,同记者谈及未来创作时,就说了一篇如何“怀娃”、“生娃”的话:“我只尊重我自己的生命体验和艺术感觉……,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只要有独立生存的价值,只要是实实在在达到了我所体验和追求的目标,我就感到欣慰了,因为,它们都是我的孩子。”由此,我联想出另一个题目:报人——报纸生命之母,“新闻作品一记者的孩子、”报人与作家任务虽然不同,然而…  相似文献   

8.
我曾经在一所很好的幼儿园当过两年的业余老师。当我和孩子们一起分享故事时间时,在我的耳旁、在他们的口中,听到的更多的是“白雪公主”“青蛙王子”“灰姑娘”的故事,他们还不只是滔滔不绝地讲出了娓娓动听的故事,还能用自己的彩色笔在一张张纸上很快地画出“白雪公主的裙子”“青蛙王子的衣服”和“灰姑娘的水晶鞋”。这其实就是孩子作为读者,传递给我们的一个重要信息——他们喜欢图画书!他们不仅在图画书上找到了他们喜欢的故事,  相似文献   

9.
苦乐参半     
我一直在想,如果没有电视,今天我不知在干什么。也许手持粉笔站在教室中当“孩子王”;或许立于柜台前作售货员,还可能成为一个直至今天仍受到世人误解的个体户……似乎完全是出于偶然,我走进了电视台的大门,并且是“正襟危坐”于话筒前,跃然屏幕上,每天象是日出日落一样准时。“各位观众,晚上好!今天新闻联播节目的主要内容有……”多么轻松,更重要的是还“出名”,这大概就是许多朋友对我所从事的电视新闻播音职业羡慕得不得了的原因所在吧!孰不知我这“偶然”为之的职业常常“轻松得”叫人“忧心忡忡”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创作,总根于爱。”电视节目制作就是一种创作。而且在今天电视节目的社会影响力已经超过了普通的文艺作品。而在众多的电视作品当中人物节目可算是“永远的长青树”。“东方之子”、“杨澜工作室”以及从“今天我上镜”到我们的“现代人物”,可以说人物栏目的生命力就在于人的命运与性格的再现,这其中留住观众的便是节目中充盈着的浓浓的人情味。一、情感交流就是一次动情的过程当一个陌生的人坐在你的面前时,你首先让他感到一种真诚;一个新闻人物出现在你的镜头前时,你要让他感到你是一个平常的人,你和他都有着…  相似文献   

11.
要有所依托     
杂谈文章,不是纯理论文章;而是“寓理于事” 的文章.因此,我们在构思写作时,首先需要考虑在这篇文章当中要摆进去一些什么“事”.这“事”,可以是一件,也可以是多件.如果是多件,最好是以其中的一件为主.当然,在写作之时,并非纯粹是叙述这些“事”;而是以这些“事”作为“依托”,进行发挥,向读者展示其中包含着的“理”.如果这一件(或多件)“事”选得好,那么这篇文章就有了成功的很大希望.1996年7月19日《湖北日报》的“大家谈”专栏登出一篇题为《“减害云”是何物》一文,它就是找到了一个好“依托”,从而做成一篇好文章的典型.该文所“依托”的“事”是:“那天,当孩子说要用‘减害云’来消灭蟑螂时,我竟茫然不知所指,待弄明白他是在说‘灭害灵’时,我差点没有背过气去.事后一想,这过错又确实不应该由孩子来承担的,就连我这个30大好几的成年人对繁体字都半生不熟  相似文献   

12.
何静 《大观周刊》2012,(30):41-41
笛卡尔在《谈谈方法》这本书中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概念,强调不能随意信任感官,主张对每一件事情进行怀疑。本文从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这一命题的性格根源、“我思故我在”的内涵以及笛卡尔这一命题的局限性等三方面进行阐述,旨在表达本人读完《谈谈方法》的些许感想。  相似文献   

13.
传媒活动中知情权与隐私权的道德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大众传媒的言论自由日益成为一种社会共识的今天,应当如何回应在传媒活动中所发生的诸多关于知情权与隐私权的冲突现象,这不仅是一个法律问题,更是一个道德问题。仅仅通过法学意义上的认知与探讨,想要很好地解决这个“二难命题”,显然不是一条十分有效的路径。知情权与隐私权是一对关系权利,相辅相成,具有平等的权利地位。平衡传媒活动中知情权与隐私权的冲突,有赖于我们建立一种更为广阔的视野,通过对大众传媒及其言论自由以及知情权和隐私权进行道德意义上的分析与理解,进而确立“把人作为目的”这一基本原则,并给予个体权利以充分的尊重与保护,在大众传媒的道德选择中获得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高琪 《新闻通讯》2013,(6):49-50
访谈作为一种文体出现,或许可以上溯到《柏拉图对话录》和《论语》。它们在人类思想文化史上的高度,仰之弥高,也使我们确信这是一种可以引领人类精神的传播形式,更使我们在做访谈时心怀谨慎与谦卑。这谨慎与谦卑不是对采访对象而言(在采访技术上,对名人有时更需要平视),而是对我们所做的事、所面对的关于“人文”的命题而言。  相似文献   

15.
曹朝辉 《大观周刊》2011,(50):229-229
“现在的孩子越来越没感情”,在这句社会性口头禅中,我们将解读到多少信息?作为语文教师,我把焦点集中在学生的情感倾向上,孩子的这种消极情感向我们的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新课标更是明确地把“情感”作为课程的目标之一。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文学作品饱含情感和人文性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适时有效地对学生谈情说爱,让学生自由地表情达爱,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世界,让学生安然、快乐地度过这个花季。  相似文献   

16.
上海新闻界竟然有那么多“才子”没有文凭? 为了一张文凭,今天又重新返回那阔别二十四年之久的课堂生活,依然作为一个学生,依然要接受那许许多多的严格考试。这将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 早晨离家时,女儿问我:“爸爸,你今天到哪里去采访”怎么回答女儿?作为爸爸的我,只觉得脸红耳臊,恨无地洞可钻。为了获取一张大学文凭,使自己在评定职称的道路上扫除障碍,已是不惑之年的我,正处于编辑、创作黄金时期,实在是挣不脱文凭——职称,职称——文凭,这两者的缠绕,才又重新站到了这个已经陌生了24年的课堂上。其实何止于我呢?他们不也一样吗?  相似文献   

17.
今年我们的结婚纪念日恰逢周六。一大早,老公赶着问:“今天怎么庆祝?我请吃饭怎么样?”我说:“好啊,咱俩上哪去?”他听了顿了顿,说:“只有咱俩吗?还是带着孩子一起去吧!”我瞟了他一眼:“庆祝结婚纪念日带孩子好吗?这日子,不都是两个人去浪漫一下吗?”他嘻皮笑脸地回答:“既然是庆祝,当然要带着成果了,没有成果怎么叫庆祝呢!”于是,我们就带着三个“成果”一起去吃饭了。  相似文献   

18.
谷倩 《大观周刊》2012,(15):190-190
我们知道“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是啊,孩子的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啊!于是,作为小学语文课改实验教师的我,常常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课改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19.
冰心走了,她走过了漫漫的百年之旅,苦苦地寻觅她那朝思暮想的精神家园。人们认识自身是一个痛苦而又漫长的过程。关心人类灵魂的哲人苏格拉底发出的“认识你自己”这一著名的醒世命题两千年后,莎士比亚依然排遣不开对人的认识迷们,他借李尔王之日呼喊着:“谁能告诉我:我是谁?”又过了五百年,法国的印象派画家高更的不朽之作《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这个命题正是现代主义文艺的心境象征,也贯穿着人类对自身本质的种种认识的思考。冰心是五四以来“自觉意义”的儿童文学的先行者,但她却惊呼“我也不知道我是怎样…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指出:“科学研究是一种劳动”。“这种劳动,一方面要有现存者的协作作为条件,一方面又要有前人劳动的利用作为条件”。马克思为我们描述了一幅人类社会科学交流的画面。科学研究,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个性,但为了使科学研究取得成功,科学家必须占有一切必要的科学情报,这些情报有的是前人创造的,有的是今天的异地之人创造的,由此而产生了今天“科学”与昨天的“科学”的交流,此地的“科学”与异地的“科学”的交流。这两种交流——异时的纵向交流与异地的横向交流——纵横交错构织出一个科学交流网络,我们称之为科学交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涌流着的是被人们称之为“科学发展血液”的情报流。正是由于有了科学交流,科学事业才得以继承,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