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一向以其爱情故事的传奇性引人注目,本文拟就文中的母亲形象做出分析.不同于主流评论家对张爱玲作品母亲形象的贬抑,本文重点分析父权文化道德压抑下母性生存的无奈,以及男权背景下母亲这一文化符号对女性的规定和塑造.  相似文献   

2.
在<史记>所记录的女性人物中有一组母亲身份的形象,这些母亲形象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充满智慧仁爱的传统母亲.政治漩涡中异化的母亲和在情欲中迷失的母亲.她们形成了中国文学里最早的母亲群像,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定型和后世的文学创作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正>母亲是诗歌歌咏的永恒主题之一。千百年来,母亲的形象又大多定格于"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类似的画面,仁爱、慈祥、勤劳,是母亲形象的几个关键词。从形象特点上说,舒婷的《呵,母亲》和江非的《妈妈》两首诗中的母亲形象并没有超出这个范畴,但两首诗却有着迥然不同的风格——首中规中矩,一首则写法别致。先请静心细读这两首母亲颂歌。呵,母亲舒婷你苍白的指尖理着我的双鬓我禁不住像儿时一样紧紧拉住你的衣襟呵,母亲  相似文献   

4.
魏晋时期,洛神一度成为各类艺术争相描摹的女性形象,在众多以之为审美对象的各类艺术作品中,<洛神赋>和<洛神赋图>则是其中的两大杰作.<洛神赋图>从审美理念、审美视角、审美体验与审美表现手法四个方面对<洛神赋>进行了成功的审美递交,使<洛神赋>再现于画面中.  相似文献   

5.
<白孔雀>中的莱蒂和<呼啸山庄>中的凯瑟琳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两个令人瞩目的形象.她们之间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文章通过对两者形象的分析使读者能更好地了解这两部作品.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图从神话原型批评的视角来分析威拉.凯瑟的《啊,拓荒者》和《我的安东妮亚》里的女性形象。作者认为亚历山德拉和安东妮亚的形象分别是“大母亲”和“大地母亲”的神话原型再现。威拉.凯瑟在这两部作品里所展示的创作才华,向读者呈现了其无意识心理中的人类记忆里的女神原型。  相似文献   

7.
<白鹿原>叙述了清朝末年至建国初期渭河平原五十多年变迁的神奇史诗,也塑造了众多生活在男权宗法世界里的女性,她们与男人们一道共同构建了"白鹿原".本文试图以女性主义视角来观照<白鹿原>的女性形象书写,分析作品中女性形象,解读作家性别立场对女性形象塑造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课文<月光启蒙>节选自孙友田的<月光母亲>.<月光母亲>讲述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对来看望她的儿子只是傻傻地笑,笑得作者泪流满面.  相似文献   

9.
鲁迅先生的<呐喊>与<彷徨>中,写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主要有14篇.在这14篇中,鲁迅真实地描述了当时知识分子中封建体制的捍卫者、抛弃者和反抗者形象.捍卫封建体制的<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尔础等,被封建体制抛弃的<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白光>中的陈士成等,封建体制的反抗者<(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在酒楼上>的吕纬甫等.本文就其知识分子的形象进行了逐一分析.  相似文献   

10.
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妮·莫里森在<秀拉>中塑造了一个丰满复杂的黑人母亲伊娃形象.通过解读伊娃的母亲身份建构困境,本文探索了掩藏其后的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11.
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妮·莫里森在<秀拉>中塑造了一个丰满复杂的黑人母亲伊娃形象.通过解读伊娃的母亲身份建构困境,本文探索了掩藏其后的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12.
阿来的<尘埃落定>与曹雪芹的<红楼梦>虽然相隔数百年,两者之间却有不少相似之处.但是若以女性主义批评视角加以考察便可发现,前者并没有达到后者的美学高度.两者在写作重心的取舍、对女性的审美观照、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上都表现出了鲜明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一九八六>一文中展现了在文革中受迫害而在多年后流落街头的疯子生父与和母亲重新组合家庭后的给女儿带来快乐的继父这两个充满强烈反差的父亲形象.本文认为这两个父亲形象其实代表了处于文革这一历史悲剧中的两种个体选择:纵情投入和竭力逃离,并对这两个父亲形象进行对比分析来解读这两种选择背后的心态.  相似文献   

14.
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和周立波的<暴风骤雨>是我国现代文坛反映农村土地改革的两部长篇小说.它们在创作方法上存在诸多差异,形成各自的艺术风格.在刻画人物手法上,前者以"静"的表现见长,后者以"动"的描写取胜;在矛盾处理和形象塑造上,前者表现出强烈的真实性,后者表现出鲜明的倾向性.通过比较分析,可以得出:在艺术手法上,<暴>要优于<桑>,而在形象的典型性和矛盾的处理上,<桑>又要高于<暴>.  相似文献   

15.
劳伦斯的<虹>和<恋爱中的女人>的结构原型是<圣经>悲剧结构和圆圈型叙述结构,两部小说中的意象--虹、黑暗和月亮也以圣经和希腊神话中的意象为原型.这种观点为人们重新认识这两部小说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艾丽斯·沃克的短篇名作<日常用品>展示了黑人妇女恶劣的生存境况和乐观的意识状态,肯定了作为黑人文化传承者和黑人艺术创造者的黑人母亲形象,称赞了被誉为"人间之骡"的黑人母亲,在逆境中保持旺盛生命力和艺术创造力的优秀传统和可贵精神.  相似文献   

17.
高玉启 《文教资料》2009,(18):93-95
作为20世纪30年代的重要文学作品之一,王统照的长篇小说<山雨>对新文学的贡献不仅仅在于思想成就与现实主义成就方面.本文通过分析<山雨>叙事的意识形态本质,叙事结构,叙事视角,探寻构成这部作品叙事艺术的根源,提供一种解读与发现<山雨>乃至现代文学作品普遍性内涵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李今珏 《文教资料》2008,26(11):16-17
作为人性本源和罪恶初始的象征,撒旦频频现身各文学经典,"魔鬼"形象成为诸多作家观望、揭露和阐发的典型视角.而同以讽刺见长的果戈理和马克·吐温,在他们的<钦差大臣>和<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中,各自借撒旦的眼光,不无戏谑地对文明之外的伪善、和谐背后的扭曲做了最本源的揭露.  相似文献   

19.
夏金 《文教资料》2008,(5):27-29
<虹>的叙事结构应该和整个<圣经>关于人类堕落与得救的故事相平行,这是因为小说前半部分包含了一个"失乐园"的神化原型.而在小说最主要的后半部分,厄秀拉被塑造成一个女先知的形象.整个小说的结尾是启示式的.这种手法使<虹>成为了英国人的一部现代<圣经>.  相似文献   

20.
在动荡的20世纪40年代,众多作家通过不同的视角展现了当时人们的生存状态和情感体验.张爱玲的<倾城之恋>与钱钟书的<纪念>从不同层面刻画了在那个特定时代下的女性形象,两者相交相补,共同展现了那个动荡时代下女性的共生相、众生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