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教育》2012,(31):16
马涤明在2012年10月16日《羊城晚报》撰文指出:莫言作品要进中学教材,引发一些争论。有人担心,莫言的作品让中学生学习,他们能理解多少?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作品,是不是最适合中学生学习?固然,出自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文学作品,是否适合中学教材,这个问题不能不斟酌,但更重要的问题还是,选莫言作品进教材,究竟是出于何考虑:是认为莫言作品能够更有利  相似文献   

2.
莫言往往在刻画生命本质的时候将动物的元素加入进来,从而实现对于人性的深度挖掘。阐述莫言作品中的动物叙事,首先从生态意识层面、生命主体层面、人性的异化层面对莫言作品的动物叙事内涵进行剖析;然后从"丑"以及"荒诞"两方面对动物叙事的审美意蕴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在卫电中函教材《文选与写作》中,寓言是排在儿童文学作品的大单元中与童话相提并论的。 固然寓言与童话有许多地方很相近,故事都是虚构的,常采用拟人化的手法,都有劝戒歌颂或讽刺的作用。但寓言这种体裁并不是儿童文学所专有的,只因它故事生动,形象具体,更受儿童欢迎罢了。  相似文献   

4.
精神的力量     
在人的生命中,什么更重要?是感官的享受还是人的精神?这两则寓言告诉我们,人的生命中更重要的是精神。  相似文献   

5.
薛浪 《文教资料》2013,(35):81-82
对于文学作品而言“复仇”是比较容易见到的主题.但是随着时代的不同,复仇的内容和意义也都会有相应的变化.鲁迅和莫言的作品中,“复仇”的社会批判色彩和生命体验更多一些,而本篇文章则是从内在精神与外在形式上分析了二者的复仇叙事,能够帮助读者更方便的了解二者和复仇相关的作品.根据研究表明,莫言的复仇叙事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是对鲁迅社会批判精神的一种继承,利用复仇来对生命强力进行呼唤,和鲁迅的社会担当能够形成一种呼应,并且二人的叙事策略和技巧都有着自己的特点,但是鲁迅更偏于理性,而莫言则更加的感性.  相似文献   

6.
高中语课程标准主张语学习个性化、阅读个性化,正是对阅读教学的解放,目的是培养学生对学作品主题、形象、艺术手法的多样性的认识,发挥阅读主体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独特的、个性的、有价值的理解,提高阅读的效果.甚至将作品的价值内化为学生的精神本质和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7.
莫言小说运用充满狂欢色彩的民间话语修辞而独树一帜,以狂欢化话语来展现民间精神强烈的反叛性和对自由生命形态的追求,来拆解历史和现实,并力求凸现出历史寓言与文化的象征蕴含。  相似文献   

8.
菲利普·罗斯的小说《普通人》采用古代寓言剧故事题材写成现代小说。用朴实简单的故事和双维度叙事结构,借用多种文学隐喻手法从多方面阐述主题。作品中运用了与古代同名寓言剧的暗指或隐喻,提出了人类命运的普遍性问题,更对这种人类命运的普遍主题表达了自己的关注与忧虑。  相似文献   

9.
《文学教育(上)》2014,(23):158-159
贾平凹日前现身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举办的“莫言与中国当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并谈到阅读莫言作品的感受。贾平凹指出,莫言作品的启示之一便是强烈的批判精神,但这不是历史的,而是社会的、人性的,“他的文字背后有生命和灵魂。”“因为我不是评论家,我最初读他(莫言)的作品,无法分析概括创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苏健 《考试周刊》2007,(30):110-111
本文以先秦寓言的典型代表韩非子寓言为例,通过对其寓言作品的细致分析和理论阐释,概括归纳出其鲜明的寓言风格和艺术特色,使人们对先秦韩非子的寓言创作有更深入的认知和理解,以见出先秦寓言乃至先秦文学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莫言是充满野性精神的作家。语言、性爱和死亡是野性精神的重要表征。莫言小说的语言多源于民间,生猛鲜活,富有热性和蛮力,呈恣肆狂欢风格,汉语的表现潜能得到酣畅淋漓的发挥;他"袒露性爱灵魂",肆无忌惮地撕下文明面纱指向赤裸裸的性本能,颠覆伦理道德纵笔书写性爱;莫言作品的死亡叙事残酷野蛮,精心描写惨烈的死亡现场甚至酷刑细节,挑战现代文明规约下的审美规范。莫言创作的野性精神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2.
莫言作品中渗透着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对莫言作品中彰显的独有的东方女性魅力进行论述,多角度分析其小说语言特色和深刻文化底蕴所展现的中国传统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13.
前景化理论是文体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文体分析的有效手段之一。前景化是指超常规的或偏离语言学规范的语言形式。莫言小说运用了大量的前景化语言,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本文从偏离和平行两方面来分析莫言小说中的前景化语言,用大量篇幅从偏离角度进入文本,同时还从平行角度探析莫言小说语言的前景化,并简略地谈谈其中的不足。  相似文献   

14.
乡村的自语--论莫言小说创作的精神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言的小说大都以乡村为题材,他以较明确的乡村自我立场,表现了乡村的深层文化精神。莫言展示乡村精神的两个典型意象是苦难和幻想,叙述方法上也融入了较多的乡村文化特征,体现出乡村自语的精神姿态。莫言的乡村书写与其生活经历、文化姿态有深刻的关联,也有充分的文学史意义,但一些作品中也存在着浮浅和炫奇的缺陷。  相似文献   

15.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莫言的创作是民间立场下的知识分子写作,彰显的是知识分子的独特创作个性。从《丰乳肥臀》开始,他才步入真正意义上的民间写作,民间内化为莫言小说创作的血液,方法论意义上的历史暴力想象还原为本体论意义上的历史存在现实,与苦难一起成为民间生活的本质存在,悲悯甚至忏悔的人文意识超越了人性层面的关注。莫言小说之暴力叙事,是必然向自由的转换。  相似文献   

16.
莫言小说中的神秘意象、奇诡想象带有病态化审美趋向,这历来是评论家们争论的焦点。莫言小说中的病态化审美倾向是民族集体文化心理积淀而成的一种审美范畴,同时也表征了鲁迅沉痛批判国民性的小说精神的遗失。另外,莫言在文人商品化的过程中,对"写什么"、"为谁写"、"给谁看"问题的矛盾之处也成为其病态化审美倾向的渊源。  相似文献   

17.
动物意象是莫言小说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一方面它们被人格化,另一方面人也被赋予动物的习性,类似动物.这样的奇思妙想为小说制造了一种神秘的气氛,暗自承载了作者对于人物命运,对于社会人生的内在思考,既避免了直抒胸臆的直白,又拓展了文本的解释空间,增强了小说的思想深度.  相似文献   

18.
莫言后期小说的民间书写将民间丑陋的因素不断放大,大力刻画民间人物野性的生命状态,用粗粝、怪诞的语言建造别样的民间风情.这种审美风格的转变在夸张中呈现出一种美丑夹杂的复杂而真实的民间状态,很大程度上还原了民间本有的面貌,丰富了民间书写的审美形态.  相似文献   

19.
莫言散文多是对故乡和童年的回忆,对母亲的感念,对生活的反思,让人在历史前进中所发生的大事小事间感喟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但由于受到当代散文精神和福克纳等人的影响,他的散文在真实中被有意植入许多虚构成分并将二者巧妙融合,使其散文更富有情感色彩和叙事力量,呈现出与同时代作品不一样的特质,而这与他的散文所折射出的生命关怀与美学追求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20.
莫言是当代中国最著名的的作家,他深受南美魔幻小说影响。在他的作品中,经常以中国传统魔幻因素与现实生活内容相结合,这使他的作品充满了神秘、诡异、空灵特性。《生死疲劳》是莫言魔幻现实小说中的代表作,以生死轮回展示不同人与动物的视角体会。从莫言小说的魔幻元素形成,独特的语言叙述,魔幻色彩与现实生活三方面解析,有益于理解魔幻现实主义对莫言小说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