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黄河边的中国》谈的是如今非常热门的农村问题。之所以热门是因为这个话题经常会牵扯到一些诸如“底层”、“弱势群体”、“社会公正”之类让人肃然起敬的术语。众所周知 ,这些术语当下是非常时髦的。但是我相信曹锦清先生不是一个赶时髦的人。就我的阅读体验而言 ,他的书中绝没有常弥漫于此类话题中的格瓦拉味道。这一点我是非常欣赏的。鄙人一向认为 ,摆个正义使者的pose对于神智健全的人来说是再容易不过的事情。正因为其难度系数不高 ,所以pose后的动机就颇让人起疑了。而曹先生选择的是实证的路子。走这条路付出的心血肯定要比在沙龙…  相似文献   

2.
在这个由社会精英和主流文化掌握话语权的时代 ,“草根社会”对于自身的处境是不能发出声音 ,无法被聆听并受重视的 ,只有介入学术界乃至决策层的讨论中 ,这些不同于传媒官话和校园讲义的民间语言才不致于沦为“空白书页”上的“隐性文字” ,在浮躁的社会空气中飘散得干干净净。长期以来 ,中国的农民问题就属于这种隐性文字。或许 ,《黄河边的中国———一个学者对乡村社会的观察与思考》(曹锦清著 )的出版会成为将此隐性文字转为显性话题的一个转机。相信读过该书的读者一定会对书中几次提到的中原农民负担之重记忆犹新。提到农负沉重 ,人…  相似文献   

3.
丁国强 《上海教育》2006,(2A):73-73
《黄河边的中国》是一部中国社会调查性作,由曹锦清,它是一个学对乡村社会的观察与思考。通过漫游中州大地,沿途所观、所闻、所谈、所思、所虑写出的一部访谈式的农村调查报告。本报告充分揭示了河南农村的一些民情、民俗、官场的腐败,以及作“身临其境”后的深深的思考。此书不仅给在广大农村地区工作和生活的有识之士提供了理解并改善自身处境的分析框架,还将三农问题纳入到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大视野中,给一些不谙农事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个认识中国农村、农民、农业问题的分析框架,使中国知识分子的思考能增加几分现实感。[编按]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村的现实社会状况是什么?曹锦清先生所著的《黄河边的中国——一个学者对乡村社会的观察与思考》一书就是对该问题所做的一次实证性研究。作者历时四月,足迹涉及豫东、豫南、豫西、豫北,调查内容也由农户、村落的微观调查扩展至县乡基层政权。作者在书中不时表现出对中原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沉重忧虑和迷惘,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关心,这种学者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是让人感动和心生敬佩的。  相似文献   

5.
在近年出版的学术著作中 ,《黄河边上的中国》吸引了众多读者的注意力 ,之所以如此 ,是因为书中提出了许多真问题 ,比如说农民是否“不善合”。作者通过对农民很难组织起水利建设 ;农村合伙、股份制企业基本都闹翻 ,散伙等一系列现象进行观察后认为 :“中国农民的天然弱点在于不善合。他们只知道自己的眼前利益 ,但看不到长远利益 ,更看不到在长远利益基础上形成的各农户间的共同利益。因为看不到共同利益 ,所以不能在平等协商基础上建立起超家庭的各种经济形式的联合体。或说 ,村民间的共同利益在客观上是存在的 ,但在主观上并不存在。因而…  相似文献   

6.
读《中国农民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以主要篇幅介绍了税费改革从上世纪90年代初到新世纪这十多年间让人不禁气短的几起几落。尽管从1985年开始,特别在上世纪90年代,中央三令五申地禁止乱摊派,尽管试点证明税费改革的结果是不仅农民高兴,一些基层干部也觉得好,但是,改革仍然困难重重,阻力多多。我们仍然没把握是否能跳出“黄宗羲定律”这个怪圈。  相似文献   

7.
笔者一直以为,千古第一等文字,皆性情文字。这原本是就文学而言的。想不到在读了王业隆先生的通讯报告集《我的海南岛》之后,也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或者说。王业隆的新闻写作也具备了文学的某些重要素质。我是为他的性情文字所深深打动的。  相似文献   

8.
第一板块:感受黄河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黄河给大家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板书:黄河) 2.学生交流,教师小结:我们可以用文中这样几个词语进行概括——(出示词语)黄河滚滚激流汹涌万马奔腾波浪滔滔惊涛骇浪浊浪排空3.大声地读读这些词语,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又仿佛听到了什么?  相似文献   

9.
钢琴协奏曲《黄河》作为钢琴史上的一支奇葩,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曲式结构以及“民族性”矗立在中国音乐的历史丰碑中。本文将以它与《黄河大合唱》的关系和曲式结构展开比较。  相似文献   

10.
学习了《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这一课,我感触很深。一是惊叹黄河决口、改道的惊人数字;二是纠结于现在我们到底是该叫黄河为“母亲河”,还是多灾多难的“祸水”呢?  相似文献   

11.
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和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都是凝聚着民族精神的音乐作品,涌动的主旋律是抒发爱国主义精神。两部经典音乐都是祖国处在危难屈辱的背景下,抒发的对祖国母亲的颂歌,旋律壮阔、高亢、激昂,节奏生动多变,色彩丰富鲜明。  相似文献   

12.
曾卓的《悬崖边的树》是诗歌,尤铭的《峭壁上的树》是散文。一诗一文,异中有同。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民调查》是关于中国农民生存现实和农村综合改革现状的长篇报告文学,它直面农民的生存困境,反映了当前农民的生存状况,揭示了农民负担过重的原因,展现出农村税费改革的曲折历程。作者陈桂棣、春桃以深刻的观察和特殊的敏感再现了中国农村触目惊心的现实,显示了其强烈的现实责任感和惊人的勇气,张扬了关注底层社会的新文学传统。  相似文献   

14.
钢琴协奏曲《黄河》是殷承宗、储望华、刘庄、盛礼洪、石叔诚、许斐星于1969年根据抗日战争时期的救亡歌曲《黄河大合唱》改编而成——表现手法上,运用西洋古典钢琴协奏曲,以标题性组织的形式写成;曲式结构上,融入船夫号子等中国民间的音乐元素,体现了中国传统风格。  相似文献   

15.
16.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小学五年制义务教育第八册的一篇阅读课文。主要通过介绍黄河变化的原因,教育大家要保护好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我想何不发动学生搜集各方面的资料,让学生从方方面面的资料中,深切感受黄河的变化,然后把这些感受写成文章,再讲授课文,号召同学们注意保护环境,力所能及地做些事情,这样给大家留下的印象可能会深刻些。一、找资料教这篇课文前两天,我便布置同学们设法查找和黄河有关的资料。上课那天,同学们果然带来了大批资料:黄河的全程路线、大禹治水、黄河的小浪底工程、柯受良飞越黄河……有…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最好到黄河。九寨沟的水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太湖的水又有点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装饰物。也许,中国的水应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的皮肤一样;而黄河也只有到了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  相似文献   

18.
《黄河的主人》是一篇散文,热情赞扬了战胜了惊涛骇浪的艄公,将他誉为“黄河的主人”。  相似文献   

19.
我是一口气读完20多万字的长篇报告学《中国农民调查》的,我说过,这在我近十年的阅读历史里是没有过的。通宵达旦读这本书,我付出的代价是头疼一周。但更让我疼的是,我们这些新闻人渐次消磨的勇气,沉湎于琐碎的浮躁和惟命是从的强欢。《中国农民调查》让我们这些自诩维护社会良心和正义的记们无地自  相似文献   

20.
一九六一年,正是我国三年自然灾害最严重的一年,著名作家袁鹰的《筏子》诞生了,它曾热情地激励了中国人民战胜自然灾害的斗志,鼓舞了中华伟大的民族精神。至今读来,文章中那雄壮的气势、不屈的力量依旧澎湃着我们的血液,荡涤着我们的灵魂。文章展现了一个惊心动魄的艄公战胜黄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