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考试周刊》2017,(95):40-41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本解读既是语文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前提,也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学习要求。而文本细读则是解读文本的再细化原则及方法,同时也是一种分析的能力。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文本都适合进行细读,以语文课程情景下的文本为例,也不是全部适合细读,议论、说明、应用类的文本就不适合细读。所以我们限定这里所说的"文本"特指文学文本。把文本细读的方法引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把它作为一种阅读方法,可以使师生以多元的姿态走进文本理解文本语言,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2.
<正>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变在小学语文老师那里已不是新鲜事了,但是在实践层面上,"教课文"的现象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扭转,其焦点和难点就在于教学内容的选择及"语用目标"的确定。"语用",具体指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活动。当然这还是比较空泛的概念,落实到一堂阅读教学之中,如何借助"课文"具体地加以呈现,"语用目标"是否又与文本具有一定联系的规定性,这些都颇令老师们难以捉摸。"语用目标"应该是阅读教学的主问题,和文本内容有着一定的关联,但必须立足于学生语言能力  相似文献   

3.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在语文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讲究细细品味,精读文本,从而将文章含义掌握于心。语文学习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阅读为厚积薄发带来了积淀,同时也影响着学生语文学习的质量,因此,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应该引导学生细读文本,细品文意,这样既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学底蕴,也能够让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得到提升。本文以文章语言、文章意境、课外阅读以及阅读技巧作为主要论据,致力于提高初中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希望能够带领初中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有所成,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语文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得良好的文学素养和语言技能,而语言技能即语言的运用规律和技巧。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课本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主要载体。课本选取的课文很多都是大家的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水平和丰富的语言内容及形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善于利用教材,让学生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语言技能训练,从而在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语言技巧。  相似文献   

5.
"教什么"和"怎么教"是语文教学中非常值得关注的两个问题.许多教师反对学习课文时盲目拓展,认为此举削弱了学生对文本的关注,造成"走过文本"而不是"走进文本".我非常同意这种观点,并且认为对文本正确的解读方法应是"人乎其内"、"出乎其外"的循环往复.一味地"入乎其内",会使学生的思维认知如井底之蛙,这样的"囿于文本"无法培养创新型的人才;而光是"出乎其外",当然会造成课堂教学的天马行空,也必然造成语言学习的弱化.只有把握好教学中的"出"和"入",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6.
汪德杰 《成才之路》2014,(21):51-51
学生的语文学习时间不等于上语文课的时间,当然也不等于上课时间与下课做作业的时间之和。关于时间的分配与管理方式体现了一个语文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并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效率与效果。一、语文学习时间的界定 何谓学生语文学习的时间?它是否就等于是上语文课时间加上下课做语文作业的时间?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我是一个初中语文教师,对其他学习阶段的学生不是很了解,学习语文的时间应该是指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的时间。因为初中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主要就是一个语言学习的过程,当然,语文学习不只是语言学习,但在语文学习之中,语言的学习显然是核心,也是最主要的。我们常说语文学习重过程。语文学习的过程主要就是语言的自我体味、感受、内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教师永远代替不了的。听、说、读、写、记忆、思考、品味、鉴赏等以语言为核心所进行的活动,都可以称之为语言活动。当然,生活中的一些日常语言行为(如问候及一般的交流等)不能算在其中。本文所指的语言活动特指一些能提高学生语言的学习运用和理解、表达等能力的语言活动。抛开智力等因素不讲,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和语文素养大体上与他语文学习时间的多少成正比。即他的语文学习时间越长,他的语言能力就越强。  相似文献   

7.
正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曾明确提出,语文课应该"教语文,而不是教课文"。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要重视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这显然告诉我们要依据语言表达的规律和学生言语学习的特点,构建相对完整的"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体系,让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发展言语能力,提高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课堂上经历一个整体把握语言、重点理解语言、选择积累语言,到运用表达语言的过程,最大  相似文献   

8.
一直以来,在教学中我们都认识到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对于这个论述我们只是停在一种感性的认知层面上,还没有真正的理解,更没有内化为一种自觉的教学行为。不能够满足于教好教材,而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建构起自己的对于文本的独特认知。这种学习不是简单地放弃对于文本的感知中,架空来学习讨论,也不是单纯地教完教材就完成教学任务的操作。在教完《怀疑与学问》一课后,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一、以教材为例,着眼于语文阅读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  相似文献   

9.
<正>语文学习的根本任务是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学习语文,离不开形象生动的语言文字,离不开文质兼美的文章、课例,更离不开触景生情的写作。叶圣陶的"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教是为了不教"、张志公的"带着写的问题上阅读课"等观点都精辟地阐述了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必由之路。一、体会文本的表达方法在多文本阅读过程中,教师  相似文献   

10.
<正>目前语文教学中还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课内,轻课外"等教学失衡现象。所以要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必须变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探究学习,以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也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实现个人的可持续发展。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对语文教学而言,教学策略应该怎么定位?一、创新文本,训练语言抓好语言文字的训练是"语文"教学之根本。如何更好地让学生学习语言?我们应该立足教材,用教材创造性地进行教  相似文献   

11.
<正>当今语文教学人们的视野必须开阔,必须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上去花功夫。语文教学必须形成学生"活"的能力,形成学生"活"的能力不是一桩极为简单的事情。需要形成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需要形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笔者教授初中语文教学,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思考和实践着阅读资源的运用中形成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问题。一、切实运用教材资源形成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初中语文教材文本是姹紫嫣红的园圃,是质地优良的富矿。无论是姹紫嫣红还是质地优良,都是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学必须围绕"语言文字运用"这个核心。众所周知,语文教材只是个例子,我们要凭借教材这个例子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习得阅读和写作的技巧。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文章,我们仔细琢磨就会发现,每一篇都有可供学生学习语言表达的方法。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文本资源,找准读写训练的切入点,适时地进行读写结合小练笔,使学生逐步学会表达,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  相似文献   

13.
<正>《语文课程标准》中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过度发挥。"在钻研文本上,有个适度的问题,过深、过浅或游离于文本之外的阅读都是不符要求的。实施阅读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即这一堂语文课,我们要教什么,最终要让学生得到什么,作为老师是要心知肚明的。每一篇课文并不是我们要教学的内容,它只是我们要教学内容的载体,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载体和凭借,有关知识的、情感的、文化的等等内容都立体地蕴含在文本之中。  相似文献   

14.
从"教课文"向"教语文"的转身,不仅是教学思想的转变,更是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转变。在课堂教学中,"教语文"就是要淡化文本的内容,重品味文本语言;就是要淡化学习的结果,而聚焦学习方法;就是要淡化教师的精彩,而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感悟”顾名思义是先感后悟,是一个感性直觉把握对象内涵的过程。这一过程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是阅读主体在阅读过程中发生的一种心理过程,它包含了对文章内容的感知和由此引起的思维与发现,是沟通读者与作者的桥梁。一、在诵读中感悟语文教学最常用的办法,当然是诵读。诵读是双向的运动,它是一种理解文本的方式,是读者与文本的情感交融,而绝不是单向的感知。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读之前和读之后都能用多种手段表达自己的感受。阅读教学必须以学生直接接触文章、感悟文章为主,以视觉形象代替文章的阅读与感悟。例如,教《万里长城》一课时,教…  相似文献   

16.
语文是以语言为本质的包括文字、文学、文章、文化等多元素构成的一个综合体.语文教学只是让学生了解语言的表层含义(消极语言)是不够的,必须认识语言的深层含义(积极语言)及贯穿其中的文化底蕴(文化语言).其基本的教学策略是语言转换,本文主要阐述语言自身的一些转换思路和教例分析.  相似文献   

17.
<正>学科,是"高地"还是"深井"?答案似乎是一目了然的。教语文的教师,必须尽量扩展语文学科的视野,丰富语文本体性知识,深化对儿童以及儿童阅读、写作心理的理解,潜心阅读文本中经典著作的原作,虚心聆听其他语文教师的真知灼见;教数学的教师,必须去了解数学家是怎么理解数学的,去阅读数学史,去欣赏数学的大美,去生活中观察数学的发生和运用,去研究人是怎么学习数学的,去思考如何开发学生的智力而不是补课,去关注学生的兴趣而不是分数。  相似文献   

18.
文学想象是基于对文本知识的符号加工、图像表征和意义建立的认知过程,是语文学习特有的意象思维过程.语文学习需要想象的参与,通过文学想象促进学生文本理解、形成形象思维、丰富语文学习的情感体验.从文本理解到文学想象的发生,促生了学生的文学审美活动,实现了文本所蕴涵的对学习者的审美期待.文学想象以感知文本意象为基础,主要包括人物想象、情感想象、道德想象、审美想象.其基本过程包括文本的"游移视点"、表象的"塑性形变"、阅读中"唤情"参与三个环节.文学想象也是语文课程中的一种学习方式,实施想象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学想象力,要引导学生深度理解文本、注重学生意象思维能力培养、增强课堂画面感、建构想象课堂生成生动而丰富的文学意象图景,实现语文学习中文学想象的真正发生.  相似文献   

19.
最近几年,语文课程中增加了语文实践活动的内容,这是语文教学的一大进步.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出真知.学生通过正常参加语文实践活动,可以获得多种知识,培养多种能力,特别是感悟能力,是通往创新之路的桥梁.学习语文,当然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但考试是指挥棒,在考试的要求中,经常有"以考查学生的感悟能力"这一条.学生不仅在学习语文上要有感悟能力,而且在学习其他科目上以及今后走向社会都需要这种能力.我们往往埋怨学生学习知识,接受力太差,其实责任不在学生身上,而在教者身上,是教者没有重视学生感悟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20.
语文是高深且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语文素养的提升也需要日积月累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中学生学习语文,应当较全面地掌握语言建构方面的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及其文化素养。而无论学生是学习语文新知识,还是提升文化素养,都必须有扎实的基础才可以达到这一目的,也就是说必须有"量"的积累,学生语文能力才会达到"质"的飞跃。在开放的教学模式中,拓展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储备量,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学到新的知识,还可以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提升了个人的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