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斗阁赏梅     
正周末慵懒无事,突然有了想去山上走走的念头,也没有更多可选择的去处,还是一如既往地上了巍宝山。我不记得去过多少次巍宝山了,每次去总觉得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说是去上山,更多的时候却是下了车,进了山门后就停下了登山的脚步。一杯清茶,一个草墩,有一句没一句地闲聊着,  相似文献   

2.
走读大理     
崇圣寺三塔 和崇圣寺三塔的特殊关系,是源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高中历史课本.老师拿着一本教科书,言简意赅地讲述着南诏历史.历史老师的那堂课至今让我记忆犹新.当时我们还不懂事,这个大理历史上规模最为宏大的古刹,并没有引起我的注意,只觉得不过是一座普通的寺庙而已,以至于我第一次去大理,只去了寂照庵和感通寺.  相似文献   

3.
李省 《世界文化》2021,(3):53-55
我喜欢诗歌,喜欢旅行,心性向往远方,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截断了我与远方,"远方"成了我一年多来闲暇时刻的回味. 那是在2019年9月16日,我们正式开启了北欧四国的旅行. 北欧包括五个国家,即芬兰,瑞典,丹麦,挪威,冰岛.这次我们也去了五个国家,没有去冰岛,而是爱沙尼亚. 原因是去冰岛主要是看极光,这个时间段不是看极...  相似文献   

4.
溯源清碧溪     
江雪 《大理文化》2003,(4):32-33
那是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时,苍山上还没有索道,要到清碧溪的上游非要步行不可.我虽是土生土长的大理人,但却没有去过清碧溪,有时觉得很是遗憾,总像缺少了什么,又好像欠了故乡的一笔债似的.于是,在一个晴朗的日子,我们几个常来常往的朋友相约:到清碧溪去!  相似文献   

5.
一位青年教师去泰山,本意是想看泰山的日出.他徒步而行,往返三千四百里,历时两个月零六天,日出没有看到,结果身边多出了一位姑娘、两本游记和天南海北的一群朋友.  相似文献   

6.
印象吴哥     
李翔 《大理文化》2010,(11):54-55
吴哥是一段历史,吴哥是一个象征,吴哥是一个符号。作为世界四大奇迹之一的柬埔寨吴哥窟,是世人向往已久的地方,许多人向往归向往,却一次也没有去过。而我,却因为工作的关系,从第一次到吴哥起,迄今已近十年,至于去过多少次,我  相似文献   

7.
弗朗兹·舒柏特是位伟大的作曲家,可是他很穷。有个时期,他连钢琴都没有。一次,他听歌剧《菲岱里奥》(贝多芬所作),因为无钱买入场券,只好去卖书。舒柏特被后世尊为“歌曲之王”。他乐思敏捷,作曲又快又多,因此乐谱纸用完后常常没有钱再去买新的。  相似文献   

8.
隆冬 《大理文化》2010,(9):21-27
呵呵,原来都是去大理古城的,还都是第一次去。笑着打过招呼后,两个人说起了话,谈了下云南印象什么的。也就说了几分钟,车就发动了。车上DVD放起了成龙的片子,一开始就打来打去的。整个车厢都是武打的声音,说话都有些费力了。反正也没有什么要说的,那就看成龙吧。昆明到大理接近四百公里,司机说需要四个半小时。四个半小时,对她来说根本就算不上时  相似文献   

9.
吴啸 《大理文化》2005,(6):36-37
刚想睡个午觉,突然一声接一声的蝉鸣搅得人心烦意乱.跑出门去拾起一块石头朝树上猛地砸去,但它毫无反应.它依旧叫.我依旧烦.第二块石头飞去了,落下时看着却直往自己的脑袋上飞,罢了!只得抱头鼠窜回避落石,这厮非但没一点感觉,反而叫得更欢了!这才想起蝉这东西据资料记载是没有听觉的.  相似文献   

10.
下乡记     
若河 《大理文化》2014,(10):45-48
这些年,几乎每一次离家都是去下乡。 此次下乡是去一个叫仁山的村当新农村指导员,要去一年的时间,第一次去在早春二月八,倒春寒。经过澜沧江边,见到青山绿水和谐地交融在一起。路边一棵棵攀枝花热烈地绽放,心一下子热了起来。这些攀枝花,还没有长叶,一开就是一树,给这早春带来无边的暖意。  相似文献   

11.
发现巴黎     
我和我的朋友佩吉以前都曾去过巴黎,但是每次去的时候不是作为青年的监护人就是和其他成年人一起,通常看到的都是旅游景点,听到的都是导游们背熟了的千篇一律的介绍。而这一次将是我们第一次去旅行——没有责任,没有约束,想去哪儿就去哪儿,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们以前的旅行总是去看那些著名的纪念碑和“旅游景点”。虽然旅行指南声称对游客们来说,当地的地方文化既粗糙又无关紧要,但是对巴黎人来说就不同了。这一次我们想要发现真正的巴黎。我们用了许多时间在一些小商店和名不见经传的博物馆及教堂里流连。我们沿着运河和一些狭窄的小巷漫…  相似文献   

12.
正两次去濑户,中间隔了整整十二年,然而,当那个跟在朋友后面亦步亦趋的我终于成为"导游"的时候,出现在我眼前的濑户看起来竟没有丝毫改变。第一次到名古屋教书时,我刚由学生变成教师九个月,既没有故人来访,更没有时不时寄来的螃蟹和甜瓜,每天除了应付那些90分钟的大课、满满当当一屋子昏昏欲睡的学生,就是在公寓附近的超市、百元店消磨时间,生活半径一天比一天小。其实,很多在异国他乡讨生活的人都有类似的  相似文献   

13.
谷子 《世界文化》2010,(1):13-15
没多少钱的James Wang没有去挣钱,在移民后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只打了两次工,共3天。一次是给汽车配件烤漆,一进车间就咳嗽,辞掉了;一次是到CD厂包装CD,枯燥单一,无聊,又辞了。听起来,辞工的理由好像不是个理由。的确,真正的理由是:我觉得那里很闷,状态很差,生活如果是这样,对我而言,似乎没有了意义。"意义",有点虚无,有点缥缈,是个空壳,每个人都可以随意地往里面填充任何东西,把那个壳填满了,那个"意义"就是你的了。因此",意义"因人而异。James喜欢享受自由自在、广交朋友、服务社会的生活,他说:"钱的最大用途就是换来满足和快乐,如果在我喜欢的生活中体验到了快乐,那么对钱的渴望度就不会那么强了"。  相似文献   

14.
名将家谱     
励双杰 《寻根》2006,(3):131-133
我国在1955年评定和授衔十个元帅、十个大将,是新中国第一次授衔,其后多次授衔均没有元帅、大将,最高的是上将.在我的藏品名人家谱系列中,有元帅家谱二种、大将家谱一种、上将家谱二种,特整理成小文,并飨同好.  相似文献   

15.
与鸟共存     
铁栗 《大理文化》2004,(6):12-13
一位朋友约我去弥渡,说是去采访张应徐.我不知道谁是张应徐,但我知道弥渡是<小河淌水>的故乡,我同意和他一起去是受了那首民歌的吸引.朋友早已加入了有车一族,平日出去采访都自己驾车,这一次也是.他在车上对我说,张应徐不是什么大人物,而是一个普通的养鱼人.后来他的鱼塘里落下了一群鸟儿,鸟群吃了他的鱼,他干脆就由一个养鱼人变成了养鸟人.  相似文献   

16.
初识木香坪     
正直到有一天,好友相邀去木香坪,我才第一次听说木香坪。出于好奇,也出于对大自然的钟爱,欣然接受邀请,收拾行囊,近五十的人了也赶个时髦,当回新驴。出发这天,零零星星下了几天的雨突然停了,老天相当配合,没有烈日也没有狂风。之前我曾问过那个叫月亮姐姐的牵头女人,下雨也去吗?这个脸上一直挂着微笑的女人告诉我说,只要不下刀就去。驴友们的心,咋就这么横呢。  相似文献   

17.
有人说:"来大理不去蝴蝶泉,就好象没有来过大理."蝴蝶泉之美妙名不虚传. 本人在大理生活五十多年.有时陪友人,有时陪兄弟姐妹,有时随单位或服从会议安排,游蝴蝶泉年年有份,次数记不得了.唯有一次例外,心灵震撼强烈,五十多年后的今日,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18.
张虹 《世界文化》2023,(2):49-52
<正>曾经有一次在伦敦,因为时差的原因我起了个大早,不到7点钟就跑进一家咖啡馆。正在做咖啡的姑娘听到门响,扭头对我莞尔一笑。我注意到吧台隔板上写着“No Coffee, No Smile”(“没有咖啡,没有微笑”),还贴着两幅涂鸦,画的是爱因斯坦在喝咖啡前后的困顿与兴奋,那一幕让我对伦敦记忆深刻……从第一次到北京国贸的星巴克喝咖啡,到二十几年间在世界各地旅行,“去咖啡馆”似乎已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9.
熄了灯,睡下.我听见虫子在鸣叫,离我不远,就在我窗下的草丛里,是蟋蟀,声音如金属摩擦,"吱哩、吱哩、吱哩……"此时已是子夜时分,是蟋蟀和另一些虫子出来活动的时候.夜里的乡下,猪睡了,其实这家伙本来就贪睡,它没有闲功夫用它的长嘴去拱蟋蟀的窝;鸡也睡了,它也没有精神去用爪子搜虫子来填肚子;人更是睡了,犯不着半夜三更去和几只小小的虫子过不去.  相似文献   

20.
白桦 《大理文化》2004,(1):31-33
我第一次访问滇西北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虽然,后来的滇西北之行使我十分忧伤,我的许多年轻朋友都老了,有些我所熟悉的森林、湖泊和古迹消失了.但,今生今世,香格里拉永远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第一次去滇西北,除了带回了美好的友情、沉重的思念,我还带回了许多诗篇,出版了一部四千行的长诗<鹰群>,完成了一部电影剧本<藏民骑兵队>,八十年代去滇西北,带回了一部长篇小说.滇西北给了我延续终生的、饱满的诗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