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博物馆在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着重思考历史类、艺术类和综合性博物馆的展示功能在这方面所能起到的作用,探讨展品如何与传统手工艺相结合进行展示,分析传统手工艺展示有助于博物馆体现自身特色,实现保护文化遗产、传承地区文化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2.
传统手工艺是我们祖祖辈辈为了满足各个层级的生产和生活需求创造发明出来的加工制作技艺,他们创造出来的作品兼具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是不同历史时期文化的反映,更是历代民众智慧的结晶。在机器大生产的当代,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及其传承现状值得我们探究、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呼声风靡,凝结在传统手工艺中的先民的创造力更是值得被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3.
4.
博物馆与传承和保护传统手工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手工艺作为一种重要的化遗产,其有形的物质载体的保护已得到相当重视,而其历史积累的工艺流程、操作技巧、技术经验等无形财产的保护,亟待引起足够的重视。长期以来,博物馆一直是担负科学保护化遗产重任的最有力、最重要的机构,在传承和保护传统手工艺有形的和无形的遗产中,应如何利用自己的设施、人才和经验方面的优势发挥作用,履行应尽的职责?  相似文献   

5.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形态,她以深厚的历史底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当今多元化社会,如何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找到两者的结合点,创新学生工作形式,是目前摆在思想政治教育者面前的一道难题。与一般高校相比,艺术院校更具有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邓抒扬  许旸 《出版广角》2019,(20):47-49
文章以“广陵刻书”“金陵刻经”为保护对象,对雕版技艺、古籍版片、雕版典籍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创建雕版印刷数字技艺资源库,借助数字记录和存储技术为雕版印刷的工艺流程建立永久的数字档案;开展雕版典籍再造计划,应用计算机辅助成型、三维建模技术、数控加工技术,对古籍版片和佛像经版进行逆向复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衍生产品;建立雕版典籍数字内容资源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揭示雕版典籍所蕴含的信息资源。  相似文献   

7.
孙璐 《传媒观察》2012,(2):40-41
本文结合扬州雕版印刷的传承现状,从数字影像的特点出发,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之路。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高校图书馆经典阅读推广现状为背景,结合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保护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调查,并针对南京财经大学图书馆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雕版印刷技艺展演活动"这一主题读书推广活动,进行典型案例分析和总结;提出将"非物质文化保护"融入高校经典阅读推广的对策和举措,以期为当前高校图书馆更好地开展经典阅读推广、履行文化传承职能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10.
从六部版本学著作看雕版印刷起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文化表现形式和重要的文化资源,具有传播先进文化职责的图书馆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担负着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省级公共图书馆应结合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状况,重视和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明确图书馆的保护职能,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质,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水平,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监督管理,科学、客观地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12.
五四运动以来,陕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入到了一个政府、民间团体、个人保护并行发展的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无论从规模、力度、成果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广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历史的传承与见证。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革,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考验,需要不断探索新的保护思路与方法。本文以虚拟现实技术为主要手段,探讨其在"非遗"保护中的应用现状和意义;研究相关的技术方法和文化保护策略,分析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五四运动以来,陕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入到了一个政府、民间团体、个人保护并行发展的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无论从规模、力度、成果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广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15.
手工艺在流动性、开放性、异质性较强的都市语境下具有更为复杂的发展变化特征。其中,手工艺爱好者的学习过程及其日常生活实践展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另一种可能路径——“弥散性传承”。不同于经济主导的产业化发展逻辑和确定性、稳定性、标准化、结果导向的政策逻辑,爱好者的实践遵循更为开放和灵活的生活逻辑。爱好者根据个人兴趣自发地学习手工艺,通过对审美体验的不断追求保持学习动力,并逐渐将手工艺内嵌于日常生活实践,呈现出弥散性传承的特征。弥散性传承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指涉与文化生产相关的多元主体,意味着个体的创造性实践值得更多关注,意味着传承中的非遗是动态、灵活的生活文化。弥散性传承虽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与不确定性,但却是民众自发实践非遗、趋于理想的传承状态。  相似文献   

16.
水书是中国贵州黔南独有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遗产,保护水书刻不容缓。抢救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提升每个人的“文化自觉”。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图书馆负有不可推卸的使命。民族地区图书馆参与水书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行动措施。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淮安剪纸为例,分析了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面临的问题,从数字化处理、加工、传播几个维度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我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于2011年2月25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表明我国已经开始从立法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国家+省+市十县”的4级保护体系也可以看出我国举全国之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部署。  相似文献   

19.
嘉兴东临大海,南倚钱塘江,历史上为避免潮灾的侵袭,先民们创建了宏伟壮观的海塘工程,同时也创造了鱼鳞石塘、龙王庙、塘工号子等众多海塘文化遗产。为充分发掘海塘文化在地方经济建设和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价值,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和传承的视角梳理"嘉兴海塘文化"资源,探索海塘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方案和有效利用途径,进而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