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周文玖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
李大钊的《史学要论》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史学论著,在20世纪中国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它关于“历史”与历史记录的明确区分,关于历史学的科学性质和学科体系的精辟论述,对中国史学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李大钊撰写的《史学要论》于1924年出版,它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史学概论性质的著作。这部著作的问世已有九十多年,它对中国史学的科学化起到了巨大作用。它的影响力随着中国史学科学化的不断进展反而显得更加增强。从新时期以来史学概论教材的不断重新撰写,可以明显地看出《史学要论》在其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罗炳良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106-106
<正>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主办、中心主任瞿林东教授主编的《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日前已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2003年11月)。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是反映国内外史学界同仁在 相似文献
5.
徐成发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7(1):105-108
新中国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研究走过了一段曲折上升的道路,经历了两个历史时期,六个阶段,其中,既有辉煌的成绩,又有不少的经验教训.认真回顾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总结成绩和经验,对于肯定和发扬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成果、基本特色等都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对于21世纪我国史学理论的建设及其健康发展,也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6.
《史学要论》是李大钊从事唯物史观教学和研究的最终成果,亦是其作为一代学术大师的经典传世之作。《史学要论》内容丰富,结构严谨,体系完备,博大精深,旨在建立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思想的历史科学的学科体系。在中国史学史上,《史学要论》堪称近代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全面的史学理论著作,开创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派,建立了崭新的研究范式,有力地促进了中国传统史学的近代化和史学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因而在近百年来中国知识与制度体系的革命性变革中占有独特地位,贡献卓越。 相似文献
7.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奠基人,对促进中国传统史学现代化和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作出了重大贡献。李大钊史学思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其特定的历史语境和逻辑理路,他联系中国革命的具体进程,对历史、历史学、历史观以及史学与人生、史学在科学中的地位等作出了精辟论述,强调要以"新"历史观指导史学研究,重视史学的理论基础,把"活历史"放入整个历史进程之中,以"民众"为基础建构"平民"的新历史,最终本着建设社会主义的价值旨归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在历史观、认识论、方法论和研究范式等方面,这些思想对于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具有原创性贡献,确立了中国历史研究的价值意义和目标取向。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许殿才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37-143
改革开放后 ,史学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发展过程、历史作用 ,如何准确理解和正确运用唯物史观及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本身进行了深刻反思。这一理论思考加深了人们对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理解 ,明确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方向 ,坚定了发展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信心 ,也促进了中国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关于构建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新形态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沛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23(4):9-14
构建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新形态,是时代的呼唤。在这个过程中,应旗帜鲜明地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理论指导,努力做到既立足当代又继承传统,既立足本国又学习外国。只有这样,才能在新的历史时期,科学阐释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新内容、新体系、新发展。 相似文献
10.
张德明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8,(3):84-92
2017年,国内史学界的中国近代史学史与史学理论研究甚为活跃,在唯物史观与马克思主义史学、史学理论、近代史学史、公众史学与口述史等方面,佳作频出,召开了多次学术会议.学者们利用丰富的史料,从多个视角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考察,提出了独特的见解,推动了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的深入,但同时仍有许多问题值得继续探讨. 相似文献
11.
章认为,20世纪西方史学发展大势为:历史哲学转向:研究领域拓宽;研究方法变革;马克思主义史学影响扩大。当代中国史学的发展趋势和特征是:与国外史学界的对话与交流频繁;史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兴起并走向深化;“现代化”研究变为重大课题;历史现象与规律的探求向多层次发展;历史知识的普及更加多样化,当前中国史学的不足表现为:理论研究热点减少;研究对象琐碎化;选题趋同化、庸俗化;成果过乘化、泡沫化;学风轻浮化;人才培养盲目化。改革方略为:明确目标,立足启点;选准突破口;探索运行模式。 相似文献
12.
论王世贞的史学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彬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2(4):431-437
结合王世贞史学活动和晚明史学特点,探讨了王世贞史学理论成就.他在论史学的范围,以及国史、野史和家史价值的论述上,具有创新性意义.他提出的"天地间无非史而已",扩大了史学研究和史料的范围;他还指出"三史"各自价值和缺陷,并初步揭示了三史之间的关系,这具有方法论上的意义,对明清史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胡钟达史学论集》内容广泛,在有关奴隶制的讨论中,作始终走在学术讨论的前沿,能发前人所未发,而且,集的作以中西古史比较具有浓厚的兴趣,在个别问题上为我国古史学界做了开拓性的工作,可以相信,《集》将成为中国优秀的史学作之一,并给历史研究、尤其是世界古代史和史学理论的发展以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4.
邹兆辰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3(6):828-833
如何看待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成就,是一个非常严肃的学术问题,在新的时代里我们要作出新的回答。《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成就》一书对这个问题加以梳理,作出全面的回答,并从历史的角度科学地说明了唯物史观对于史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一直以来是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领域,是国外史学理论研究中的马克思主义学派,讨论的问题大都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有密切关系.但长期以来中国学者特别是从事国外马克思主义跟踪研究的学者不太注重对国外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研究,对国外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所讨论的问题和历史脉络了解不够,知之不详.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国外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进行思想史梳理的研究成果,以增进中国学者对国外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历史及现状的了解,并为中国学者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提供可资利用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6.
五四运动后,中国出现了一批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信仰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他们接受马克思主义后,继续坚持对民主的追求,重新认识民主问题,把民主和社会主义联系起来,他们用民主解释社会主义,揭露和批判西方民主的阶级实质.其中,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的民主观更具科学性、合理性和前瞻性. 相似文献
17.
周采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9,27(4):33-36
教育史研究当然要搜集材料,但史料并不是史学,最后赋予史料以生命的或者使史料成为教育史学的,是要靠教育史家的思想。任何一种教育史叙述或解说,不可避免地是根据某种哲学的前提假设出发的。本文试图从教育史研究前提假设的视角,探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对于当代中国教育史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当代史学建设的目标,是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建立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史学理论体系和运作机制,为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和社会发展提供文化方面的支撑。五十多年来,围绕着这一基本目标,史学界进行了艰辛的跋涉。回顾这一历程,总结其间的得失,对于促进今后史学的发展和良性运作,无疑是一桩极具现实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19.
赵兴彬 《岱宗学刊(泰安教育学院学报)》1998,(1)
文章认为,20世纪西方史学发展大势为:历史哲学转向,研究领域拓宽;研究方法变革;马克思主义史学影响扩大.当代中国史学的发展趋势和特征是:与国外史学界的对话与交流频繁;史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兴起并走向深化;“现代化”研究变为重大课题;历史现象与规律的探求向多层次发展;历史知识的普及更加多样化.当前中国史学的不足表现为:理论研究热点减少;研究对象琐碎化;选题趋同化、庸俗化;成果过剩化、泡沫化;学风轻浮化;人才培养盲目化.改革方略为:明确目标;立足启点;选准突破口;探索运行模式. 相似文献
20.
周文玖 《历史教学(高校版)》2006,(4):73-73
瞿林东教授所著《中国史学的理论遗产》一书,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著者关于中国史学理论遗产的论文集,是著者近20年辛勤探索的结晶。此书在几个方面有值得关注的特点和见解。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