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班级人际关系的微观结构中存在着两极:一极是在班级中享有极高威望和极大信任的学生,被称为"人缘儿";另一个极端是在班级里愿意与之交往者甚少,口碑甚差的学生,被称为"边缘学生".边缘学生是指在学校教育条件下,身心正常发育的学生因各自不同的原因,在社会关系上、心理上和活动参与上,长期被班级群体所排斥与隔离,成为班级生活中的失落者.  相似文献   

2.
班级嫌弃儿童的成因及教育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关注和转变班级嫌弃儿童既是“以人为本”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教育平等原则的重要举措:嫌弃儿童孤单失群,他们抗争-失败-再抗争,以致恶性循环,陷入心理危机中。其形成原因有学生自身、学校教育、家庭社区等多方面。为此,教育应采取有效措施,重塑嫌弃儿童的健康心理,优化人际关系,用爱、信任、耐心陪伴他们走出因境  相似文献   

3.
班级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日常生活的基本单位。它既是一种社会组织。又是一个心理集体。儿童有共同的兴趣和情感、共同的活动和行为模式。并接受集体的心理影响。班级人际关系从本质上讲乃是一种社会关系,但它又是一种在特定环境——学校中的社会关系,因而有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乙从德 《班主任》2014,(11):5-7
在同一个班级里,学生之间的关系因远近亲疏各不同,会形成不同性质的学生团体。对个体而言,有的学生威信高、人缘好,有的则威信低、被嫌弃。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凭直觉基本都能发现,并且也常常根据这种分析和判断来管理学生和开展班级工作。但是,时常也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判断失误,造成班级管理或学生心理辅导的低效或失效。能不能用量化的方法,把每个学生在班里的人际关系情况测量出来呢?回答是肯定的。社会关系测量法能为班级管理和学生心理辅导工作提供较为科学、合理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5.
科幻电影《第九区》通过外星人在地球上受到种族隔离的故事反映了人类社会的种族身份认同困境。~方面长期反抗种族隔离的黑人群体却支持对外星人隔离.另一方面因机缘巧合而变异成外星人的自人男主角遭到地球人的迫害。电影启示我们,人类排斥异类的心理是群体身份认同的畸形演化,带来了地球上许多冲突、矛盾与痛苦,要消除这种心理,只能加强群体间的相互接触和了解,才能使种族平等心理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6.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其"需要层次理论"中,将归属和爱的需要列为第三层次,即"人在满足生存与安全需要之后,还需要获得一种归属的需要,特别是某个群体或集体归属的需要"。归属,是指个体与所属群体间的一种内在联系,是个体对特定群体及其从属关系的划定、认同与维系。归属感则是这种划定、认同与维系的心理表现,是指一个个体或集体对一件事件或一个现象的认同程度[1]。班级归属感是指学生对所在班级在价值观念、行为取向、情感意识和心理状态等方面的接受、认同和执行程度,主要体现个体对班级的信赖和依附程度。  相似文献   

7.
特教班级首先应该是爱心班级。和普通儿童一样,视力残疾儿童有生理上的需求,也有心理上的各种需求。他们需要正常的交往,需要友谊,需要尊重,需要学习,需要自立。如何让他们融人集体,同时受到无痕的呵护,感到不是特别的特别,则是一门艺术,需要润物细无声。  相似文献   

8.
同一个班级里,学生之间的人际火系截然小同,有人威信高,人缘好;有人威信低,被嫌弃。美同心理学家莫雷诺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间的人际关系町分为三种类删:人缘型、嫌弁型、巾问型。其巾“嫌弃划”学乍住班级中所处的地位低下,人缘小好,没有人愿意接近他们,受到别人选择的机遇少,受到排斥的多,这就足我们所说的“嫌弃儿”。关注和转变班级巾“嫌弃型”学生既是“以人为本”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教育平等原则的重要举措。对这类学生应该如何进行教育呢?下面本人就“嫌弃型”学生的交往指导与教育培养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谈团体心理辅导与高职院校班级德育工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心理辅导是高职院校班级德育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团体心理辅导作为心理辅导的一种主要形式,是高职院校班级德育工作的重要方式之一。文章从当前高职院校班级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出发,结合团体心理辅导所具有的效率高、资源分享、归属体验、真实场景等特点,提出在高职院校班级德育工作中要有针对性地引入团体心理辅导理念、方法与技巧,以期对加强与改进高职院校班级德育工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目的儿童的道德发展问题,国外许多心理学家都曾做过大量研究。这些研究对我们深入了解影响儿童道德发展的客观条件以及内部心理机制很有启发。但是,这个问题的许多方面仍有待进一步探讨。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一、关于人生价值的新认识 (一)政治视角:人生价值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可以分为两类: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人在社会关系的长期影响和作用下,由自然的人转变为社会的人。由  相似文献   

12.
同伴是小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同伴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有着成人所无法取代的地位。学业不良儿童由于学业上的失败,而遭到同伴的排斥、拒绝。就这一类儿童而言,他们的班级同伴关系大致有对立的同伴关系、疏远的同伴关系、矛盾的同伴关系三种,且在交往对象、范围、同伴的组成,以及彼此间的影响上都与非学业不良儿童有着差异。本文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来探讨了改善学业不良儿童班级同伴关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丁娟 《福建教育》2022,(3):24-25
<正>班级归属感,是指幼儿对班级在感情上的认同和在心理上的投入,愿意参与班级活动,其根源在于幼儿在班级中得到教师和同伴的接受、尊重和支持,在班级生活中感觉自己是重要的一部分。小班幼儿班级归属感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探析幼儿的心理需求,开展适宜的活动,通过积极有效的策略让幼儿体验在园生活的快乐,缓解入园焦虑,提升小班幼儿的班级归属感。  相似文献   

14.
刘风玲 《教师》2014,(16):105-106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谈到人的高级需要包括:情感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每个学生都渴望被尊重,渴望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如果这些需求在班级中能得到适当的满足,将有助于减少班级中的不良行为,有助于班级朝着正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秦春生  华城波 《吉林教育》2005,(4):41-41,40
情绪和情感是客观事物或者现象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作为一种主观体验,它主要通过人的各种活动和认识过程而表现出来。智障儿童活动能力差,对事物认识水平低,往往被正常儿童所排斥,不能参加许多具有社会交往和情感发展可能的集体活动,加上家庭教育不当,或是过分保护、溺爱;或是厌恶、嫌弃:或是家长不能正视孩子智力落后的现实而提出过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被现代社会所关注,为了培养高素质的未来社会需求的人才,教育进程中不可忽视心理素质教育。可以说,缺乏心理的教育是残缺不全的教育。本人在长期的班主任德育工作中深深地认识到,取得教育的成功,必须将心理教育与班级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一、心理素质教育与班集体建设相结合   班集体是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的园地,加强班集体建设,创建和谐、健康、积极向上的班级心理环境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天的青少年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特殊的生活环境使他们中的多数人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  相似文献   

17.
我从事二十五年教育工作,做了二十三年的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我重视利用教学这个重要手段启迪学生的思想,使他们奋发和进步.我先后带过十二个班级.有的从三年级,有的从四、五年级开始带起,直到最后把他们送出学校.在带班过程中,我体会差生是班级管理工作中的老大难问题.因此,抓好差生的转化工作,是能否带好班的关键,差生转化好了,整个班级的面貌就可改观,班级就可以前进.不能嫌弃差生,要关心差生.长期与差生打交道,使我了解到差生的多种表现是由于学习差所引起的:课堂上不注意听讲,是由于他们基础差,新的知识听不懂;作业完不成,因为理解能力差,不会做;迟到了,由于他们长期学习差,厌恶学习,  相似文献   

18.
社会关系在儿童成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困难家庭儿童而言,社会关系建设更是防止贫困带来社会排斥的重要举措。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利用民政部2018年度"中国城乡困难家庭社会政策支持系统建设"项目人群调查数据,通过描述性分析以及OLS回归模型分析发现,困难家庭儿童的社会关系存在着家庭贫困深度以及城乡差异,低保边缘家庭儿童的社会关系普遍优于低保家庭,城市困难家庭儿童的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以及师生关系优于农村家庭,但邻里关系不如农村家庭。同时,相同因素对于困难家庭与普通家庭儿童社会关系的影响也存在同质性与异质性。建议在重点加强低保家庭儿童以及农村困难家庭儿童社会关系建设的同时,根据不同社会关系的影响因素以及困难儿童与普通儿童影响因素的异同,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干预。  相似文献   

19.
流动儿童进入城市后,往往对自己是城市人还是老家人有所迷惑。这种身份认同的困难将影响流动儿童的班级适应,并有可能使其学习成绩下降,并易出现心理、行为上的问题。因此,有必要从群体身份视角下出发,分析流动儿童的班级适应情况,这将为进一步地设计流动儿童的班级适应培养方案打下明确的理论基础。因此,研究首先在梳理清楚群体身份认同概念的基础上,对流动儿童的群体身份认同结构、流动儿童的同伴关系和流动儿童的班级适应情况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最后做一展望。  相似文献   

20.
以班级为单位,研究并实践适合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满足他们心理发展需求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研究发现,乱画游戏结构性强,容易操作,以绘画和隐喻故事为表达媒介,引入游戏治疗的形式,降低了儿童表达自我情绪情感的心理防御,大大提高了心理活动课的授课效率;同时,乱画游戏的交互设置所创设的交际情境,以及小组内的讨论和分享,也为儿童提供了在团体中觉察、表达自我和学习他人的机会.总体看来,乱画游戏是一种创新性、实效性和操作性兼具的小学生班级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