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回顾了现有的研究成果,基于"组织学习—知识创造"与量子运动特征的隐喻提出"组织学习—知识创造"的能级跃迁过程模型,以知识积累、知识跃迁与知识衰减为阶段对能级跃迁机理进行分析。根据能级跃迁机理,针对SECI模型的不足对其进行量子化改进。同时,将渐进式学习与顿悟式学习相融合,建立跨层面组织学习的动态模型,用以解决沟通失衡、3C误区及组织学习陷阱等实际问题,验证了模型的价值性。  相似文献   

2.
孵化器是为孵化企业能级跃迁蓄能的赋能器。基于能级理论视角,研究不同梯层下能位在能级创造过程中的能态变化。研究表明:在能量激发、点燃、助燃、入燃、燎燃的不同发展阶段,孵化企业所需的知识、项目、资源呈现出由初阶到中阶再到高阶的能位趋势。从静态需求层面分析,“创客-苗圃-孵化-加速-入区”阶段的发展能级需求对不同孵化器下的孵化企业有赋能作用,能够赋予梯层能态结构充足的递增能量;从动态层面分析,孵化企业项目、企业、资源、平台和生态成为能级跃迁的关键驱动发力点。这为小微企业的孵化、成长提供了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3.
基于自主创新的组织知识创造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知识的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做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尝试从自主创新的角度,运用组织学习机制揭示组织知识创造过程的内在机理,构造了自主创新与组织知识创造的关系模型,以揭示二者的关系,为企业进行知识创造活动提供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4.
王培林 《情报科学》2007,25(11):1714-1717
提高创造能力已成为未来取胜的关键。习的知识创造能力是开拓新的竞争优势的根本。发,探讨了基于组织学习的知识创造模型。组织学习则是知识创造的基础。因此基于组织学基于此,本文从分析国内外知识创造模型研究出  相似文献   

5.
基于知识创造的技术集成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创新过程各阶段的要素组合并不仅仅表现在技术的集成上,它还需要其他一些要素。在Macro Iansiti提出技术集成概念之后,许多学者注意到技术集成能力是企业成长的关键能力之一。因而,如何全面准确把握企业技术集成实践,从知识集成、技术集成、组织集成和战略集成四个角度提出分析企业技术集成实践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6.
基于知识创造的知识联盟动态模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知识联盟中知识转移和知识创造过程的分析,构造了一个知识联盟的动态博弈模型,分析了其吸收能力和知识透明程度对参与组织决策和利润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技术创新合作中基于知识位势的知识创造模型研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党兴华  李莉 《中国软科学》2005,49(11):143-148
本文从知识位势角度出发,在网络环境及企业技术创新合作的背景下,以Nonaka SECI模型的认识论、本体论为基础,修正与改进SECI模型,构造知识创造O-KP- PK模型,论述了企业技术创新合作中的知识创造过程.  相似文献   

8.
从社会资本的结构维度、关系维度和认识维度分析了知识链社会资本促进知识链组织间知识创造的机理。知识链的社会资本通过增加知识创造机遇、降低知识创造成本、促进组织间知识创造过程、促进创造性氛围建设等方面促进知识链组织间知识创造。  相似文献   

9.
组织知识创造障碍分析及综合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相关理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介绍了Nonaka的SECI知识创造螺旋模型,并从本体论角度分析了组织知识创造的四种障碍,即个体方面、群体方面、组织方面和组织之间的障碍,最后提出了克服障碍的组织知识创造综合系统。  相似文献   

10.
金芸  孙东川 《科研管理》2009,30(3):74-78
摘要:当前组织知识创造在现代企业运作中的重要性正越发显著,同时复杂性理论在组织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也愈加广泛。在此背景下,本文尝试将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应用于组织知识创造的影响因素研究,认为理想的组织知识创造应该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继而基于系统的涌现现象动因和复杂性来源,提炼出主体适应性、主体间交互、系统开放性、标识、多样性和自组织共六点影响因素,既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组织知识创造的关键动因,也可以给未来的实证分析和建模仿真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1.
知识创造的复杂适应系统角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为知识创造系统的适应性主体是知识单元及其拥有者的组合体,从而利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建立知识创造系统的刺激反应模型,并分析知识创造的过程和机理.  相似文献   

12.
基于企业创新网络的技术路径创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技术创新是路径依赖的也是路径创造的。本文讨论了企业技术路径依赖创新陷阱的表现形式和基于企业创新网络的技术路径创造。认为在企业创新网络中,由于网络中的企业交互学习、新成员的加入和技术创新模式的变化等,技术的路径创造是可能的。所以,企业创新网络可以形成技术路径创造。  相似文献   

13.
基于ISM技术对我国知识化水平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化水平直接影响着一国经济发展的水平和国际地位。知识化水平由多种指标决定,确定各种指标的重要程度对提高知识化水平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文章阐述了建立知识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ISM技术得出各种指标的重要程度,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褚建勋  汤书昆 《科学学研究》2006,24(Z1):225-228
本文在Nonaka等提出的SEC I模型基础上,借鉴顿悟学习的心理学研究成果,以量子能级跃迁作为知识创造螺旋上升的理论隐喻,构建了基于顿悟心理的量子知识创造模型(Q-SEC I模型),进而通过对知识创造力和知识集成力这两种动力的分析探讨了Q-SEC I模型知识创造螺旋跃迁机制,并运用于企业组织学习的管理实践。  相似文献   

15.
知识已成为跨国公司最具竞争优势的资源,因为它能够使跨国公司比其它竞争对手更具优势。有效采用跨国团队的形式,可以提高充分利用全球分散知识的能力,这对跨国公司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
当前有关路径依赖与锁定的研究中存在文献信息繁多、领域学科交叉复杂、发展脉络不清晰等问题。基于科学计量的可视化技术绘制科学知识图谱,探析国外人文社科领域有关路径依赖与锁定研究的发展脉络。研究发现,国外对路径依赖与锁定研究的发展脉络可归结为:①发展历程的四个阶段:政策制度-案例分析-锁定或改革-路径创造;②研究的三个热点领域:路径锁定、公司变迁、政治制度;③研究发展的三个趋势:研究层面由宏观趋向微观,研究思路从解释现象的基础研究过渡到解决问题的开发研究,研究方法由案例分析过渡到锁定模型构建。该研究系统的展示了国外路径依赖与锁定研究的全景图谱,利于研究者把握该领域的研究轨迹和选择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衍生企业的创生必然伴随着创业者对母体企业知识的继承.为探究创业者的知识继承对衍生企业创生的影响,首先分析衍生企业创业者继承知识的类型,然后以蒂蒙斯创业要素模型为基础,构建创业者的知识继承与衍生创业要素的三棱锥模型,揭示创业者的知识继承通过影响衍生创业三要素机会、资源、团队而促进衍生企业创生的内在机制.研究发现创业者的知识继承有助于机会识别、资源整合、团队组建,进而有助于衍生企业的创生.  相似文献   

18.
知识创造是创新主体不断吸收与转化知识,并将不同领域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进行有效利用的过程。从知识创造视角出发,构建了契合颠覆性创新特征的SECI改进模型(B-SECI),根据知识转移流动和创造演化等维度对颠覆性创新的发展特征与演化过程进行解构,旨在更能精准把握颠覆性创新演化的内在机理。研究发现,颠覆性创新主要包含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遵循社会化、外显化、组合化和内隐化等过程,并在具体形式上经历了创意社会化、方案外显化、技术雏形化以及最终的产品商业化阶段。  相似文献   

19.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novel spatio-temporal framework for studying knowledge creation. To achieve this, we analyzed the recent literature on space, time and knowledge and conducted an empirical study. The intensive case was about four international distinguished university research groups in Finland in the fields of technology and science. Object, communicative and cognitive spaces with linear and relational times were used as tools for empirical analysis. Combinations of space and time bring out different aspects of knowledge. Knowledge processes of progressing knowledge (time-space), creating distinguished knowledge (space-time), and path-taking and bundling knowledge (spacetime) bind spaces and times closely together. Besides academy, the spatio-temporal framework can be applied to study the knowledge creation processes in art, business and local communities, for examp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