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1917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它一诞生,资本主义国家就采取了各种对策,如武装入侵、核战、冷战、和平演变,两种社会制度经过长期的较量,双方谁也摧毁不了谁。就在世界社会主义遭到挫折,进入低潮时,一个拥有10亿人口的东方大国-中国,走出了一条全球化时代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之路,为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的存在和发展竖起一面旗帜,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2.
一、认真学习邓小平教育理论是当到形势发展的需要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科技和人才将越来越成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的决定性因素和最重菱的资源,谁拥有人才科技优势,谁就拥有发展的优势,谁就会在世界范围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因此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高校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更加自觉地学习和全面掌握邓小平教育理论,用这一理论指导各顶工作,用这一理论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对教育工作战略地位的认识,自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为实现党的十五大提出的两个根…  相似文献   

3.
一、现代教育的功能中国要赶超世界先进国家,加速现代化的进程,就必须重视教育在现代化中的作用。经济的发展依靠科技的进步,科技的进步依靠人才,人才的培养依靠教育。在人类将要迈进二十一世纪之际,教育是一切竞争的最终归属。谁主宰了二十一世纪的教育,谁就主宰了...  相似文献   

4.
意识形态资源作为合法性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现代国家及其政权的合法性提供着价值上的解释和辩护功能.一个国家及其政权要建立合法性的权威机制,就必须正视意识形态资源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提高意识形态资源的创新力、适应力、解释力,使党的意识形态在思维方式、基本特点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突破.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其发展之路必对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建设事业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一 当今的时代,是知识爆炸、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所谓国际竞争,就是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就是科学技术和民族整体素质的竞争。而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提高民族整体素质,关键在教育。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是关键,基础是教育。这一论断是十分精辟、中肯的。正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的那样:“谁掌握了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二十一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作为教育前沿阵地的高等教育,直接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层次、高质量的跨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  相似文献   

6.
主持人语     
<正>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人才是国家发展的第一资源。"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问题。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我国解决这个根本问题的方案与其他国家迥然不同。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一论断揭示了"立德树人"的明确内涵和本质要求,指明了道德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从中共党史看,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经过百年砺炼,无论是在历史经验、治国理政能力方面,还是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方面、开展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方面,均达到一种新高度、进入一种新境界;从新中国历史看,发展是国家的主题,历经新时代十年发展,我国无论就综合国力、经济总量、科技实力等而言,还是就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结构、教育普及等而言,均处在并跑甚至领跑世界现代化的国家队列里,民族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从改革开放历史看,制度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石,历经新时代十年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健全更加成熟,从而为民族复兴提供了最根本最稳定的保证;从社会主义发展史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蓬勃发展的昂扬姿态向世界表明: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中国也没有辜负社会主义;从中华民族发展史看,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从未像今天这样清晰可见。  相似文献   

8.
步入21世纪,中国和世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正面临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一严峻的课题。邓小平同志在总结20世纪和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主题的邓小平理论。正是这一理论,成了当今中国乃至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策略。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只要我们坚持和发展邓小平理论,只要中国社会主义能够继续下去,社会主义在世界上仍将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9.
谁统治东欧,谁就能主宰心脏地带;谁统治心脏地带,谁就能主宰世界岛;谁统治世界岛,谁就能主宰全世界。——麦金德(H.J.Mackinder),1919。谁控制欧亚大陆边缘地带,谁就能统治欧亚大陆;谁统治欧亚大陆,谁就能掌握世界命运。——斯匹克曼(N.J.Spykman),1944。地缘政治学,从拉采尔创始起就具备了确定或校正一国对外政策、尤其是国家安全与发展政策的指针功能。两位地缘政治大师对于在本世纪如何掌握世界命运的看法,表面看似乎大相径庭。麦金德认为欧亚“心脏地带”(Heartland)是进一…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高等教育远远落后于美日等国家.规模是相当大了,但水平很差. 世界顶尖的大学,美国占据半数以上,日本也有6所(以世界前100名为据).中国则一所也没有.何时能有中国大陆的大学跻身世界前100名,30年?40年?50年?谁都还说不清,谁都没有把握.并且,如果不进行深刻的变革.这样下去,恐怕就不是一个时间问题了.希望在变革,不变革则没有希望.抱着希望、抱着期待的人们,若不同时投入变革的真正实践,那就只是抱有幻想而已.  相似文献   

11.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Finnish children 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 looking at children from two different points of view. First, it provides information on around 70,000 children who were transferred to Sweden and Denmark; so‐called “war children”. Second, it discusses the results of a survey of Finns born between 1927 and 1938 who stayed in Finland during the war years.

The majority of “war children” lived in private homes and many of them forgot their Finnish roots; around 15,000 emigrated permanently. Many of these transferred children do not feel at home in either country. Their educational level is lower than the average Finn’s, but their health is better owing to good medical care and nutrition during the war. The Finns who spent their childhood in Finland during the war suffered from hunger. Those in the countryside had better lives than those in cities or evacuees from the war zone. The children’s nightmares faded away with time and only a minority still see tanks and bombings in their dreams.

Compared with those from other European countries, Finnish children lived well and avoided seeing the horrors of war. However, they had to work and assist non‐governmental organisations more than did English children.  相似文献   

12.
关于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学术界己早有权威定论,自是不必赘述。然而,关于导致鸦片战争爆发的英国国内方面的原因人们却鲜有提及,缺乏足够的分析探研。如英国国内各政治派别的争权夺利的斗争、周而复始持续不断的经济危机的打击、日益高涨的群众运动特别是工人运动以及欧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和影响,极大地触动了英国资产阶级统治的宝座。为了缓和国内日益激化的矛盾,向国外转嫁危机,促使英国资产阶级迅速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因此,对这方面的问题进行一番认真的探究,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抗战爆发后,政治便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具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纷纷投入到民族救亡的洪流中。曹禺在抗战期间创作了许多与政治救亡紧密相关的抗日救亡宣传剧。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整个民族文化心理发生了重要的转变,曹禺也再次回归到了自己的审美天地。本文试图从历史文化和时代政治环境的视角来挖掘曹禺抗战期间话剧《北京人》创作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质以及它在抗战文学史中彰显出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两伊战争是美苏冷战格局下一场冷战烙印较少的局部战争。美国出于对自身利益的维护,表面上宣布"中立",未直接参与战争,但却实行"弱势均衡"外交政策,影响两伊战争的进程和态势。根据两伊战争进程,分三个阶段对其政策进行分析,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美国怎样通过外交和间接介入战争实现其国家利益。并指出美国对两伊的政策造成了战争延长,削弱了两伊实力,加剧了阿拉伯世界分裂,改善了以色列安全环境,强化了美国在海湾的军事存在,诱发了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  相似文献   

15.
日本新世纪文学与二次世界大战密切相关,但是其主题既不是反对侵略战争,也不是反对战败,而是从人道主义的立场出发,对整个世界大战进行反思,描写战争的残酷,战时经济困乏以及给普通民众造成的感情扭曲等的心理创伤。作品中都或多或少地流露出反战、厌战的思想意识,其中既有深层次的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原因,也与作家的个人体验密切相关。日本反战文学主要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对战争的揭露,二是对核战争的反对。纵观日本二战后的文坛,无论从数量上或质量上说,这一意义上的反战文学一直占主导地位。日本新世纪文学是从反战文学起步的。但是也毋庸讳言,由于战前的错误教育和舆论导向,日本人和日本作家对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的这场侵略战争的认识和态度不尽一致,所以日本当代反战文学并不是清一色的反对侵略战争的文学,也存在打着反战的旗号为军国主义分子招魂和美化侵略战争的所谓反战文学。二者针锋相对、壁垒分明。,我们期待着日本作家能从加害者的角度,从整体上,从广阔的文化背景上,探讨和剖析这场浩劫的内在原因;如能对这场战争的帝国主义性质给予必要的批判,将具有更加发人深省的影响和巨大推动力量。倘若如此。这必将是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福音。  相似文献   

16.
陈独秀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实现了由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这从其对战争问题认识的嬗变中可窥见一斑.他对战争根源的剖析、"一战"性质的判别,以及对待战争态度的确定,分别经历着由人性恶到帝国主义、由公理与强权之争到帝国主义战争,以及由支持参加世界大战到主张尽力于国内阶级战争的认识演变历程.这是其接受马克思主义后知识学背景发生变化,实现由启蒙话语转换为阶级革命话语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7.
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中国人民是打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主力军。中国抗日战争打破了日本帝国主义称霸世界的战略计划,有力地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其他战场。  相似文献   

18.
二战时兴起的日本浪漫派席卷了整个文坛。尽管从成立到解体只有三年时间,但日本浪漫派捍卫古典与传统的主张中所蕴藏的奇特的美学思想在战时这一特定时期下,对日本侵略战争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战后,日本浪漫派被视为文化战线上的法西斯团体、超民族主义集团。而其代表作家保田与重郎也被指责为最恶劣的右派文士,被驱逐出了文坛。拙论拟以保田与重郎为中心,简析日本浪漫派文学的思想及其与侵略战争的关联。  相似文献   

19.
列宁在国内战争胜利后,自觉地把握住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努力实现了党的思维方式的伟大转变,对新经济政策问题进行了可贵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探索。但由于客观历史条件的限制,他只是提出了问题,尚未完全解决问题,历史要求其后继者沿着其思路走下去。斯大林在国内战争胜利后,却未能自觉适应党所解决问题的变化,仍以处理革命问题的思维方式来处理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使其得出的理论与新经济政策的实践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于是便终结了它。这启示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必须把握好实践、理论与其思维方式的内在关联,自觉做到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民族主义与二十世纪的战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主义与20世纪的战争有不解之缘。但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和不同类型的民族主义对战争所起的作用存在着重大差异:帝国主义各国民族主义的恶性膨胀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使人类饱受了史无前例的战争浩劫;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主义推动了席卷亚非拉的民族解放战争的广泛开展,打碎了西方的殖民体系,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纷纷取得民族独立;二战后第三世界的民族主义导致了战后频繁的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成为世界动荡、威胁世界和平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