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析了目前关于偏正结构中结构助词"的"、"地"用法存在分歧的现状,提出在偏正结构中结构助词"的"和"地"的分工,有助于汉语表达的精确化,避免发生歧义。并主张当动词或形容词做宾语时,只要其不再带宾语或补语,其前面的修饰语都应看作是定语。这是因为:一是当动词或形容词做宾语时,只要其不再带宾语或补语,都具有一定的体词性特征,而体词性词语前面的修饰成分,应当看作是定语;二是这样做可以使问题简单化,便于操作。  相似文献   

2.
学术界一般认为,“所以VP”中“所”是“以”的宾语,并且有学者主张,这种结构中“所以”是介宾词组,其充当VP的方式状语。文章通过对“所以VP”的考察认为,“以”的宾语并非其前的“所”,而应是“以+(之)+VP”中的“之”。在“以+(之)+VP”前通过添加标记词“所”而使其仂语化的过程中,为了避免重复或因为人们皆明白“之”之所指,因而也就隐含了“之”。“所以(之)VP”具有名词性,“所以”也具有名词性。“所以”不是“介+宾”结构,而是一种跨层次间的句法组合。  相似文献   

3.
高中语新教材第一册《兰亭集序》一中有这样一句话:“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中对“宇宙之大”没作解释,而对“品类之盛”的解释为:“地上万物的繁多。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据此注释,不少学生认为此两句中“之”为结构助词“的”。但从“之”作为结构助词的用法和两句应有的表意效果来看,该两句应理解为古汉语中的定语后置句式。其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老挝学生作文语料和调查问卷中结构助词"的"使用偏误的对比分析,总结了他们习得该语法项目的偏误类型,运用标记理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认知语言学等理论分析了偏误成因。结合偏误的具体统计数据及偏误成因,归纳了老挝学生习得汉语结构助词"的"的难点,即"的"和"地"、"得"的区别,"的"字短语的使用,称谓性定语的使用语境,多项定语中"的"字的使用规律,并据此提出了相关教学对策。  相似文献   

5.
我们把"有"后带单音节动词以及主谓、动宾、状中、中补、连谓、兼语等谓词性结构统称为"有+VP"结构。关于"有+VP"中"有"究竟应该属于什么词性,目前我们能看到的大致有四种观点,分别是"动词""、助动词"、"副词"和"体助词"。我们认为,"有"在这种结构中还不能看作成熟的"体助词"。另外的三种提法分歧的原因在于分别处于不同的词类划分系统。"动词说"和"副词说"并无实质不同。"助动词"是"动词"的一个特殊小类,我们认为"助动词"的提法比较合适。  相似文献   

6.
"V-得-C"结构中"得"字一般被学术界认为是结构助词,此助词主要用于连接述补结构中的述语和宾语。"V-得-C"结构中"C"有多种分类,"得"字其中一类是可以省略的包括两种情况:省略后意思不变;省略后意思发生变化;另一类是不能省略,各种出现情况均有条件和规律。  相似文献   

7.
现代汉语,定语都在中心词之前。文言中的定语,有的在中心词之前,也有的在中心词之后,在中心词之后的定语有两种形式。一、在定语后面用结构助词“者”联系;二、在中心词与后置定语之间用结构助词“之”联系。河南大学《中学语文》1993年第11期登载陈岳文老师的《石钟山记》四题,其中认为“石之铿然有声音”是定语后置,我认为有点不妥。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  相似文献   

8.
刁晏斌先生说在所有的人称代词与定语之间,无一例外地都必须加一个结构助词“的”。方绪军先生、孙德金先生也持同样观点。其实,人称代词带定语固然大多是在前面加一“的”字,但并不是绝对的,也有定语用别的,如“一个”、“那个”、“个”、“些”等,古今都是如此。  相似文献   

9.
“的”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为了准确使用,有必要谈谈它的功用。一、结构助词“的”“的”作为结构助词,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用在定语与中心语之  相似文献   

10.
"之所以"起句是十分常见的句子形式。"之所以"不等于"的所以",因为"之"不同于"的"。"之"、"的"作为结构助词用在偏正短语中,其语法功能、语义功能、念读形式、省略形式都存在明显的差别。正是这种差别,使"之"具有不同于"的"的语法特点;正是这种特点,使"之所以"起句得以形成。  相似文献   

11.
"副词+的+X"结构是副词的一种超常用法,本文重点分析助词"的"在"副词+的+X"结构中的句法语义功能。副词作定语必须是带有标记的,助词"的"必须出现。它在句法上通过后附,将副词修饰化为指称性"X"的修饰成分,作定语。在语义功能上可以明确副词与"X"之间的语义关系。"的"对"副词+的+X"结构有促成作用,甚至影响成句。  相似文献   

12.
频率统计结果显示,在一个名词性短语所能负载的各种语义信息中,"领属""状态"和"性质"是最受人们关注的三个基本语义内容。据此将名词前的句法位置划分为"领属""状态"和"性质"这三大"语义域"。运用定语"三域"的概念,寻求在语义层面上对多项定语"的"字隐现规律做出新的观察和解释。  相似文献   

13.
"V个VP"结构是否表示程度高的量,意义与V和VP之间的语义关系密切相关。"V个VP"结构中V和VP之间的语义关系复杂,具体可分为动作和方式、目的、时机、原因、受事和结果6类,其中表示动作和结果关系的"V个VP"结构(简称为S结果)在量的表达上存在着特殊性,是一种主观异态量表达结构,主要包括主观大量和反预期量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14.
研究法律语言中"的"助词的用法,找出"的"所修饰的结构是否固定,再与日常口语和书面语中"的"所修饰的结构进行比较,了解现代汉语助词"的"的语法功能和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5.
汉语定语标志动态助词“的”是日本留学生习得的一个难点,日本学生常出现有关动态助词“的”的偏误。原因是汉日定语标志“的”与“の”在语法功能、使用条件上有很多的相似之处。文章从词类角度来对比两者异同,分析了不同词类所构成的单项定语中“的”与“の”的使用情况,归纳出了汉日定语标志“的”与“の”的对应关系,便于学习者尽快通过母语迁移,正确掌握和使用汉语定语标志“的”。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对汉语"得"字的语义分析,将"得"分为实意动词和结构助词(结果性补语句中的结构助词,描述性补语句中的结构助词,可能性补语句中的结构助词),运用完形理论,阐释了实意动词"得"语义中的因果关系原型的隐喻性延伸,揭示了"因果关系"正是实意动词和结构助词的"得"语义中的概念相似性,基于概念相似性的隐喻认知机制是"得"语法化的驱动力。  相似文献   

17.
王华 《文教资料》2009,(8):38-40
《水浒传》中一些动态助词,尤其是"得"类助词的用法功能反映了整个汉语助词系统自我调整完善和个例助词功能归并整合的过程,本文对该小说中动态助词"得、的、地"的用法分布计量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8.
魏子桉 《现代语文》2013,(10):68-69
由于现行语文教学淡化语法知识,致使很多学生的汉语语法知识非常薄弱。相反,学生的英语语法知识却比汉语语法知识丰富多了。文言虚词一直是文言文教学的难点所在,"之"作为最活跃的虚词,细分起来有八个用法,"作代词用"是最常见的用法,也比较好理解。理解难度较大并且容易混淆的当属"充当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词"和"取消句子独立性"这三项。  相似文献   

19.
文章先简要说明"‘看/瞧’+D/NP+VP+De!"句式句法形式上的特征,即分析了D/NP的构成、VP的动词类型、De的性质及"看/瞧"之前的"空语类"情况,然后,文章重点探讨了句式中D/NP的语义角色及VP的语义特征等问题,并认为对整个句式影响较大的很可能是"看"或"瞧"的虚化与否,而非VP。  相似文献   

20.
文章认为,"所"字词组应包括"所+动"、"主(之)+所+谓(动)"、"宾(之)+所+动"、"状(之)+所+动"四种结构方式。四种结构中,"所"皆用于动词或动词词组前,皆具有将与之结合的词或词组变成自己的逻辑定语或后面名词、代词的结构定语的作用,由此构成的结构功能上相当于一个名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