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45年8月日本投降时,我正在昆明。后来在《华商报》负责的刘思慕、萨空了、高天诸位老师,当时也都在昆明。他们都是我先认识,后来在香港中国新闻学院当老师的。我认识刘思慕老师是在桂林沦陷前夕。当时我随前华商报总编辑胡仲持逃亡到昭平,住在广西日报社。在我们路经平乐时,就同刘思慕老师住在一起。虽然是在逃亡途中,刘思慕老师和广西日报总编辑莫迺群仍编印号外,把战争情况及时地报道给读者。他们这种忠于新闻事业职责的行动,使我很感动。桂林失陷后,仲持老师隐居到八步乡下。我辗转流浪到昆明,见到了刘思慕老师,有他照顾,住在高天老师给我的一席之地,才免了露宿  相似文献   

2.
缅甸中华商报(China CommercialTimes),一九四九年元旦在仰光创刊。它的酝酿筹备过程,开始于一九四八年仰光中国日报董事会的分裂。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缅甸华侨社会中有四家华文报纸,它们是:人民报、新仰光报、国民日报、中国日报。人民报名义上是旅缅中国民主同盟支部的机关报,实际上是由一些旅缅共产党员经办的报纸。新仰光报是晚报,是亲民盟的报纸(关于新仰光报将另文介绍)。国民日报是旅缅国民党支部的机关报。中国日报则是由一些经营工商业的侨领们办的报纸,没有党派色彩,号称“中立报”。一九四八年,中国日报董事会内以曹缵卿为首的一派,跟以赵德、赵宣扬为首  相似文献   

3.
1940年下半年以后的国际形势,增加了中国人民抗战的困难。德、意帝国主义为了让日本放手南进,对国民党政府使用军事压力,疯狂轰炸国民党统治区,另外还使用了外交诱降等办法。美英方面由于受到日本南进的威胁,力图以牺牲中国来换取与日本的妥协。在这样的国际形势影响下,国民党政府的投降危机加重,防共、限共、反共的活动加紧。1941年1月的  相似文献   

4.
作为陕西乃至西北地区一份较有影响的报纸,《华商报》的广告经营颇有成效。早在2002年,《华商报》的广告经营额就已经突破了3亿元,在全国媒体单位广告经营额前100强中排名第31位,2003年的广告收入继续增长,达3.9亿。笔以为,《华商报》广告经营的成功除了与它先进的市场化运作方式有关之外,  相似文献   

5.
张丛笑 《今传媒》2006,(3):34-35
现在,新闻媒体报纸的竞争相当激烈,每天上班后,就有好几份报纸同时放在桌上,有的报纸是让人上瘾的,不看心里就慌,先睹为快嘛!可有的报纸,人心里就不那么急,放后看,也就看那么几分十几分钟。这让我想起,最近有次,我跟某学校几位从事理论教学的同志谈论起报纸时,他们也有同感,而且说得具体。有人说:“某些报纸,一两张报纸几分钟就看过去了,可是我看《华商报》,常常要看一、两个小时,有些篇幅还留着,以后抽空要再看。”有位老师说:“在西安,还有两句顺口溜:早晨一份《华商报》,中午一碗羊肉泡。”又有位老师说:“《华商报》不遮遮掩掩,敢讲真话…  相似文献   

6.
7.
《今传媒》2002,(6)
今年9月13日,《华商报》第 20版以大半个版面,登了一条新闻:《龚德银当了环卫工》,同时配发了6幅照片。历时半年的跟踪报道,终于使这位山区农民、拾金不昧的“活雷锋”有了圆满结局,让人们又一次看到了一个“善有善报”的典型。 龚德银是旬阳县蜀河镇羊山最深最高处的付家湾村的青年农民,离县城80多公里。为了养家糊口,偿还数万元的帐款,夫妻双双来到省城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2005到2009年五年间的《华商报》评论文章中进行抽样,通过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对样本的定量研究,梳理《华商报》评论五年迅速发展的轨迹。五年来"华商时评"适时而变硕果累累。文章最后探讨了在新的形势下《华商报》新推出的"评论周刊"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李炜 《传媒》2018,(8):28-31
在华商传媒的立体传播格局中,可以看到其在终端建设方面的战略版图,且其每一个终端的发展都有明确的目标受众,如千万级的PC端,十万级的微信与直播,百万级的华商头条、华商论坛、华商微博等.这样的流量目标大大超越了报纸原有的订阅用户数,覆盖了更多的用户,也较易形成平台联动,形成华商媒体集群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一九四九年三月一日,中共河南省委在当时的省会开封市成立,李雪峰兼书记,张玺任副书记。一九四九年五月十二日,中共中央决定建立华中局(后改为中南局),河南省委归华中局领导。五月三十日,中共中央批准,张玺、刘杰、杨一辰、吴芝圃、陈再道、毕占云为河南省委常委,书记张玺,副书记刘杰,组织部长杨一辰、副部长赵文甫,宣传部长刘杰(兼)、副部长岳明。在中共河南省委的领导下,河南日报于一九四九年六月一日创刊。回忆河南日报的编辑生活,很自然地会联想到省委领导同志对河南日报的关心、支持和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60年代初期,我第一次踏进中国科学院的大门时,内心深处是有些惶恐的。在这之前,虽然我在新华社已经工作了近10个年头,但那是坐在办公室里看文件,改清样,很少与外人打交道,更不用说采访写作了。如今,经过朱穆之同志(当时新华社的负责人)的推荐,我要作为新华社记者去面对面地采访在国内外久负盛名的大科学家、大学问家。不仅采访,还要用最快的速度,生动、准确地写成稿件对国内外发表,这对一个从未接触过采编业务的年轻人来说,其难度可想而知。不过,那时我年轻气盛,有股子不服输的勃勃生气。相信人生无坦途,凭借…  相似文献   

12.
张娜 《新闻世界》2010,(12):150-151
作为西北报业市场霸主,《华商报》的发展史为业内津津乐道。2000年,《华商报》激流勇进,将触角伸向全国各地,形成了华商传媒集团。经过10年发展、扩张,形成较为完整的媒介产业链。  相似文献   

13.
樊瑾瑜 《新闻知识》2013,(1):99-101
本文采用定量研究和内容分析法,以《华商报》2011年7月-2012年6月的评论报道作为样本,试图通过对都市报新闻评论问责内容、问责方式以及问责对象的研究,进一步考察《华商报》新闻评论的舆论监督力度。  相似文献   

14.
秀荣 《报刊之友》2002,(1):64-64
《传媒》2002年第1期“发行广角”栏目中刊发了华商报社张军民的章《华商报:以形象促发行》,探索了《华商报》自1995年1月创刊,至1998年7月30日发行已逾40万份的制胜之道。中分七点进行论述:一是以华商形象促发行:二是以员工形象促发行;三是以优质高效促发行;四是以管理形象促发行:  相似文献   

15.
孟祥芸 《传媒》2015,(12):62-63
《华商报》创刊于1995年,是陕西省侨联主管的一份综合类城市生活报.近年来,其版式设计随着读者不断改变的阅读方式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与探索,并在不断探索与变革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品牌.随着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读者的阅读方式由从前的精细化转变为当今的快速浏览式,报纸版面的视觉传递远远高于文字的传达,这标志着读图时代的到来.从文字到图文,发展到现在的版面设计,已不仅体现在图文和文字的处理上,而且主要表现在报纸版面的整体视觉上.  相似文献   

16.
《华商报》是陕西乃至西部地区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是中国侨联系统国内外发行的对开、出版16-40版,甚至偶或达到60版的报纸,日发行量已经达到50万份,仅次于日发行量80万份的《华西都市报》。报社创办14年来,由原来的勉强维持职工工资,甚至连年亏损,发展成为已拥有《新文化报》(沈阳)、《重庆时报》(重庆)等多家子报,下辖供奶站等多个以黄马甲为标志的私营企业的华商报业集团。  相似文献   

17.
陈衍素来留心师友文字,尤喜王渔洋《感旧集》,用力四十余年增补其中诗人小传,其编选《师友诗录》或受此启发。《石遗室师友诗录》最初刊载于《国学萃编》,后因与沈宗畸交恶而停止刊载。现存《师友诗录》六卷,选张之洞、陈宝琛、陈书、沈曾植、梁鼎芬等九人诗作,后以此为蓝本成《近代诗钞》,并奠定了其编纂体例。  相似文献   

18.
19.
香港《华商报》创刊于1941年4月8日,1941年12月10日,因太平洋战争爆发而主动停刊。日本战败投降后,《华商报》于1946年1月4日复刊,至1949年10日15日终刊。前后一共办了四年五个半月。复办的《华商报》,是在1945年10月开始筹备的。日本投降后不久,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便打电报给中共广东区党委书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