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确立民生为本的理念、践行民生为本的发展宗旨、坚持民生为本的价值标准,办杨浦人民满意的基础教育。  相似文献   

2.
民生为本是一个深刻的历史唯物主义命题,坚持民生为本才是真正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民生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诉求,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民生为本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新发展;民生为本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根基.是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3.
民生为本是一个深刻的历史唯物主义命题,坚持民生为本才是真正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民生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诉求,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民生为本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新发展;民生为本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根基,是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4.
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中,重温党的十六大报告,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就业是民生之本”。党中央把办好企业、搞好就业提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新高度。那么,要落实“民生之本”就必须遵循“民生为本”的准则。如何站在党的宗旨高度充分认识和深刻理解“民生为本”的内涵和意义;如何关心职工群众疾苦,把职工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怎样走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办好企业、发展企业等,已成为摆在企业特别是国企领导面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充分认识“民生为本”的内涵和意义所谓“民生为本…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民生思想与中国改革开放后的民生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具有完全意义上的民生理论体系建构,始于孙中山.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大力发展经济,以民生为本,使民生建设突飞猛进,民生改善前所未有,既实现了孙中山的民生夙愿,又发展了中国特色的民生理论.  相似文献   

6.
以人为本中的"人"是作为"现实的人"的人民群众.人民群众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是以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为本,即以"民生"为本.民生是具体的历史的,因而把握以人为本的具体内涵要从一定的历史境遇出发作具体分析.民生的根本是利益,因而以人为本的根本内涵说到底是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本.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本就要将为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谋发展、促发展的要求与当下条件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7.
谷原 《中国培训》2010,(1):15-15
全国入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指出:民生为本,既是民心所向,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着力点,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中央关心,社会关注,群众关切。民生为本,就要把就业和社会保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相似文献   

8.
以人为本的主旨是以民生为本.改善最广大人民的收入分配状况是改善民生的主要基础.加大适合大众消费需求的商品(含服务)的供给是改善民生的必要条件.政府切实遵循执政为民宗旨,履行好服务职能,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9.
延安时期,我们党历经艰辛探索,初步形成了独立自主、民生为本、民主自由、实事求是的基本价值理念。其中,独立自主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革命道路的基本价值关照,民生为本是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的根本理念,民主自由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核心价值理念的基本诉求,实事求是则是中国共产党在思想路线角度对核心价值理念的揭示。  相似文献   

10.
《师道》2008,(7):12-12
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走过了30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民生为本。  相似文献   

11.
依法治校,既彰显了和谐社会中高等教育办学管理上"民生法治"的精神和理念,又是现代高校突出办学特色、谋求更大发展的必经之路。依法治校是高等教育领域中"民生法治"的具体体现。和谐社会以民生为本,现代法治与民生问题息息相关,近年来,作为社会民生问题之一,高等教育领域的"民生法治"问题日益突出。高等教育管  相似文献   

12.
职业教育应以人为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应该是:民生为本,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着眼于人的长远发展;人文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教育的诸多意义中,民生是最紧贴教育人文本义的。作为地方教育范式的“教育之乡”,深刻反映了教育的民生意义。“教育之乡”本为民意表达,源自生计思考,彰显乡民权益,适成民居环境。南通教育个’案揭示和实现“教育之乡”的民生意义有着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区域与全国的多重价值。  相似文献   

14.
民生建设自古有之,中国古代民生政策在满足社会成员基本生存需要的同时,展现出了一定的政治意义。从对民生理念的分析可以看出,"恩惠"是古代社会民生建设的重要特征,这也是维护"君本"和"民本"之间主从关系的真实写照。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社会的民生建设主要集中于救荒、养老和扶贫三个方面,从中折射出民生政策在处理国家与社会、道德与欲望和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积极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15.
对“非物质民生问题”的忽视,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非物质民生包括素质教育、文化事业、群众性体育事业、全民健康、医疗服务、公民权益等诸多方面。本课题组认为,非物质民生均等化是一种现实选择,解决非物质民生应当成为各级政府的执政理念。在推动各项改革时,都应围绕基本消费平等化这个非物质民生的目标来考虑。在现实中,为了便于实施,应当以财力均等化或财政能力均等化作为实现非物质民生的基点。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民生思想形成于新时代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的实践中,主要包括经济民生、法治民生、文化民生、公平正义民生以及生态民生,体现出我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更是新时代推动我国民生事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7.
民生权利:民生的法治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生的法治表达程式是民生权利。民生权利是依托法治推进的民生新政,最大限度地满足民生需要之活动法律思维化的权利具象和形态。民生权利以实现社会公平为价值内核,以解决民生需要及其矛盾为主要内容,是统合经济权利、社会权利、文化权利和科技权利等与民生需要相关联的诸多权利之集合。  相似文献   

18.
邰爽秋与民生本位教学及其课程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邰爽秋(1896~1976)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家,江苏东台人。曾就读于扬州省立第五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1923年留美,入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学习,获教育学博士学位。1927年回国后,历任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前身为东南大学,后改为中央大学)、广州中山大学、河南大学教授,暨南大学教育系主任,大夏大学教育学院院长,中国民生教育学会理事长,中国民生建设实验院院长,国民政府教育部战时教育委员会委员等职。全国解放后,任辅仁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本世纪30~40年代,邰爽秋竭力提倡民生本…  相似文献   

19.
吕婧珉 《文教资料》2011,(4):105-106
民生问题是我党执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党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第一位就是为民生服务,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服务。所以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发展民生,既是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着力点,又是奉行党的执政理念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本质是以马克思主义教育人民群众和掌握人民群众,实现马克思主义改造世界的理论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本质具有实践性、社会性、批判性、历史性与阶级性等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须以教育客体、本质使命为价值基点,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本和发展为本的价值向度,这样才能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信服力、感召力和生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