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孔尚任《桃花扇》传奇在"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表层面上,深刻展示了以儒家理想为核心的封建政治理想、人生理想、爱情理想走向破灭的悲剧过程,并借此传达出既伤感又无奈,既清醒又困惑的悲剧意识。在剧作家的理念世界里,明清易代不是一般的朝代更迭,而是带有封建末世的意味;《桃花扇》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展示明朝走向衰落和覆亡的同时,又不自觉地透露出封建制度气数将尽的信息,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走向崩溃的契机和征兆,为我们展现了大厦将倾、独木难支的历史混乱局面。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典戏剧的优秀剧作<桃花扇>以其强烈的兴亡之感,为汉民族政权的失落唱出了一曲沉重的挽歌.本文从<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的生平遭际及<桃花扇>文本入手,探究孔尚任的思想状况,考察它是否具有民族意识,讨论作者思想价值观念的冲突.  相似文献   

3.
侯方域是《桃花扇》所塑造的男主人公形象。通过艺术典型侯方域来考察孔尚任对历史人物的改造,这些改造反映了孔尚任抨击权奸、谴责福王的政治思想和对复社文人褒中见贬的政治态度,并表达了他归隐的愿望,体现了《桃花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4.
《桃花扇》与《长生殿》尽管都产生于清初,作者的生卒年及成书时间也几乎一致,而且都是以戏曲的样式,并以爱情为作品的切入点;但一个旨在探讨兴亡,一个旨在歌颂一切“真情”的伟大,其语言及演绎历史也存在差异.这使得二者相映成趣、交相辉映,成为清传奇中的巅峰之作.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长生殿》与《桃花扇》中的兴亡之感,不仅体现了剧作家的民族意识、故国之思等现实情感,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蕴,透露出他们对历史、人生的失落感与空幻感。  相似文献   

6.
孔尚任简介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自称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曾多次参加科举但都名落孙山,一直郁郁不得志。当他37岁时,康熙皇帝南巡北归时到曲阜祭孔,孔尚任因御前讲《论语》受到褒奖,设任命为国子监博士。于是他便抱着儒家的政治理想,开始了仕宦生活。但不久他便认识到吏  相似文献   

7.
《桃花扇》是描写南明兴亡的历史悲剧。经历两百多年统治的明王朝,问题成堆,危机四伏,政治上经济上都面临崩溃。作者孔尚任(1648-1718)早年避乱于石门山中,他从族兄那里听到秦淮著名歌妓李香君血溅诗扇的故事,十分感兴趣,很想利用这些素材写成一出戏。公元1684年,适逢康熙南巡  相似文献   

8.
孔尚任(公元一六四八——一七一八年)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自号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孔子第六十四代孙子。出身于一个地主的家庭里。祖父、父亲都是读书识礼之士,这对孔尚任的教育很有影响。孔尚任所生的时代,正是南明王朝灭亡的第三年。其时清王朝统治者的民族压迫正猖獗地施行,因而各地区的反满情绪和斗争的行动,穷出不迭。例如孔尚任的父亲孔贞璠就曾是一个反清人物。因为他父亲是“养亲不仕”而又慕朱家、郭解为人的人(见《阀里文献考》),  相似文献   

9.
10.
历史的沉思──《桃花扇》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桃花扇》不是在反映南明历史,文学不负载“真实”描写历史的使命;不是在总结亡国教训,它超越了浅层次的功利目的,没有为清王朝的长治久安出谋献策;也不是写宗教,七位“作者”是避世而居的贤者,而不是斩断世情的道徒,侯李入道也只是理想破灭后的迷惘困惑,“非入道也”。作品追求的是富有哲学性的悲剧目的而不是历史目的。作者只是借历史的框架抒写“天崩地解”历史巨变之后对士林群体人格的反思,成为吴敬梓的先导;对等级制度的怀疑动摇,士大夫支撑着封建的大厦,是社会的栋梁,但这栋梁已支撑不住倾斜的大厦了。作家也不是要重建社会人格,为社会提供疗治的药方,他意识到传统道德已无力挽救社会的危亡。作家是在用心灵感悟历史,借历史抒写心灵,写对人生对历史对社会的探求,充满天才孤寂之感和痛苦的沉思。  相似文献   

11.
时事剧是明末清初特殊时代下的特殊产物。时事剧秉着"实录"的精神,再现了那个动荡的年代,它反映了时代的精神,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具有相当的进步意义。通过对时事剧作者创作心态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找出时事剧在那个"天崩地解"的大动荡时期大量涌现的主观因素,更好地探究时事剧的内在艺术规律。  相似文献   

12.
长篇历史小说《新桃花扇》从历史兴亡的角度对士人的道德理想和价值观念发出了诘问,并对其进行了解构。它延续了20世纪30年代爱国主义的传统,凝聚了作者对于民族、国家前途的深重忧思,也探索和表达了对士人阶层在具体历史情境中进行价值转变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悲剧的精神实质是积极的 ,有它的乐观色彩。当然并非所有的悲剧都有乐观性 ,但悲剧冲突的必然性预示着美必将战胜恶的乐观前景。悲剧的审美效果是积极乐观的 ,中国悲剧比西方悲剧更富有乐观色彩。  相似文献   

14.
中篇小说<谁家有女初长成>所以能在当初引起读者普遍关注并在几年后的今天依然给人们带来巨大震撼,是因为它创造的普通人遭受欺凌与损害的悲剧形象深刻地引起人们内心中因同类遭遇降临己身的恐惧.同时,它将一部悲剧的悲剧性逐层深入展现的方式更是将人们的这种痛感逐渐推向高潮,而更使读者在痛感过后进行了深深的思索.  相似文献   

15.
刘兰芝是《孔雀东南飞》的女主人公,她勤劳能干,坚强勇敢;天资聪颖,富于才情;知书达理,富有涵养;善解人意,心地善良;坚守爱情,至死不渝;威迫不屈,荣华不动。她不是以往传统意义上的、单一层面的女性形象,而是实现了情与理的和谐统一,优美与壮美的协调一致的女性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16.
在清初剧坛上,有两部不朽的历史传奇——《长生殿》和《桃花扇》,这两部剧本产生于同一时代,都为清朝初年,面对的历史环境和社会背景大体一致,两者在许多方面都具有相似性:两者都是采用了历史题材的悲剧,都将政治主题与爱情主题有机的结合起来,都写了一段经典的男女爱情故事,贯穿全文的线索都是男女主人公之间的定情信物等等。尽管如此,两者还是存在差别的,如两者具有不同的悲剧结局,爱情与政治主题所占比重各有不同,性爱和义理在情感中的表现也各有侧重等等。  相似文献   

17.
在《聊斋志异》的人花相恋故事中,蒲松龄以高超的手法创造出理想化的形象和曲折动人的情节。由于作者对现实人生的敏锐感受和深刻洞察,这些幻想故事中蕴藏着真实的情感和人生哲理。引发生命悲剧的原因有很多,从悲剧的发生本质上讲有偶然性悲剧和必然性悲剧两种。蒲松龄将人生最本质的缺憾与无奈融入奇幻浪漫的人花相恋故事中,因此在他笔下那个唯美浪漫的虚幻世界深处,萦绕着若隐若现却又挥之不去的悲剧意蕴。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现代美学视角审视了高乃依的悲剧美学思想,作者从审美的时代差异,悲剧的社会功用或目的,悲剧题材的历史发展观,悲剧人物等方面分析和揭示了高乃依悲剧美学思想的特点,并指出高乃依对“三一律”的服从与超越之间的矛盾态度。  相似文献   

19.
屈大均散文的创作成就,无论就其数量还是质量而言,在明末清初这一时期,都是值得称道的。但目前研究者对其散文创作却缺少应有的关注。翁山散文数量庞大,大致可分为这样几类:人物传记、哀祭文、墓表铭文、序、书后、跋、记、写景文和学术论文等。这些散文从总体上来看,贯彻着作者一切以儒学为旨归的思想。作者也通过这些散文表达了他心中积郁的遗民情思。屈大均长于叙述,善于说理。其抒情性的作品,情深意厚,婉而有致。  相似文献   

20.
范成大的田园诗,深刻地体现出其爱民思想;内容上具有集大成的特点;形式、风格方面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古代田园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