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漫天大雪使爱利斯塔的黎明更早地降临了。当我拉开厚厚的窗帘 ,向城市望去时 ,它已全不是昨夜灯光闪烁下扑朔迷离的景象。一个所有的大楼上都覆盖着白雪 ,一个所有的树枝上都飘忽着晶莹的树挂 ,一个所有人的嘴角上都冒出热气、脸颊都通红通红的城市出现在我的面前。在清晨凛冽的空气中 ,爱利斯塔既暴露出了自己的一切 ,又将自己的一切深藏不露。彼得·纳特比托夫把我领到了爱利斯塔的市中心花园 ,他说这是个应该首先看一看的地方。当我站在公园的甬道上 ,朝耸立在中央的牌楼望去时 ,我顿时被一种说不清的亲切感觉所激动 :我到过这地方 ?我在…  相似文献   

2.
闻一 《历史教学问题》2003,(3):33-35,14
一到旅馆 ,我马上给彼得·纳特比托夫打电话 ,告诉他我将在明日去爱利斯塔 ,请他给我安排一下旅馆。彼得当即连声说 :“您放心 ,这里的事我包了 !我在旅馆等您 !”他的热情的话语令我要去这个陌生地方而产生的任何一点疑虑都烟消云散了。我包了一辆“莫斯科人”牌的出租车 ,司机是俄罗斯人 ,叫根纳季。陪我一起去的是俄罗斯国家电视台的一名摄像师 ,叫费佳。根纳季告诉我 ,从阿斯特拉罕到爱利斯塔 ,有一条很好的公路 :“没有问题 !4、5个小时就到。”费佳也没有去过爱利斯塔 ,所以也就没有说什么。汽车一开出阿斯特拉罕 ,就到处是干涸的沼泽…  相似文献   

3.
在卡尔梅克共和国人文科学研究所的访问是令我惊讶和激动的。首先是所长尼娜将所有的研究人员都集中到了会议室,这是她头一天就通知下去的,说是有中国学者来访。他们中有卡尔梅克共和国著名的史学家桑切罗夫主任研究员、俄罗斯联邦功勋科学家、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马克西夫教授、米季罗夫研究员、巴特马耶夫研究员等。尼娜对我说:“您是到我们所的第一位中国学者。这是我们的荣幸!您从远方来,让我们像亲戚朋友那样交谈、交流。”其次是,在场的3 0多位研究人员,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告诉我:“我们都是土尔扈特人的后裔!”在这样的问候和见面之后…  相似文献   

4.
飞机穿过云层,上升到了将近10000米的高空。从舷窗望下去,这苍穹中间,没有一丝雪片,而在东方的天际竟然被升起的太阳照得金色灿烂。可以看见旷野,却是一片白色,有无数条河流银链般在那里闪光。其中最大、最宽、伸展不见尽头的河流就是伏尔加河,而那远处的景色就模糊不清了。  相似文献   

5.
第一次在三(2)班上课时,学生讲树叶、树枝,教师也就这样记录了。结果分类时,有说有生命,有说没生命,进行激烈的辩论。  相似文献   

6.
《寻找》这篇小小说写了两个层面的“寻找”,用明暗两条线索精心营构,让贫寒学子的淳朴、热情与重病老人的慈祥、厚道交织成真爱的耀眼光环。  相似文献   

7.
在遵循纪录片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采用故事化创作手法可使纪录片更乐于为观众所接受和认可.纪录片《寻找小糖人》以巧妙的叙事结构增加影片的故事性,以人物充满张力的语言来结构故事情节,以音乐参与叙事营造故事氛围,使整个影片充满悬念、跌宕起伏,一举摘下第85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的桂冠. 《寻找小糖人》对纪录片故事化创作手法的成功探索,将成为纪录片发展的一种趋势,值得国内纪录片工作者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一把尘土》展示出一战后英国社会的危机和混乱。小说中,现代工业文明摧毁了田园生活和传统文化,人们没有信仰、精神空虚、道德沦丧。在这样一个疯狂、荒诞的世界里,主人公托尼开始了寻找理想的生态家园和精神家园的艰难历程。以此作者对现代工业文明进行了深刻的控诉。  相似文献   

9.
一、读诗追忆,在阅读期待中激情1.导入:1998年3月5日,是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诞辰100周年的纪念日。那一年,有一位叫宋小明的诗人,怀着对周总理的无限崇敬和爱戴,写下了这样一首诗:把所有的心装进你心里,在你的胸前写下:你是这样的人。把所有的爱握在你手中,用你的眼睛诉说:你是这样的人。不用多想,不用多问,你就是这样的人!不能不想,不能不问,真心有多重?爱有多深?把所有的伤痛藏在你身上,用你的微笑回答:你是这样的人。把所有的生命归还世界,人们在心里呼唤:你是这样的人!(课件呈现《你是这样的人》,师充满深情地朗读这首诗)2.交流:听着这…  相似文献   

10.
教学案例 《一夜的工作》在情境描述、情感表述、语言运用上有不少独到之处,如何引导学生感受这些独特,并使其形成自己的独特体验呢?一教师作了有益尝试。 师:知道那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就是总理的办公室,你想里面的陈设会怎样?为什么?  相似文献   

11.
一人公司是一种特殊的公司形态,我国目前的立法仍不允许这种公司形态的存在,但是已经形成的《公司法)修改草案却已经使之合法化。  相似文献   

12.
李少咏 《语文知识》2013,(3):11-12,30
墨白的中篇小说《寻找乐园》写出了人类精神深处的孤独与漂泊。小说中的食堂哥等人的悲剧是一个时代的人类悲剧。由于缺乏清醒的自我意识,当他在寻找乐园时,他却不知道自己已经走在了一条布满荆棘和卵石的解脱孤独之路上。  相似文献   

13.
14.
寻找一棵树     
生活中,我们往往会为失败而伤心欲绝,或许因为一肚子的委屈而无处发泄,又或许面对嘈杂的生活而显得迷茫。这时我们应该为自己寻找一棵树。  相似文献   

15.
韩振宇 《考试周刊》2011,(89):19-20
一个对故乡无限眷恋、经历过无数坎坷困苦的诗人,用他淳朴、自然的诗风,描绘了童年记忆中的前胜村,这里不仅仅是丰收的前胜村,更是一片金黄背景下欢乐涌动的前胜村。此情此景,把一个赤子对家乡劳动的赞美和热爱,引向重返精神家园的阳光旅途。本文试图通过对诗歌《一夜好风》的解读,让读者更清晰地了解诗歌所表达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17.
苏童在《三盏灯》中有意淡化战争描写,突显出人的主体性,通过对"棺材""鸭子""三盏灯""渔船"等意象的象征性寻找,思考生存忧患、孤独焦虑、人性沦陷、灵魂漂泊等问题。从"人文精神大讨论"这一背景以及苏童的文学道路来看,《三盏灯》作为一个象征性符号,在文本立意和创作转型上都表现出一种"寻找"的仪式感。  相似文献   

18.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的一部著名的短篇小说,虽然情节并不曲折、复杂,但内容真挚感人,摄人心魄。小说讲的是法国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生弗郎士听韩麦尔先生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和心境。它是一篇爱国主义小说,但我觉得它在教育学方面更有意义。现在我想从教育学的角度解读这篇课文,看看有效教学的成因。  相似文献   

19.
作为新一代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代表,凯特·肖邦在其著作《觉醒》中通过主人公艾琳娜的觉醒全过程的描述来展现作者对女性的身份、婚姻、家庭与自由等方面的思考。艾琳娜觉醒的意义在于她对自我的寻求。为了更好地理解"觉醒"的意义,本文从她觉醒的三个阶段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寻找一棵树     
生活中,我们往往会为失败而伤心欲绝,或许因为一肚子的委屈而l尢处发泄,或许面对嘈杂的生活而显得迷茫……这时,我们应该为自己寻找一棵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