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凡涉及到小说本体的理论思考和方法论的思考,诸如文学作品的结构技巧、情节模式、叙述方法、文体特征等审美形式系统的理论研究,均属于小说诗学研究的范畴。论文从意象叙事、时间与空间形式、情节模式、审美回忆等方面,探讨了京派小说的诗学风貌,并草图总结出一些带有普适意义的诗学范畴。这种研究范式时于小说文本解读具有方法论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童年回忆小说以对儿童世界的生动展示和对自我童年的深情回忆成为具有独特韵致的审美文本。这些小说鲜明的散文化与诗化的文体倾向及双重视角的采用,是现代小说在艺术上的创造性探索,而其丰富的文化蕴舍更可挖掘出巨大的诗学价值。  相似文献   

3.
京派小说还乡的情节类型,可分为归来的模式与归来—离去的模式,这种情节模式蕴涵着反思启蒙理性的文化诗学内涵,京派作家徘徊于都市与乡村的文化心态,对现代小说美学有着独特的意义与贡献。  相似文献   

4.
《情人》作为法国著名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的代表作,以其独特的叙述角度和方式吸引着众多的读者。其中对回忆这一叙事策略的使用,更是达到极致。在小说中回忆不仅将故事的时间、叙述的逻辑所打破,更重要的是充分展示了叙述者的个人体验和态度。  相似文献   

5.
王小波是在西方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交流中有着独立思考的作家。在小说创作方面建构了独特的诗学理论。本文结合其创作实践,从文学本体、叙事策略、审美价值和审美形态等方面加以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6.
京派文学意象是中国传统文学向现代文学转换过程中产生的特殊的文学现象,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京派意象是中国传统诗艺与西方象征主义、意象派等诗学思潮相融合的产物。突破中国古典意象长期积淀的原型性象征模式,克服西方意象有象无意、意与象相剥离的缺点,成为京派作家对世界万物带有强烈的个体生命色彩的审美途径,体现着现代作家对文学本质更为深入的感悟。另外,京派注重意象在诗歌以外文学领域中的运用,促成了现代文学中各种文体间的相互融合,尤其是诗歌、小说、散文之间,从而推进了各种文体创作的成熟和发展。这也是京派作家对现代文学最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从20年代末开始,在北京逐渐形成了一个松散的但却很有特色的作家群,被人称之为“京派作家”,这派作家所崇尚的是纯朴、原始的人性美、人情美,对童年、少年乃至青年时期所熟悉的农业大文化表示温存,追求一种纯情优美的乡村生活,“乡情”成了京派小说的“魂”。在艺术上,京派小说追求一种和谐的美和平和冲淡的艺术风格,散文化是京派小说的特点,这一特点,使中国小说向逐步打破故事叙述模式的世界小说靠近  相似文献   

8.
京派女作家是学界长期疏略的女性书写群体.她们以叙事性为本体,将小说的叙事艺术与中国抒情写意的文艺传统相结合,不仅“把人事和梦两种成分相混合”,而且融和了诗歌、绘画、音乐等的审美基因与表现技法,推呈出一批与京派男作家同中有异的抒情写意小说①.它们在意象、象征与意境的营造方面崭露出新颖的审美特征,堪称现代诗化小说的另一范式.女作家其他体式的优秀小说也常蕴含着抒情写意的诗化成分.  相似文献   

9.
京派作家赞美原始的人性、人情、批判现代都市文明,给人以一种倒退的、与时代不同步的感觉,因而否认它对中国小说现代化的贡献,这是不公正的。本文从京派作家的思想主旨意在民族品德的重建和叙事形式技巧的借鉴两个层面来探讨其现代性,并以此说明现代性并不一定等于时代性,有时是超时代的。  相似文献   

10.
汪曾祺是一位连结了现代与当代文学的作家。汪曾祺小说这种"回忆"的视角,催生了其散文化小说的审美效果。其回忆视角体现在三个方面:距离的美感、童年的视角、暮年的回望,这三个方面构成了汪曾祺散文化小说的内在机制和风格特征:着重表现美好的事物,回避丑恶的因素,从而构成其完美、圆融、和谐的乡土世界。  相似文献   

11.
萧乾作为"京派"大师沈从文提携起来的后起京派作家,不仅在文风上与沈从文等人有所相似,在死亡意识上也有所相近。萧乾承认死亡的终极性和必然性,认为死亡是不可避免的。这种死亡意识的形成,一方面是受童年悲惨生活经历的影响,另一方面与张文初的"本然性生命体验"有关;此外,京派成员的死亡意识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京味派小说的魅力不仅在于其浓烈的平民化色彩,更在于其通过口语化的幽默语言来表现的一种雅致、含蓄、舒展、雍容的北京文化。作为京味小说的源头,老舍以其作品的"北京味儿"、幽默和以北京话为基础的通俗、凝练、纯净的语言,在现代作家中独具一格。本文试图从京味派小说概述、老舍作品中的"京味"与幽默和小说中的"京味"与"京味"中的小说三个方面展开对京味派小说的论述。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维吾尔小说界曾经出现过一批年轻作家,他们的小说吸取了现代主义的表现方法,在创作手法和审美追求中体现出“新、奇、异”,作品实现了方法的多边探索,他们的小说被人们称为“探索小说”。他们是否可以称为一个流派是评论家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从这些作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作家背景分析,对他们创作方法和审美追求的共性进行考察后认为,按维吾尔文学发展史和作者审美追求来看,他们可以称为—个流派。  相似文献   

14.
京派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鲜明的艺术追求和创作个性的小说流派。它的发生、运演从一个方面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总体风貌。京派作家多学贯中西,但他们更多地继承了中国文学传统,在小说创作中,较多地借鉴民族文学的传统艺术技巧,追求和谐、圆润、完美的艺术境界。作品圆润精美,情感蕴藉、含蓄,语言古朴、简约。  相似文献   

15.
论最后一个京派作家汪曾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汪曾祺是一位京派代表作家,他追求文学的独立性和创作性技巧的完美。通过研究汪曾祺50年的创作活动及其不说的文化特征,可以展示作家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16.
滕固对西方的唯美派有精深的研究,是狮喉派的中坚力量,他的小说具有浓厚的唯美风情,却又有很强的东方色调,保留着浓厚的古典情愫。只是他的唯美风情和中国古典情愫并不协调,形成了比较怪异的风格。但从滕固的小说可以看到中国现代学存在的多样性,因此本将滕固放在整个现代学的流程中考察,揭示滕固小说的艺术特征,并探究滕固小说和西方唯美主义以及中国传统学之间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王朔“新京味小说”的叙述方式彻底摆脱了以往“京味”小说的建构程式和审美规范 ,建构出一种迥异于旧“京味小说”的叙述模式。这一点在其小说文本对叙述者的设置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其小说大量设置的第一人称叙事者“我”是一种“另类”形象 ,从根本上颠覆和否定了传统的正面价值。同时 ,其小说叙事具有强烈的“倾诉性”特征 ,叙述者“我”本身反映出作家强烈的反讽倾向。这些叙事特征都从某些侧面拆解了王朔小说文本的深度  相似文献   

18.
文学史的叙述方式通常按照流派来纳入到文学史的整体叙述和阐释框架中,师陀的文学史定位一直引发研究者的争议和关注,左翼评论家与京派评论家都拒绝将其纳为本流派作家。通过对师陀在文学创作中的主题、风格、技巧等方面的分析,揭示师陀的作品具有主动疏离文坛文学流派地倾向,并细读师陀乡土小说主题等相似的文学作品,发现师陀的文学作品具有与他人完全不一样地艺术特色和内在意蕴,具有“奇特的风格”,从而呈现其文学史定位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在文学上的地位举足轻重,贡献颇多。该文以鲁迅及其影响下的乡土小说和左翼、东北作家群、京派等创作的乡土小说为研究对象,仅就启蒙的文化批判主题、左翼文学中乡土小说的社会政治视角、精神家园的追寻三个方面阐述中国现代小说中"游子还乡"母题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0.
另一种角度看鸳鸯蝴蝶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兴起于明末清初的鸳鸯蝴蝶派尽管遭致了学者的批判和鄙视,但仍为广大市民欢迎.从文学活动的另一端--阅读接受来考察该派小说的创作,如何在内容与表现形式上符合读者的期待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