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奈保尔的代表作《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中的处于离散状态的三代女性。这些离散的女性除了面临失去文化身份的危机以外,还要忍受性别歧视,以至于她们要比离散的男人们承受更多痛苦。但是这些女性的境遇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的,三代女性各自特点。奈保尔对于离散状态的女性的态度是乐观的。分析作品可以发现,她们通过代代的努力有可能寻找到解决自己身份危机和无根性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是后殖民文学作家V·S·奈保尔的扛鼎之作,书中主人公毕司沃斯先生的身边有一大批和其出身类似的印裔特立尼达人,作家刻画主人公坎坷一生的同时也真实生动地描写了这些印裔移民的生存状态,移民们为了摆脱身份危机,消解无根性,尝试了不同的道路,有人回归传统宗教,有人模仿西方文化,但最终都归于失败。通过塑造这些次要人物,奈保尔进一步阐明了他对后殖民背景下文化身份问题的悲观态度,即印裔特立尼达人不可能获取明确的、独立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3.
将奈保尔的作品定位在后殖民主义批评的框架之内是当今批评界的主流。然而,经典作品有着丰富的意义。本文拟从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的角度论证奈保尔的代表作《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中主人公毕司沃斯先生身份建构失败的必然性,即毕司沃斯先生将寻求欲望的满足这一行为当作由想象界向象征界过渡的途径,从而揭示出其身份建构失败的精神原因。  相似文献   

4.
《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是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V·S·奈保尔代表作之一,同时成功入选为20世纪百部最佳英文小说。象征手法的出色运用是小说《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的一大艺术特色。文章从毕司沃斯先生、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哈奴曼大宅、黑暗意象几个方面对名著《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中的象征手法作探讨,指出象征手法的运用营造了作品的气氛,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相似文献   

5.
一曲移民的悲歌--解读《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从后殖民批评的角度出发,对V.S.奈保尔的早期代表作《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作了解读。作通过对三代人的不同选择、追求及至最后失败的经历的描写,说明了移民在异邦生存的艰难与痛苦,确立自己地位的坎坷与曲折。  相似文献   

6.
太阳火辣辣地晒着,小老鼠在一块空地上盖房子。他满头是汗,满身是泥。 黄牛伯伯看着辛苦的小老鼠,说:“小老鼠,你别盖了,到我的房子里住吧,我的房子非常大,再住进20只老鼠也没问题的!”  相似文献   

7.
房子找房子     
有一幢(zhuàn)房子骄傲(jiāoào)地挺立在街道旁。她是那么美丽,来来往往的人总爱赞叹(zàntàn)说:“哦,多么漂亮的房子呀!”东奔西跑的汽车经过这里也爱鸣喇叭(lǎb)说:“嘟———可爱的房子,你好啊!”房子很快活,她喜欢这里的一切。这天,她正同门口的一辆红汽车聊得高兴,一只鸽子飞来停在屋顶上。“咕咕,我造了一个漂亮的窝。”鸽子骄傲地说。“窝是什么?”房子问。“傻瓜,窝就是我住的地方,就是我的家。”“那么,我该住什么地方,哪儿是我的家?”房子问。鸽子同情地说:“咕咕,房子是不能住房子的,你不会有家。”“为什么?”可怜的房子…  相似文献   

8.
房子找房子     
有一幢房子骄傲地挺立在街道旁,她是那么美丽,来来往往的人总爱赞叹说:“哦,多么漂亮的房子呀!”东奔西跑的汽车经过这里也爱鸣一声喇叭说:“嘟——可爱的房子,你好啊!”房子很快活,她喜欢这里的一切。这天,她正同门口的一辆红汽车聊天聊得高兴,一只鸽子飞来停在屋顶上。“咕咕,我造了一个漂亮的窝。”鸽子骄傲地说。  相似文献   

9.
房子,房子     
最早对房子有认识,是念小学英语课本:It's a house,not a horse,这是一座房子,不是一匹马,这是一座房子,不是一匹马,跟着老师念啊念,总是想绿草茵茵的田野上有一幢木头房子,不远处的木桩上拴一匹大白马,马尾巴飘来荡去地赶飞虫。这就是那时我心目中的房子。  相似文献   

10.
11.
房子找房子     
《红领巾》2006,(7):10-12
  相似文献   

12.
房子找房子     
有一幢房子骄傲地挺立在街道旁,她是那么美丽,来来往往的人总爱赞叹说:“哦,多么漂亮的房子呀!”东奔西跑的汽车经过这里也爱鸣一声喇叭说:“嘟——可爱的房子,你好啊!”[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童年时代跨文化熏陶,为奈保尔成为飞散作家奠定了文化底蕴。青年时代跨文化教育,让奈保尔产生身份认同危机和文化归属困惑,这是奈保尔成为飞散作家的动因。中、老年时代跨文化旅行写作促使奈保尔不断地在他独一无二的话语里寻找身份认同、文化归属和精神家园。奈保尔是后殖民时代典型的飞散作家。  相似文献   

14.
殖民者文化与殖民地文化的对立在后殖民时期表现为两种文化相互的杂交,这种含混杂交的文化态势使殖民地文化失去了其完整的本真性。作为后殖民文学的代表作家V.S.奈保尔,在其早期的代表作《毕司华斯先生的房子》中,通过一个印度大家族图尔斯家族的衰落和解体,展现了前殖民地特立尼达地区印度移民文化在西方文化的侵袭下最终的失落和解体。这种印度文化根基的断裂造成了前殖民地印度移民文化家园的沦落,和他们本身的"无根感"。  相似文献   

15.
房子     
在你们打算建房子于城内之前,先用你们的想象力在旷野里建一座凉亭,因为你们在迟暮之年回归家园时,那在远方孤单且淡泊的心也会归来。  相似文献   

16.
房子     
1.古代,人们不会建造房子,为了躲避风雨,就住在山洞里。没有山洞的地方,人就像鸟一样,用树枝在树上搭个窝,或在地上挖个地穴来居住。3.因为居住的地方不同,建造房子的材料也不同,房子的形状也不同。你看,有暖和的窑洞、凉爽的竹楼,还有帐篷和冰屋呢!2.后来人们用石头、木头,再用草和泥来建造房子。为了方便生活,使房子明亮、通风、暖和,人们还给房子装上门、窗和屋顶。5.随着人口的增加,人们的房子越造越高。有的摩天大楼有一百多层高,都快伸到云朵里去了。不过,别担心,它们可牢固啦。4.房子越建造越好,越建造越精细。那些美丽的亭台楼阁,还…  相似文献   

17.
房子     
在你们打算建房子于城内之前,先用你们的想象力在旷野里建一座凉亭,因为你们在迟暮之年回归家同时,那在远方孤单且淡泊的心也会归来. 你们的房屋是你们更大的躯壳,它在阳光下成长,在夜的寂静中安歇,而它并非没有梦想.难道你们的房子无梦?它们不正梦想着远离都市,前往林中或山间吗?  相似文献   

18.
雨水穿过了手指间,只有冷冷的温度却没有具象的感觉。收到南京的一封信。那一个个熟悉的字迹,让我想起了她—奈儿。与奈儿一别也有五个多月了吧。真让我想念。记得我那次800米长跑,肌肉拉伤,是奈儿寸步不离地守着我,不管是回寝室,还是每天的康复训练,她都是如此。眼前好像突然浮现了奈儿的神情。看到我受伤,她焦急;看到我渐渐康复,她欣慰。现在,每当上体育课长跑训练,我都会想起奈儿。信中,奈儿说自己的期中考砸了!是的,对于奈儿来说,这不仅是一次测验,里面更包含了她的勤奋。我了解奈儿的自尊与痛楚。但我只能见证她的烦恼,而又不能留下任…  相似文献   

19.
国内外文学批评界流行一个观点:V.S.奈保尔文化"无根",是印度文化与英国文化共同孕育了奈保尔的文学成就.其实,这种观点忽略了作家受到的特立尼达文化影响.事实上,奈保尔的文学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作家的出生地文学书写.所谓文化"无根",实际是奈保尔文化身份复杂性的表现,而奈保尔文化身份复杂性根源于其出生地特立尼达文化的无根性和杂糅性.  相似文献   

20.
房子     
2041年 那个象牙色的瓮,一路捧回来,还真有点重。他小心翼翼地把瓮放进书房的最高的柜子里,轻轻地合上柜子的小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