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本第 74页 :“1899年美向英、俄、德、日、意、法六国政府提出‘门户开放’的照会。”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 5 5页上说 :“为了分享侵略权益 ,1899年美国政府先后向英、俄等六国政府提出在中国实行所谓‘门户开放’ ,贸易机会均等的照会。”表述虽有差异 ,但一个基本史实是不容否认的 ,即美国发出的六个照会中 ,有一个给了意大利。其他的五国在中国均有租借地或势力范围 ,照会的目的是表明美国要在这些国家的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机会的特权 ,那么向意大利照会的目的是什么呢 ?课本根本未涉及意大利在华的租借地或势力范围…  相似文献   

2.
对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的争论,史学界经过一度沉寂之后,近两年又活跃起来。1979年《世界历史》杂志第三期,发表了汪熙《略论中美关系史的几个问题》,该文认为,“‘门户开放’政策包括两个主要内容:一是承认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并在此前提下,要求美国贸易的机会均  相似文献   

3.
自建国以来,在逐步摆脱追随于欧洲之后的进程中,美国对外政策中的全球扩张性也日渐显现。传统认为,“门罗主义”是美国为独霸美洲大陆而提出的,而“门户开放”政策则是美国作为姗姗来迟者为了在侵华上分得一杯羹而炮制的。文章则以“门罗主义”与“门户开放”政策为切入点,通过对19世纪美国对外政策的分析,指出美国对外政策中始终贯穿着全球扩张的影子,以期能对该时期美国对外政策有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好人政府”本系第一次直奉战争之后,在吴佩孚支持下,由鼓吹“好人政府主义”的王宠惠等人组织的一届民国内阁。由于直系军阀内部的斗争,这届内阁仅“浮起”72天即告“沉没”,“好人”们成为了封建军阀的牺牲品。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美等列强势力重返中国,英日、美日在中国的争夺趋于尖锐。为了打破日本独占中国市场的格局,1921年11月至次年2月,美国操纵召开了华盛顿会议,签订了《九国公约》。在所谓“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完整”的名义下,规定了各国在华“机会均等”和“门户开放”的原则,实际上造…  相似文献   

5.
19世纪后半期是整个国际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半个世纪。在这动荡变幻的世界格局中,各国的对外政策在中国问题上表现得淋漓尽致,美国作为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其对华政策则具有典型性。美国在规年代初倡导的“合作政策”和90年代末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正反映了此点。从本质上说,“门户开放”政策是“合作政策”的继续和发展。1851年,中国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它仿佛预示着19世纪后半期的动荡与不安。1856年,英法联合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随着《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订立,西方列强在华取得了更大…  相似文献   

6.
王海军在《试论美国庚子赔款的“退还”》(载《山东师大学报》1998年第5期)一文中指出,美国“主动”“退还”庚子赔款,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第一,这是美国政治、经济势力强大,推行门户开放政策的必然结果。美国“退还”庚款正是其对华政策的需要。当时,震惊世界的中国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使美国因此而得到启示:光靠武力是不能征服中国的。从20世纪初起美国迅速调整其对华政策,如在文化方面,通过在中国办学校以及吸收留美学生为手段,加强资本主义思想的灌输,控制中国的知识界,培养亲美势力。美…  相似文献   

7.
在美国外交史中,“自决”观念与“非殖民”原则有着紧密的联系。门罗主义、门户开放政策、威尔逊的委任统治制度、罗斯福的国际托管制度等政策中所包含的“非殖民”原则都可追溯到美国外交传统中的民族“自决”思想。美国外交中的“自决”观念和“非殖民”原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世界的非殖民化进程.但其政策的制定往往取决于美国国家现实利益的需要,而非仅仅考虑到民主和自决,美国反对殖民主义的背后隐藏着对世界霸权地位的追求。  相似文献   

8.
“门户开放政策”提出后贯穿于冷战结束前美国外交的始终,距今已有100多年,已成为国际社会基本接受的原则。冷战结束后,美国外交出现了“新门户开放主义”。现重点就“门户开放政策”与“新门户开放主义”各自的特点、异同及内在的联系作历史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在北平西南芦沟桥一手制造“七七事变”,拉开了全面侵华的黑幕。“七七事变”使远东形势更为险恶,也使世界风云更为紧急。对此,在远东和世界有着重要利益的美国作何反应呢? “七七事变”是“九一八事变”的继续和发展。“九一八事变”后,美国对日本的侵华行径采取的是不承认主义,即表示不承认日本侵华的既成事实。美国国务院表示:美国丝毫无意干涉日本在满洲合法条约之权利,也不拟过问任何解决事件之方法,但此项方法不得破坏美国在中国的利益。美国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持明显的妥协态度。只要日本不损害美国的利益,换言之,只要美国的门户开放原则不受干扰,美国对日本攫取东北并无从中作梗之意。美国的不承认主义所不承认的,只是对美国利益的损害、对门户开放原则的破坏。  相似文献   

10.
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试验修订本)上册第60页关于“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是这样表述的:。是美国承认各国在华‘势力范围’内的既得权益;同时要求各国开放其‘势力范围’,使美国在那里也享有均等的机会,达到‘利益均沾’。”笔认为,以上表述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1.
“教育民主化”已是有关教育政策的讨论的中心课题之一和全球教育系统演变的一个基本趋势。本文主要讨论的是西方教育发展,尤其是“教育民主化”与纵向社会流动在理论界说上的演变。“教育民主化”的传统观念已有明显突破。首先,人们已经认识到,为教育民主化作出的努力,不应该只归结为在获得知识方面的机会均等,尤其应该使人们在获得本领方面机会均等。其次,“教育民主化”目前在西方社会更广泛地似指以下三方面的努力:均等地改善教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条件;通过学校加强升迁性的社会流动;师生参与教育管理。再者,机会均等,是指某一社会内部,特别是某一国家内部的机会均等,或在国际范围内的机会均等。通过研讨教育机会均等与社会流动,更可看到“教育民主化”在理论界说上的发展。高等教育体系今后应成为大部分居民的生活质量的一个要素。因而,教育机会均等,不仅是狭义地指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均等,而且还要为能力和兴趣不同的人提供适合他们受教育的途径。“教育民主化”在理论界说上最重要的突破,莫过于这个概念正在扩展到取得学业成功的机会均等。机会均等的原则,是指在自然、经济、社会或文化方面处于最低层的人,应该尽可能地通过教育系统本身得到补偿。“教育民主化”的概念在内涵上的这样扩大是有其积极意义的。由于本文较长,本期先刊登“引言”与第一部分:“教育民主化”的传统观念已有明显突破。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史学界对美国“门户开放”政策开展了讨论。有的同志认为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在客观上起过抑制或延缓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作用。对于这个问题,略谈些个人不成熟的意见。一、为何“抑制或延缓”说不能成立 (一) 关于“门户开放”政策的“抑制或延缓”作用,有的同志认为并不存在,因为这项政策宣布之时距“瓜分”危机最严重的时刻已一年多了,因而后来的政策不可能对先前发生的事情起作  相似文献   

13.
美国是一个注重现实、崇尚实力的国家。它制订对外政策、卷入国际冲突,都是以实力地位为倚仗,或者说,基于当权者对本国实力地位的认识而提出的。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美国,正处于“经济上的巨人、军事上的矮子”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发展阶段,其“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即是此阶段实力地位的真实反映。本文试图从实力地位的角度,对“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作一探讨。美国的历史是一部扩张的历史,在“暴风雨般的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里,产生了“天定命运”思潮,认为美国“命中注定要扩张到西半球的整个北部”。有一位民主党人公开宣…  相似文献   

14.
应力求完整     
课本第 5 6页练习题 :“19世纪末 ,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教学参考书》第 10 5页答案提示从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以及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等方面回答。当然都对 ,但这是不够的。因为“19世纪末”包括1890~ 1899年 ,因此 ,应首先概括提出《马关条约》对中国的严重危害。不提或漏提这点 ,答案就不完整了。应力求完整$福建省永春侨中@潘贤铺  相似文献   

15.
杨书平 《现代语文》2006,(12):13-13
《咬文嚼字》2005年第8期第14页有篇文章名为《“抢婚”抢错了对象》,指出《齐鲁晚报》上的文章《妻子提出离婚,丈夫执意不从法庭上上演“抢婚”闹剧》中“抢婚”一词用得不准确。事情是这样的:《齐鲁晚报》某日刊登了一篇题为《妻子提出离婚,丈夫执意不从法庭上上演“抢婚”闹剧》的文章,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一四川女子和一山东夏津男子结婚后,关系一直不和,女方就借回娘家探亲之机一去不回。后来女方回到夏津,向当地法院提起离婚诉讼。男方召集了10多名亲戚朋友赶至法庭表示拒绝离婚,并强行将女方带回家中。《咬文嚼字》上的文章《“抢婚”抢错了对象》认为《晚报》上的这篇文章中“抢婚”一词用得不准确,并追根溯源地指出抢婚应该是在没有成婚的情况下,通过“抢劫”的方式逼迫女子成婚。  相似文献   

16.
“门户开放”政策(1899~1949年),是美国为分享侵略权益,争夺中国市场而提出的侵华政策. 19世纪末,美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美国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向海外扩张,中国潜在的市场令他们垂涎欲滴.但在西方列强和日本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之际,美国正忙于同西班牙争夺古巴和菲律宾,一时无力兼顾对中国的争夺.打败西班牙、占领菲律宾后,美国立即把其注意力转向中国,此时中国几乎被其他列强瓜分殆尽.美国军事力量相对薄弱,也无力同欧洲列强争夺中国.在这种形势下,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向其他列强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相似文献   

17.
美国总统克林顿在1月25日的《国情咨文》中,重申要争取在2O00年以前,把“全国的每一个教室、每一个诊疗所、每一个图书馆、每一所医院都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全国范围的信息高速公路”,而且指出这“将提高生产率,有助于教育我们的孩子,提供更好的医疗护理,并创造就业机会”。  相似文献   

18.
十多年来,国内学术界对“门户开放”问题不断进行研究,对“门户开放”政策的成因、历史背景、政治目的等展开讨论,也曾有过激烈的争论,发表过不同的见解。从已有的学术成果来看,学者们所持的观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种观点认为,“‘门户开放’政策从本质上说是美国保障和扩大其在华经济和政治利益的政策,但在客观上对抑制或延缓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起过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正> 1995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一次以立法的形式确立厂公民受教育机会均等的重要原则,即该法第九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我们须从三个层面上来全面准确地理解该原则的含义,即第一个层面:指受教育者在入学机会上的均等,或称起点上的均等;第二个层面:就学条件(或称就学过程)的均等,也称过程上的均等,即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在课程内容、师资水平、教育设施等方面得到同等的教育条件;第三个层面:学业成就上的均等,或称终点上的均等,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在学习成绩的提高、学业的完成等方面得到均等的实现机会,二是指给受教育者予一种均等的就业选择机会。(注:本文所称的“公民受教育机会均等”的含义等同于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20.
法学界对于我国《合同法》第4条确立“合同自愿”原则,一直有较多的争论。本就《合同法》中“合同自愿”原则与“合同自由”原则争论的缘起及“合同自愿”原则的过渡性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提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未来中国的《合同法》(或《民法典》)中确立“合同自由”原则是必然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