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国学者克拉克(L.H.Clark)和斯塔尔(I.S.Star)提出了教学诊断的概念,即教师发现学生学习存在着困难,要精确地找到这个困难是什么,分析产生这个困难的原因,并提出解决这个困难的方法。笔者认为,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除了要在教学中进行教学诊断,更应该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诊断,  相似文献   

2.
"应该使一个人的教育适应他这个人,而不是要去适应他本身以外的东西。"[1]目前,我们许多教师的教育教学特别是公开课教学适应的不是学生,而是学生本人以外的东西(如适应单纯完成教学任务的需要或听课教师的需要等)。为适应学生本人以外的  相似文献   

3.
牟朝霞 《文教资料》2007,(25):139-141
教材是组成教学的重要要素之一,是教师施教和学生学习的基本依据,也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间进行信息交流的中心环节,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Cornbleth(1979)指出:"在一个四年级学生的研究中,82%的学科学习活动时间,仍花在使用教材。"[1]Komoski(1985)在一个观察研究中,发现90%的教室时间  相似文献   

4.
一、中小学教师教学自由的生成1.教学的实际需要是教学自由的内在动因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1]。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处于重要的引导者的位置全程参与到知识的准备、传递和发展当中。教师能够以一种自由的姿态发挥作用对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自由是教学活动本身的内在要求,是教学活动在逻辑上和实践上之所以能够成立或发生的必要条件。真正的教学活动是应该建立在教师自由、自觉的基础之上的。教学自由是教师内心自由和行动自由的统一"[2]。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5.
正一教学模式与合作学习的内涵及分类乔伊斯(Bruce Joyce)等学者在《教学模式》一书中指出:"教学的经典定义就是设计环境。学生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学会学习。一种教学模式就是一种学习环境,包括使用这种模式时教师的行为。"[1]教学模式实质上就是一种学习模式,合作学习(cooperativelearning)"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由于它在改  相似文献   

6.
教学反思——教师成长的阶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证的过程.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Posner)曾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 反思.而在新课程形势要求下:一个合格的高中物理教师,决不能以"教书匠"式的"照  相似文献   

7.
正说明性课文是指带有说明性的童话、童诗、小品和记叙文。它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体系中有着重要的位置,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但在平时教学中,教师稍有不慎就会把它上成科学知识课,丧失了其应有的语文功效。那么如何教好说明性课文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1]吴忠豪教授在2013年《小学语文教师》第1期"百家讲坛"中明确提出:"语文课需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教学。"[2]这些话都非常精辟地告诉我们教学说  相似文献   

8.
正一、引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32条明确指出:"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1]因此,教师要学会发现和把握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优势,基于学生的学习优势进行教学,为不同的学生设计适合他们的学习活动,提供适合他们的学习资源,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优势潜能,发展和  相似文献   

9.
正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教育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指出:"改革教学方法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要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1]。纵观我国高校工科人才培养现状,我国人才培养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不足[2]:(1)现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不能  相似文献   

10.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为问题"[1]。问题诱发求知欲,促使学生去分析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中学到知识技能。"引导-发现"教学程序是一种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注重学生独立活动,着眼于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程序。[2]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的心智技能为主的技  相似文献   

11.
<正>国内外研究表明,教师情绪与教师发展之间存在着关联。戴和莱切(Day&Leitch)认为教师的理性(认知)与非理性(情绪)之间具有微妙的互动关系,特别是后者对前者的影响[1]。雷纳(Ria)等人认为,常被忽视的情感层面在教师自我专业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新教师学习教学的过程中[2]。哈格里夫斯(Hargreaves)曾指出"教育变革和学校领导必须承认情绪在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变革政策必须承认和关注教师情绪"[3],国内学者尹弘飚也提出课程改革中应增设情绪维度,恢复教师情绪的平等地位[4]。可见,国内外研究者对教师情绪的理解基本达成共识,遗憾的  相似文献   

12.
正多年来,高中现代文阅读教学都处在尴尬的境地中,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教学、训练,而学生高考现代文得分率几乎是各板块中最低的。正如刘国正先生所说:"问题不少,集中到一点,就是20年前吕叔湘先生指出的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问题,至今没有解决。"[1]如何扭转高中现代文阅读教学"少慢差费"的现状呢?我想,那就是教师要采取创造性的教学行为,打破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教法,以  相似文献   

13.
钱梦龙在《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中写道:"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1]古典诗词教学在中学课堂中普遍存在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古诗词教学变身为"说文解字"课。许多教师觉得古诗词离学生太遥远,于是照本宣科,逐字逐句把古诗词翻译成白话文,教师辛苦,学生收获甚微。  相似文献   

14.
单威  单桂华 《教书育人》2012,(33):52-53
隐性课程作为一个舶来品,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其在正式课程之外对学生的作用就已经被许多学者意识到了。1966年,杰克逊在其著作《课堂生活》一书中正式提出了"隐性课程"的概念,认为学生在学校不仅学会了读、写、算等显性知识,并且获得了态度、人格、价值观等其他隐性的成长。我国学者对隐性课程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隐性课程是指"非计划的学习活动"[1];隐性课程是"学生在学校教学情境中无意识地获得的经验[2]";隐性课程是学生在课堂内外无意间习得的,由教师以特定方式呈现的文化序列"[3]等。我们认为,隐性课程是间接的、非强迫性的,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的行为方  相似文献   

15.
正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情况报告》中,针对高等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明确提出"存在制度真空,高职教师入职标准与‘双师’教师培养培训制度缺失"[1]的问题。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教师资格的条件导向,关注的是学历及教学方法,偏重于教学能力;教师专业技术职称(职务)的条件导向,关注的是教学业绩和科研成果,偏重于教学效果,这两方面的指标均属于结果性指标,无法通过这两个指标发现,是什么样的因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因此,  相似文献   

16.
陆燕 《考试周刊》2014,(57):178-178
<正>教学是一门艺术,前苏联教育学家对教学所下的定义是:"教学过程一方面包括教师的活动(教),另一方面包括学生的活动(学)。教和学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彼此不可分割地联系着。"[1]所谓"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学生在小组中通过明确的责任分工,完成共同任务的互助性学习。团体成员之间必会建立积极的相互促进关系,以一种既有利于自己成功又有利于同伴成功的方式活动。[2]合作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相似文献   

17.
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利用化学实验培养初中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新课程基本理念,要求学生"初步学会设计实验方案","能在教师指导下或通过小组讨论,根据所要探究的具体问题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具有控制实验条件的意识"[1]。实验设计是新课程教学中初中学生要学习的基本技能和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8.
"教学能力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通过运用一定的教学方式方法,与学生形成良好互动,并让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方面获得预期发展的能力。"[1]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是履行教育职责的专门人员,他们的教学能力水平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效果,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一、新入职教师的教学能力亟待提高随着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新入职教师  相似文献   

19.
谭海洋 《考试周刊》2014,(38):14-15
正《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对数学教学提出如下要求:"数学教学要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数学的学科特点,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学习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1]这与传统的数学应试教学模式有很大不同,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更关注学生的主动学习,促使他们把分散在不同模块中的知识和方法重新构建为自己的数学体系。在教学中,学生是教育的受体和主体,教师的首要目标就  相似文献   

20.
李惠慈 《现代语文》2005,(1):117-118
许多语文老师都把语文课上得严密周到:围绕明确的教学目标,一道道程序衔接自然,一个个问题设计精确,板书设计更是把教学意图和教学重点直观化、条理化,如果是公开课,教师会把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时间化,以充分体现教学重点和教学目标的实现,而且像经过排练似的,学生的回答总是那样配合老师,有时竟是那样的整齐一致,这种经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流程呈现在学生面前可谓完美无缺.但是认真审视一下这种教学模式,就不难发现:这样的语文课仍遵循着"学生跟着老师转"的思路,将学生置于从属地位,而课堂的中心是教师.教师在这个舞台上尽情地做着个人表演,学生只能众星捧月般地配合着他,以形成热烈的课堂气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