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首先,我代表新华社党组对新华出版社出版的《穆青通讯》、《穆青散文》、《穆青论新闻》向全国发行表示热烈祝贺,向为编辑出版这三本书而付出辛勤劳动的冯健等老同志和新华出版社的同志们表示衷心感谢。  相似文献   

2.
历史上的河南林州(原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20世纪60年代,在党的领导下,林州人民以气吞山河、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历经十年寒暑,用双手和钢钎、铁锤,劈开太行山,引来漳河水,在悬崖峭壁上开凿了1500公里长的"人工天河"--红旗渠,一举改变了林州千百年来严重缺水的自然状况,谱写了中国水利建设史上的壮丽篇章.  相似文献   

3.
最近我读了穆青发表的几篇国际题材的通讯,发现这位政治嗅觉敏锐的新闻记者,同时还是一位文笔相当优美的散文大家。可以说,他以散文的笔法写出了一组具有描写风景美、抒发情怀美、谋篇布局和语言都很优美的国际题材的通讯,开掘出了一个别具一格的新闻领域。因此,笔者以为:穆青的这几篇通讯具有散文形式的美,达到了散文写  相似文献   

4.
穆青是中国当代著名记者。他的作品记录了中国人民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前进步伐,震撼着几代人的心灵。《人民记者穆青传记》从1937年穆青16岁参军抗日写起,直到2003年10月11日患病去世,翔实、准确、全面地描绘了穆青正气浩然、胸怀若谷、质朴无华的人生轨迹,浓墨重彩地展现了穆青发掘、弘扬焦裕禄精神的壮丽画卷。  相似文献   

5.
10月29日,全国"穆青新闻思想和新闻实践学术研讨会"在郑州大学南校区召开.会议开幕前夕,记者采访了穆青研究中心主任、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董广安教授.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说:“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打出世界去,即于中国之活动有利.”先生在这里虽然是指文学作品而言,但笔者认为,对于新闻作品来说,强调民族特色何尝不是这样呢?新闻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而客观事物是一定时代、一定民族的具体的社会实践、社会生活,新闻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也就成为情理之中的事了.新闻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信息,交流思想,沟通情况.只有具有民族特点的新闻作品,对外,才能为世界各国所注意,所乐于了解;对内,才能为读者所接受,所喜闻乐见.这种民族特点表现得越鲜明,越突出,越易于广为传播,越能充分发挥新闻作品的社会作用.新闻既然是客观事物通过记者头脑的产物,那么任何一篇新闻作品,不管是在主题的确定上、材料的取舍上,还是表现形式上,必须体现着作者自己的思想、倾向和风格,而记者又是一定民族的记者,这样,就使得他的作品,必然打上本民族特点的烙印.概观穆青同志一些谈论和通讯报道,不难看出,几十年来,他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在致力于我国民族特色新闻的创建和发展,下面笔者就这方面,谈谈学习中的管窥之见.  相似文献   

7.
人物通讯是新闻报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失真"、"失情"、"失血"三个方面阐述了当前人物通讯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原新华社社长、著名记者穆青同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催人奋进的新闻作品问世,这些作品不但具有高度的思想性,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其中以人物通讯最为  相似文献   

9.
今天,新华社举行穆青同志作品的首发式,并就开展向穆青同志学习活动进行部署,这也是对穆青同志最好的纪念。 穆青同志从事新闻工作60多年,在60多年的新闻生涯中,他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牢记党的新闻工作者的责任,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的宗旨,尽心竭力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努力反映人民群  相似文献   

10.
在穆青的新闻作品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要数这样几篇:《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下文简称《榜样》)、《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下文简称《嘱托》)《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下文简称《报道》)、《历史的审判》(下文简称《审判》)。这些作品,我不知读过多少遍,每读一遍,我的心灵就受到一次震撼,思想就  相似文献   

11.
正确理解穆青精神在研究穆青、发掘和整理他的新闻思想和新闻活动的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受到几十年新闻实践凝结成的"穆青精神"博大精深,意义深远.我们将"穆青精神"概括为四个方面:1.热爱祖国、"勿忘人民"的民族情感.穆青认为,无产阶级新闻记者必须对劳动人民怀着深厚的感情,因为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是新闻报道的主角,人民的活动是新闻的主要源泉.穆青对人民群众的深切感情和深厚的"报恩" "还债"意识,成为他献身党的新闻事业的激情和动力,他采写的新闻作品也往往因此而具有巨大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12.
穆青的人物通讯存在大量的细节描写:一是情节性很强,讲求细腻动作的缀结与连贯,采撷生动活泼的词汇连缀细节;二是皴染化特征,通过铺陈典型的琐碎言行塑造人物形象,有时运用多种描写手段,对人物进行反复的烘染。  相似文献   

13.
穆青在20世纪80年代写的两组国外通讯《意大利散记》和《访"太阳的子孙"——秘鲁纪行》,写作特色是:(一)故事新奇,说古论今,行文轻松,饶有风趣《访"太阳的子孙"》一开头,即为人们展示出一个神奇的世界:"秘鲁印第安人称自己是‘太阳的子孙’.他们认为‘太阳是一只燃烧的火鹰’。古代印加人曾在安第斯山上竖  相似文献   

14.
穆青是中国当代名记者,从1942年步入新闻界以来,从写第一篇人物通讯《赵占魁》,到建国后采写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以及新时期采写的《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等优秀人物通讯,都用恰当的画面艺术,提高产品的感染力,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这些作品仍令我们常读常新。 一、利用画面艺术 反映时代精神 穆青在人物通讯写作中,首先注重用画面艺术,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新闻界,从事党的新闻工作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并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记者编辑为数不是很多,其中75岁高龄的穆青同志格外引人注目、令人尊敬。穆青同志以充沛的精力和高度的政治热情,作为中国历史见证人、记录者,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新闻作品,这些作品无疑是新闻文库中一笔熠熠闪光的财富。穆青同志所写的新时期人物通讯,经过了历史和时间的检验,至今仍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这是他在  相似文献   

16.
~~慷慨悲歌奔战场——试论穆青人物通讯的风格@杨子才~~  相似文献   

17.
十年前去开封,于翰园碑林,得见穆青同志题写的书碑: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北马秋风大散关。……书法风骨铮铮,气度不凡。自见过这书碑之后,再读穆青同志的人物通讯(特别是收入《十个共产党员》一书的诸篇),我便每每想起那些隽永的诗句。这种联想何以产  相似文献   

18.
(一) 十年前去开封,于翰园碑林,得见穆青同志题写的书碑:“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帆夜雪瓜洲渡,北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书法风骨铮铮,气度不凡。自见过这书碑之后,再读穆青同志的人物通讯(特别是收入《(?)车共产党员》(?)诸篇),我便每每想起那些隽永的诗句。这种联想何以产生?日经月累,我才发(?)(?)的人物通讯与(?)具有(?)(?)《书愤》(?)表达了陆游当时山河破碎,国土沦丧的深沉悲痛,以及他(?)(?)以求要驱逐强虏、还我河山的壮志豪情,诗风悲壮沉雄。而穆青同志给河南故  相似文献   

19.
尽管一代名记者,新华社原社长穆青去世的日子离我们渐行渐远了,但他留下的一篇篇黄钟大吕般的新闻作品至今仍被人们广泛传诵,因他的报道所唱响的一个个“典型”还不时震撼着我们的心灵,正如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敬宜评价的那样:“(穆青)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能以自己的作品对国家、民族产生如此巨大的精神力量,在我国新闻史上是罕见的。”①这位被公认为中国新闻界的“旗舰”、实现“三贴近”的典型的职业记者,用他的如椽巨笔记录了一个时代、影响了一个时代。对于穆青的新闻作品在我国所产生的影响、作用和社会功能,人们可以从不同…  相似文献   

20.
“他一生坚守自己的信仰,所以他一生有爱;他一生有爱,所以他一生喷涌”——《穆青传》开篇这句话,凝练地概括了2003年去世的新华社老社长穆青的精神特质,也定下了这部传记的情感基调。作者张严平用饱蘸激情与诗意的笔触,描述了穆青这位新闻界旗舰人物的生命历程和心灵历史,从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