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碰上好事,明星们趾高气昂惟恐天下不知;做了臭事,他们左遮右闪巴不得立刻隐身。好了,现在有“明星臭事害臊榜”,专门追踪缉拿近期明星们不可告人的臭事。哼哼,这下看你们往哪儿逃?!  相似文献   

2.
论培养“教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培养“教授”眭依凡大学的最高理想是培养人才。谁来培养人才?“教授”是也!那么谁来培养“教授”呢?由于没有比大学层次更高的教育组织,故“教授”恐怕只有靠大学自身的力量来培养。这样,大学的培养人才就有了双重含义:一是培养学生;二是培养“教授”。就实现大...  相似文献   

3.
杨丽玲 《班主任》2023,(1):46-48
<正>“小鑫从音乐教室回来后边哭边发飙,把桌子都给踢翻了。”学生们一窝蜂地跑来汇报。原来,音乐老师在课堂上问学生们最喜欢听谁的歌,大家都迫不及待地喊出自己喜欢的歌星名字,其中就有鹿×。于是,老师接着问:“你们觉得鹿×帅吗?”不知谁说了句“鹿×就是一个变态”,结果惹恼了小鑫,因为他是鹿×的“超粉”。  相似文献   

4.
教授和讲师是德国知识分子的“顶尖”部分,在他们面前,做学生的简直不敢大声喘气,不过学生们在自己的个人网页上也会对他们的老师幽上一默。在那里,学生们能把一些教授和讲师们的“名言”公布出来,与我们共享。课堂上※伊尔默瑙大学的讲师对学生们说:“你们不要注意黑板上写的是什么,要注意我写这些的意思是什么。”※汉诺威大学经济理论教授对学生们说:“我天才的脑袋有一天也会腐烂,这简直是罪恶。”※埃森大学经济法教授对学生们说:“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学生迟到。上课总不是民族迁徙吧?”这时,一名中国学生走进教室,教授接着说:“您迟到没…  相似文献   

5.
发达国家高等学校管理的专业化趋势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高等教育起源于欧洲的中世纪大学。中世纪大学基本上是独立于社会环境之外的,学校管理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主要由教授进行管理,即所谓的“教授治校”;另一种是主要由学生进行管理。到威廉·洪堡建立柏林大学,学校管理基本继承了中世纪大学“教授治校”的模式,事实上,古典大学的管理多数都采用这一模式。在这些大学中,学校管理权完全掌握在教授们手中,有时是由教授们共同行使对学校的管理权,比如通过教授会议对学校的重要事务形成决策,但更多的时候是由教授们在他们的圈子里选出一些代理人担任学校的高级管理职务,比如校长。但…  相似文献   

6.
听说,几位大学教授点评一位小学名师的示范课,说这节课“惊人的完美”,“完美到不可思议”。我不明白,这究竟是表扬还是质疑?听在现场的教师说,教授们的赞扬确乎发自肺腑,他们感叹不已,认为是“有史以来听到的最好的课”。然而,现场的一些小学同行却完全没有教授们那样激动,这就有趣了。据说,有教师笑言“这有什么难的,见多了”;也有教师干脆说“她放得开,不怕难为情”;还有教师听到教授们的赞誉,开始质疑教授们的专业修养或思维品格。  相似文献   

7.
前不久,广东省广州白云师范学校的同学们围绕学生中崇拜歌星、影星的话题,作了一次“我看‘追星热’”的座谈讨论,并给我们寄来了他们的发言摘要。怎样正确认识歌星、影星、体育明星,确实是个有意义的话题,不知道别的同学对此还有什么高见,也想知道我们同学中是不是有那么一些个“星迷”。“各抒己见”欢迎大家来谈谈。  相似文献   

8.
都同意大师最能代表大学的说法。泛一点说便是:教师最能代表大学,大师在教师之中。可是,在大学的现实中,认为最能代表大学的是管理干部们,特别是那些带长字号的,最有地位的是这些人(也许并非所有中国大学皆如此,但不如此的大学相信并不容易找到),并不是教授们。口里说大学乃大师之谓也,实际上,大学乃大干部之谓也。当这些干部为教授们办了事之后,教授们常向他们说一声“谢谢”。干部们大多也领了,该谢的;好一点的情形也有,回一声:“不必谢,这是我应当做的。”很少有干部反过来想,究竟应是谁感谢谁?如果稍为想想,就可以明白,这个学校是靠教授…  相似文献   

9.
歌星谈心曲     
每个歌星都唱了大量歌曲,但一些广为传唱的歌曲却并不是歌手们心中的最爱、那么.你可有兴趣了解歌星的“心仪”之曲?周慧敏:我最喜欢的就是国语版的《流言》。皆因我每次听到这首歌,都有想哭的冲动。这首歌的歌词写得实在很好。张学友:我觉得最钟意的就是《李香兰》,词曲配合好不说,而且非常有 Feeling。  相似文献   

10.
青少年对流行歌星到底是什么看法?最近,德国著名青少年杂志《家长》就此对全国1400多名9岁到19岁的青少年作了抽样的调查。结果让那些流行歌星们大跌眼镜的是,只有19%的青少年对他们有所“感冒”,其余81%的受访者竟对他们“不屑一顾”,甚至  相似文献   

11.
两只叫“嗅嗅”“匆匆”的小老鼠和两个叫“哼哼”“唧唧”的小矮人,无忧无虑地生活在一个迷宫里。有一天,他们发现了一个储藏着丰富奶酪的仓库,于是,他们本来快乐的生活,就变得更甜蜜。他们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然而,他们的奶酪却在某一天神秘地失踪了。他们已经习惯了有奶酪的生活。少了奶酪,他们发现幸福已荡然无存。嗅嗅和匆匆决定去寻找,虽然在迷宫中会有找不到出路而死去的危险,因为他们觉得奶酪已成了生命的一部分,没有奶酪的生活已经没有意义。哼哼和唧唧也想出去寻找,但想到迷宫的黑暗和恐怖,他们犹豫了、害怕…  相似文献   

12.
<正> 从前,有些京剧老戏迷“听戏”,从开锣到散场,连头也不抬,十分投入,跟着胡琴声边扣板眼,边哼哼。有时并不在乎台上演员唱的什么内容,可能也根本不知道,主要听的是“韵味儿”。可说是听“味”吧。最近,著名净角尚长荣用京剧唱通俗歌曲《纤夫的爱》,居然博得满堂喝彩,实在有意思。不知人们是出于对京剧的欣赏,还是出于对这首原唱歌曲的怀恋?总之,有味就是了。今天流行歌曲的发烧友们,特别是年轻人,除沉迷于港台和大陆当红歌星的各种“上榜金曲”之外只要沾上“流行”  相似文献   

13.
感动     
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了千年老人的门前,门前已排了长长的队伍,有大款、干部、影星,有工人、农民。从他们期盼的神情中可看出,他们像我一样,渴望跨越千年之门。不知他们有没有让千年老人感动的条件? 排在我前面的是大款、局长和歌星。等了很久,总算轮到了我前面的歌星,这位歌星衣着前卫,她袅娜地走到了千年老人面前。  相似文献   

14.
最近看了这样一个故事:美国一所规模很大的大学的毕业考试,在一座教学楼前的阶梯上,有一群机械系大四学生挤在一起,正在讨论几分钟后就要开始的考试.他们的脸上显示出很有信心,即将进行的考试对他们来说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教授说他们可带需要的教科书、参考书和笔记,只要求考试时他们不能彼此交头接耳.他们喜气洋洋地走进教室,教授把考卷发下去,学生们都眉开眼笑,因为学生们注意到只有五个论述题.三个小时过去了,教授开始收集考卷,全班同学居然没有一个人做完一个题目!教授放下手中的考卷说:“这正是我所预期的,我只是要加深你们的印象,即使你们已完成四年工程教育,但仍旧有许多有关工程的问题你们不知道.这些你们不能回答的问题,在日常操作中是非常普遍的.”于是教授微笑着说下去:“这个科目你们都会及格,但你们要记住虽然你们是大学毕业生,你们的教育才开始.”  相似文献   

15.
听惯了“老师”的称呼,到托班乍一听孩子叫自己“阿姨”还真有点儿不自在,不知为什么总觉得没有老师好听。有几次,我差一点就说了“叫老师!”但看见孩子们那无助的眼神和对“阿姨”深深的依恋时,我想叫“阿姨”也行。静下来细想想,托班孩子来幼儿园,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陌生,没有安全感,“阿姨”是他们惟一的靠山,因为孩子们在家基本上习惯了“阿姨”的称呼,到了幼儿园,叫“阿姨”比叫“老师”还亲  相似文献   

16.
穿越时光的隧道,我们进入了21世纪,在新世纪里,家长们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每天都在叫我们“学习、学习”,根本没有给我们一点儿自由活动的空间。如果在双休日想跟同伴们玩一玩,聊聊天,这等于是天方夜谭。家长们总是说:“外面有什么好玩的,哪有那么多的话要聊?等你考上大学呀,随你去玩,随你们海阔天空地聊。”这时,我们的脑海里不约而同地认为:又是一个乏味的周末。  相似文献   

17.
我当教师三十多年,也担任班主任工作三十多年.前十来年,担任小学的班主任,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班里有那么几个调皮的也好管理,你经常盯住他们,他们一犯事,我就把他们叫到跟前来,进行一顿批评教育,或者进行几次家访,与家庭协同教育,很快他们就变乖了.可后来担任中学生的班主任,就没有那么容易了.因为中学生比小学生的知识要高一个层次,懂得的道理也要多一些,他们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多事好动,可变性和可塑性特别大,坏习惯的反弹性太强.有些品困生你费心费神地帮教,看着看着已有好转,但没有几天老毛病又犯了.有时真是搞得你苦不堪言,束手无策,“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如何是好.  相似文献   

18.
中国父母爱孩子在世界上是数一数二的。从孩子上幼儿园、上小学、上中学、上大学,到找工作、结婚、生孩子,父母无时不在操心,总而言之“为孩子把心都操碎了!”然而许多孩子却体会不到这些,他们喜爱和崇拜的人可以是歌星,是影星或球星,但很少有人能想到自己的父母。另外,在一些调查中,孩子们对为他们“操碎了心”的父母,不但不领情,还有颇多抱怨,惹得很多父母感叹“好心没好报!”面对父母的无奈和疑惑,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胡玉顺表示:父母应补上“效能训练课”,从而使自己在家庭教育中更具智慧。  相似文献   

19.
我们曾经学习过不少的英雄人物和模范典型,在我的记忆中,这些人物仿佛什么都好。从他们一生下来,就有着很高的思想觉悟。比如,几个小孩一起去偷桃子和李子,那这个“小榜样”肯定是在一旁进行制止的。即使不制止,他也是会站得远远的,或者是快步地往回跑,去向老师或别的什么大人汇报去了。这些人物若是写日记,那一定是可以拿出来朗诵的,是可以供大家学习的。我就一直想不通,这些人物是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呢,他们的思想境界怎么就那么高呢?他们难道就真的没有缺点和错误吗?怎么看起来听起来都显得那么假呢?渐渐地,我对这些人物就失去了兴  相似文献   

20.
“现在的孩子真辛苦啊”,在对三位教授的采访中,这样的话我听到了三次。“大学”是套在中学生头上的紧箍咒,也是他们心中的伊句园。大学,作为一片自由读书、思考的天地,诱惑着无数睡眠不足、压力巨大、没空看小说、被考试折磨得焦头烂额的中学生们。那么,那些名校中文系主任们对眼下的中学语文教育有什么看法?希望什么样的学生来到自己的麾下?中文系又将怎样改变学生对“语文”的理解呢?且看下文。——编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