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0 毫秒
1.
何逊是齐梁时期的重要诗人,他出身寒门,性格耿介,一生仕途坎坷。受当时儒道杂糅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出世与隐逸的思想在其人生意识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他终生游离于庙堂与江湖之间,对功名的求取与洒然出尘的希慕是他力图调和的两种思想。而起伏不定的人生经历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凝结成一股特有的孤独意识,使得他的作品散发出清冷淡雅的美学风貌;在一个"文贵形似"的时代,他的诗歌受到道家的自然思想与陶渊明的淳真文风的影响,文质兼备,追求本色的"真性情",体现出回归自然的出世精神。  相似文献   

2.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贯穿于孟浩然一生并同他的仕与隐紧密联系在一起。孟浩然的思想是比较复杂的:前期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兼有道家思想,即使在他求官时期也没有泯灭。后期,在政治上绝望之后,道家的出世隐逸思想才转占主要地位,同时兼有儒家出世思想。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典山水诗影响深远。已故诗人蔡其矫,一生创作甚丰。他的大自然抒写,既继承了古诗的优良传统,又将古人的出世思想变为现代人的入世思想。他后期的生态诗作,尤其显示了诗人先于同时代人的生态平衡意识。  相似文献   

4.
李白对道家、道教的思想有着深刻地理解和全面地继承。他诗歌所表现出的崇尚自然之美、以大为美、高蹈绝尘的出世思想、大胆的想象和奇异的夸张,皆来自于他对道家、道教美学思想接受。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解读李白的诗歌创作思想,对于进一步深入研究李白及其诗歌创作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王维少年便有积极出世之心,又一生参就佛理,遭诸多打击后生出出世之念。后受南宗禅的影响,最终形成了“亦彼亦此、非彼非此”的“引儒入禅、以禅化儒”之思想模式,并以这种模式来解决他入世与出世思想之矛盾,而这种模式真能让王维达到“何往而不适”之境界吗?王维既想有儒家的事功作为,又想“空”物“空”心,保持出世之超脱,这是根本无法办到的。理论上他能做到引儒入禅、以禅化儒,可实践上他却永远不能完全做到“何往而不适”。  相似文献   

6.
曹植的思想矛盾贯穿一生,不过前后主流分野明晰。以司马门事件为界,前期以儒家入世思想为主,欲平治天下;后期以道家出世思想为主,想道法自然的精神自由。  相似文献   

7.
《坛经》中的出世思想与印度大乘佛经的出世思想可谓一脉相承,强调世间与出世间的一如不二,其立足点在于缘起性空理论。这种出世思想也往往被人们所误解,出世被混淆为出家、往生极乐等。为了达到出世的目的,《坛经》强调"直了"此心,这是其出世实践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苏轼一生宦海沉浮,贬谪黄州是其一生重要的转折点。“乌台诗案”之前,苏轼“奋厉有当世志”,以儒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为指导,积极用世;贬居黄州之后,苏轼思想发生巨大转变,在词作方面进行创新,其中蕴含着复杂的思想意蕴与人生情怀。这些词作一方面反映出苏轼遭贬之后向往隐逸生活的出世情怀,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其执著于现实的入世情怀。  相似文献   

9.
"林语堂矛盾"的文化观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名人林语堂,始终是一位"边缘人物",他在理论上宣扬"出世",而在实际上不忘"人世",这种互相交替的生活态度,是他思想与性格矛盾的主要根源.他一生都漫步在东西方文化的结合部上,他用西方文化价值标准来过滤东方文化,又用东方文化价值标准来过滤西方文化.他的人生哲学是"中庸"、"闲适",但在政治这个敏感问题上,却走向另一极端,这是他性格矛盾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0.
儒道并行而不相悖——论陶渊明的精神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中国古代文人之中,就求得心灵的平静来说,他的境界是最高的.陶渊明的精神世界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他一生得力处和用力处都在儒学,有"大济于苍生"的理想,但生逢乱世无奈何归隐田园,皈依自然.(二)他受魏晋玄学的影响很大但是不拘于枯奥的玄理,而更接近怡情自然,应属于魏晋玄学思想中"别出"一派.陶渊明的寄情山水田园,虽是假借道、释之酒杯,浇己胸中之块垒,但是他在出世与入世的冲突中不断调和,最终达到了和谐自由的境界.所以他能够怀着生命的尊重和对于死亡的豁达,"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畅游在更广阔的天地之中.  相似文献   

11.
陈白沙与陶渊明以及道家思想的联系,体现于安贫乐道的节操与“自然”之旨的追求。白沙在坚守安贫乐道儒家传统的同时,表现出个性、超脱的姿态,体现了道家影响;白沙追求“自然”之旨的精神与道家的联系显而易见,但他又以“自得’’为“自然”的思想核心,并以实现圣贤境界、追求仁政为目的。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个政治失意、然而睿智圆通的知识分子 ,苏轼的一生是超越自我、超越困苦、对自由孜孜以求的一生。在“大我”与“小我”方面 ,他坚持“大我之利” ,表现了其人道主义和民本思想 ;在“从众”与“从己”方面 ,他独立特行 ,力排众议 ,不随波逐流 ;在“悲观”与“乐观”方面 ,他对个人得失不以为怀 ,表现出高超的幽默艺术  相似文献   

13.
亨利·大卫·梭罗是19世纪美国超验主义文学家和自然保护主义思想家。他一生与自然为伴,用心感悟自然,写下了大量歌颂自然,反思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学作品,反映出梭罗的自然观思想。本文联系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立足于我国的具体国情,将梭罗的自然观运用到解决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生态危机问题中去,试图通过借鉴梭罗的自然观思想,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厄尼斯特·海明威是深受世界读者喜爱的美国作家,他的作品演绎了他一生的传奇故事;作品中的硬汉形象体现了他的内在精神和坚毅特性;冰山原则蕴含了他干练的文风和深刻的寓意;矛盾自然观体现其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方面表现出的真情实感。了解作家沉着冷静处事风格,困难面前顽强不屈的坚毅性格和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生态主义思想,对目前社会中,经济低迷、人心脆弱、环境恶化等问题的解决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5.
王维一生与佛教结缘,是一位坚持严格坚持宗教实践的“诗佛”。在他的诗里处处贯穿着禅宗放下执著。平等无碍,任运随缘的“自然”观念。这种禅意主要表现为动静一如的观照、恬淡自然的文风和自由无碍的思想。  相似文献   

16.
杜甫一生心怀天下,以"致君尧舜"为最高人生理想,然而动荡的社会现实却使得他的奋斗与努力终成泡影。杜诗的创作,不仅表现出浓重的儒家进取精神,而且在追求精神自由、保持自然人格、倾慕隐逸生活、信守安贫乐道等方面都深受《庄子》的思想影响。其语言也明显呈现出化用《庄子》的痕迹。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一生接受了儒和道两种思想.早年,儒家的"入世"思想占了上风,他断断续续度过了13年的为官生活.后来,道家"出仕"精神逐渐显现并成为他思想性格中的主导方面.在道家思想的浸润下,他创作出清淡自然的田园诗.本文旨在探讨道家思想对陶渊明的田园诗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李白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以"诗仙"著称,李白虽然有兼济苍生的宏大报复,但由于受性格和世道的影响,他的诗有相当一部分是描写仙境或求仙寻道之作,明显表现出功成退隐、超尘出世的思想。  相似文献   

19.
明代中期政治家、古文家王鏊山水游记虽师法柳宗元,但又表现出与柳文明显的不同之处,究其原因,则与王柳二人的创作心态有关。柳宗元一生官运不佳加之执着敏感的性格,使得他的创作心态极其复杂,他的山水诸记多以景物来联系自身遭遇,显得渊深峻洁、意长情绵;王鏊一生仕途顺畅、性格豁达开朗,因而他以十分平和的心态游山玩水,他的山水游记多是对景物的客观描述、有时也会抒发哲学性的思考,表现得清丽闲适、自然流利。总而言之,柳宗元山水游记是敏感失意人最孤独的告白,而王鏊山水游记则是豁达游玩者最放松的姿态。  相似文献   

20.
宗白华用他的"美学散步"表达了一个完整的人格理想,而他对人格理想的思考不仅与其学术有关还与他的人生紧密联系在一起,可以说,宗白华的一生是他所建构的人格理想的最好注解。宗白华思想中体现的"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空灵"与"充实"的张力以及对美的和谐的追求既是其美学人格理想的一部分,也是其美学人格理想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