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科学院日前向新闻界透露,中科院根据国家战略需要和重点发展目标,已经初步建设基础科学、高科技和资源环境等领域的九个创新基地。在基础科学领域,中科院基本建成了北京数学科学研究基地、北京物质科学研究基地和上海生命科学研究基地。国家天文科学研究基地的核心部分也基本构建成功。在高科技领域,中科院通过加强研究所之间以及研究所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形在了上海高技术研究发展基地、东北高性能材料与先进制造技术研究发展基地和北京信息科学技术研究基地。在资源环境领域,中科院结合区域特色和各研究所的优势,初步构建了北京…  相似文献   

2.
加速器是一种重要的大型装置。加速器不仅可为工农产业、社会服务提供重要保障,而且可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比如,依托其可开展同步辐射实验,从而提供了一个宽广的科研平台,可应用于物理、化学、地矿和生物等学科。学习加速器原理及其技术是核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本文中,主要介绍了加速器原理及其应用的教学内容、课程建设框架等重点问题。  相似文献   

3.
合肥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的共用实验室,该实验室主体设备是一台能量为8亿电子伏的电子储存环和一合2亿电子伏的电子直线加速器(作为储存环注入器)。1991年12月23日该同步辐射装置通过国家科委组织和主持的专家鉴定。该装置的储存环周围的实验区可容纳百余名不同学科的专家同时开展实验。同步辐射是指速度接近光速的高能电子在环型加速器中回转,沿轨道切线方向发出的一种电磁辐射。这是一种强度大、亮度高、频谱宽广连续、方向性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刚刚结束的2002到2003年度冬季HT-7超导托卡马克实验中获得重大突破,获得了超过一分钟的等离子体放电,这是目前世界上第二个能产生分钟量级的高温等离子体的实验装置。热核聚变类似太阳发光发热的原理,可以使氘、氚等原子在上亿度的高温条件下发生核聚变反应。超导托卡马克是利用巨大环形超导磁场,对等离子体进行加热、约束,创造可以控制的产生聚变的物理条件。可控热核聚变研究是综合性的重大基础理论研究,也是本世纪下半叶人类能源的希望所在。热核聚变实验的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5.
1898年创立同步辐射的基本理论,过了半个世纪的1947年才观察到同步辐射现象,从此人们开始了同步辐射技术应用的研究,通过研究发现这是一种极好的紫外光和软X射线的光源, 同时在几乎所有高能电子同步加速器上都建造了同步辐射光束线和各种应用同步辐射光源的实验装置。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同步辐射技术应用便步入了它的现代阶段。至今,同步辐射装置的建造及在其上的研究、应用,经历了三代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神州学人》2011,(6):1-1
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成立于1978年9月。主要从事高温等离子体物理.磁约束核聚变工程技术及相关高技术研究和开发。以解决人类未来战略新罅麟受撺热核聚变能为目标,是我国热核聚变研究的重要基地。在高温等离子体物理实验及核聚变工程技术研究方面处手罔际先进水平。成为“第三世界科学院开放实验室”和“世界实验室聚变研究中心”.是国际受控热核聚变计划ITERdp国工作组的重要单位之一。  相似文献   

7.
中国科学院3月19日公布了该院2006年度十大重要创新成果。它们是:1.EAST全超导非圆截面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2006年9月26日,由国家发改委投资建设的国家大科学工程EAST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在进行的首日物理放电实验的过程中,成功获得  相似文献   

8.
科学界普遍认为,材料科学、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等将成为二十一世纪科学的前沿,而同步辐射则是这些科学的有力武器 随着同步辐射光源技术和探测技术的发展,其应用领域也将从传统的物理、化学、材料、凝聚态等领域向医学、生物、环保等领域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9.
不久前,美国桑迪亚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们在一台称为“Zma-chine”的装置上利用电收缩效应实现了核聚变反应,这种方式与目前进行受控核聚变实验通常采用的惯性约束和磁约束两种途径截然不同。今年4月初,桑迪亚国家实验室物理学家利普尔在美国物理学会上宣布,Zma-chine小组探测到了核聚变实验装置产生的中子,当装置内的重氢熔化时,生成了氦。利普尔说:“这是世界上首次用纯电设施达到聚变密度和温度,同时也是首次从这种设施观测到热核中子。”核聚变是两个较轻的原子核聚合为一个较重的原子核,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两个带正电的原子核聚变成…  相似文献   

10.
李玮 《科技文萃》2001,(3):79-81
“神舟二号”飞船的三个舱段的各个角落,几乎都安装了大大小小的科学实验设备,返回舱 里15件,轨道舱有12件,附加段有37件。这些由64件仪器设备组成的有效载荷,都是第一次 上天的正式产品,简直就是“太空实验舱”。 这些仪器设备各有各的用途。有进行空间材料科学试验的多工位空间晶体生长炉和空间晶体 生长观察装置;有进行空间生命科学试验的空间蛋白质结晶装置和空间通用生物培养箱;有 进行空间天文观测的太阳和宇宙天体高能辐射监测仪,包括超软X射线探测器、X射线探测器 和γ射线探测器;有进行空间环境探测的大气成份探测器、大气密度探测器和固体径迹探测 器;有有效载荷公用系统,还有微重力测量仪等。科学家将通过这些设备进行材料科学、生 命科学、空间天文、环境监测等试验任务。这些任务以中国科学院为主,由全国50多个科研 院所和大学承担。 太空“百宝箱”  相似文献   

11.
星期六一大早,合肥安居苑小学三年级的程天一小朋友就缠着爸爸带他到中国科技大学参加科技活动周活动。科技活动周是中国科技大学的一个传统项目,已经成功举办了六届。5月16日,以“携手建设创新型国家”为主题的2009年第七届科技活动周正式启动。这次科技周于16号和17号举办公众科普目活动,向社会免费开放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文教学开放实验室以及生命科学学院、工程科学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等十几个实验室和院系,同时开放的还有图书馆、博物馆、校史馆、网络信息中心、陶艺中心等场所。活动形式多样,  相似文献   

12.
11月10日,第六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奖颁奖典礼在中国科技大学隆重举行。12位在生命科学领域取得突出成绩的科研工作者获得第六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奖。其中,厦门大学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部主任韩家淮,中国科学院院士、军事医学科学院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主任张学敏荣获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副院长陈代杰荣获谈家桢生命科学产业化奖;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院长王俊、  相似文献   

13.
提出了磁盖势阱(MLPW)-一种静电装置,该装置是在球形静电热阱的外围加上磁盖而构成的,可用于受控核聚变,通过建立磁盖势阱中带电粒子的运动方程并取单粒子谐振子近似以及运用自治场的统计方法,球形聚变炉内大量带电粒子的集体行为被计算机所研究和模拟,由于使用了电场与磁场的联合约束,与单独的磁约束或惯性约束受控核聚变相比,所需达到的技术指标将有所改善,工程技术上的难度也会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4.
任媛 《高中生》2011,(19):36-37
☆"上海光源"通过验收☆中国迄今最大的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上海同步辐射光源,2010年1月19日在上海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此举标志着中国这一性能指标达到世界一流的中能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历经10年立项和52个月的紧张建设,已全面、优质、按期完成工  相似文献   

15.
如今能源消耗惊人,且煤、石油、天然气、等蕴藏量有限,如不另辟蹊径,恐怕能源危机指日可待。新能源将如何获得,已成为当前的主要研究对象。通过详述劳孙判据,进而讨论受控核聚变如何达到得失相当,即聚变反应的收支平衡,只有实现了这一目标,才意味着受控核聚变反应在科学上的可行性和应用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是对HL-2A实验装置等离子体放电过程图像同步采集以及回放实现的论述,该技术也是在受控热核聚变领域内的托卡马克装置上新发展起来的一种可靠而直观的实验诊断手段.本系统由硬件系统和软件控制设计两部分构成,采用外部信号触发技术进行等离子体实验放电图像同步采集,为科研人员进行实验物理分析提供直观而可靠的图像数据.  相似文献   

17.
由中国科学院和上海市人民政府积极组织、实施的上海同步辐射装置(SSRF)工程预研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SSRF即将落户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这项受到全国科技界瞩目的大科学工程项目已制订出设计指标先进,具有发展潜力的上海同步辐射装置总体研究方案;样机研制和关键技术研究进展顺利,其中的35项完成了结构设计.  相似文献   

18.
国内     
国务院印发《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国务院日前印发《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30年)》。根据《规划》,到2030年,中国将基本建成布局完整、技术先进、运行高效、支撑有力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体系。《规划》提出,未来20年,瞄准科技前沿研究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根据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发展的国际趋势和国内基础,以能源、生命、地球系统与环境、材料、粒子物理和核物理、空间和天文、工程技术等7个科学领域为重点,从预研、新建、推进和提升  相似文献   

19.
《中学科技》2013,(1):10-11
坐落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佘山观测基地的观天巨眼——65米射电望远镜,其总体性能名列全球第四、亚洲第一。建设大型射电望远镜系统涉及多个技术领域,是一个国家整体科技实力的体现。该望远镜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射电天文观测设备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20.
正20世纪80年代初,就曾有人预言:"21世纪将是生命科学的世纪。"30多年过去了,生命科学已成为科学主流,其与大数据、人工智能、工程科学等学科的交叉,将从根本上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生命科学领域的进展不仅揭示了生命的新奥秘,同时也对新技术的开发、医学新突破和生物经济的发展等方面贡献力量。近年来,生命科学领域的科技创新正在造福医疗、保护健康、优化环境,并向现代农业、工业生产等领域广泛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