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汉武帝进行大规模经济改革。制定一系列“新政”。“新政”的主要目的是解决财政问题。“新政”的实施,为封建财经制度及政策的改革和规范化开了先例。并为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奠定了物质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2.
以往 ,人们在研究戊戌变法和“新政”的过程中 ,总是将这两次事件分别探讨 ,理由不外是戊戌变法的领导力量是资产阶级改良派 ,而“新政”的领导力量是封建顽固派。由于人们在认识上 ,总认为资产阶级改良派在政治上比封建顽固派进步 ,因此 ,在对戊戌变法和“新政”问题的分析上 ,更倾向于褒扬前者 ,贬低后者。本人认为 ,对这两次维新正确的认识方法应当是将分析的重点放在这两次维新运动的发起目的和最终结果上。从这个角度讲 ,无论是戊戌变法或是“新政” ,由于他们的基本目的一致 ,因此 ,结果也是一样的 ,都必然以失败而告结束。  相似文献   

3.
以往,人们在研究戊戌变法和“新政”的过程中,总是将这两次事件分别探讨,理由不外是戊戌变法的领导力量资产阶段改良派,而“新政”的领导力量是封建顽固派。由于人们在认识上,总认为资产阶级心良派在政治上比封建顽固派进步,因此,在对戊变法和“新政”问题的分析上,更倾向于褒扬前者,贬低后者。本人认为,对这两次维新正确的认识方法应当是将分析的重点放在这两次维新运动的发起目的和最终结果上。从这个角度讲,无论是戊戌变法或是“新政”,由于他们的基本目的一致,因此,结果也是一样的,都必然以失败而告结束。  相似文献   

4.
二十世纪初十年,清政府进行了包括“新政”和“筹备立宪”在内的一系列改革。这场由封建统治阶级主持的改革,与古代社会诸如“王安石变法”之类在封建范围的调整迥然不同。它不仅范围极广,涉及经济、文化、军事诸方面的制度,乃至政治体制,而且在深度方面也是前所未有的。对于这场改革,人们往往重视从清政府的主观动机来探讨其原因,而对能够产生这场改革的历史条件则注意不够,本文试图作一粗浅的尝  相似文献   

5.
二十世纪初十年,清政府进行了包括“新政”和“筹备立宪”在内的一系列改革。这场由封建统治阶级主持的改革,与古代社会诸如“王安石变法”之类在封建范围的调整迥然不同。它不仅范围极广,涉及经济、文化、军事诸方面的制度,乃至政治体制,而且在深度方面也是前所未有的。对于这场改革,人们往往重视从清政府的主观动机来探讨其原因,而对能够产生这场改革的历史条件则注意不够,本文试图作一粗浅的尝试。  相似文献   

6.
清末新政"以宪政立民"将新政导入误区,但新政所引发的社会动员和社会变革的广度和深度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虽本质在维护皇权,但一定程度上从客观上改变了旧的封建体制.  相似文献   

7.
试论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政策的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在革命运动中,批判清政府封建教育政策,明确提出了革命教育思想。南京临时政府在此基础上废除了以忠君、尊孔、读经为中心的教育政策,废除了清朝学部颁布的教科书和含有封建专制内容的民间教科书,推行资产阶级教育政策。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政策的性质与洋务运动时期和“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政策有着本质区别,是一次名符其实的资产阶级教育革命。  相似文献   

8.
评清末“新政”时期的高等教育改革厦门大学朱国仁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产生与发展始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以洋务派创办的洋务学堂为标志。洋务学堂是在沿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官学制度基本不变的情况下,为当时的外交、军事和工矿业发展的需要,作为“夷务”的一部分而建立起...  相似文献   

9.
<正>戊戌变法是在民族危机加深的背景下,由康有为、梁启超等发起的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导的一次救亡图存运动。在封建顽固派的残酷镇压下,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其所有的变法主张全部被废除,唯有京师大学堂保留了下来。这场变法虽然仅持续了103天,但却是我国近代史上非常重要的思想启蒙运动,并间接影响了后来“清末新政”的实施,“清末新政”几乎照搬戊戌变法的改革主张,  相似文献   

10.
清末新政时期的实业政策与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 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对华经济侵略加速扩张,民族危机空前深重。清廷在1900 年八国联军侵华后,宣布实行新政,不论其施行情况和实际效果如何,清王朝新的政策措施是对封建政权传统“重本抑末”政策的否定,是清王朝经济政策的重大转变,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推进我国近代资本主义化的一次重要起步。当然,由于它是清政府挽救自身危亡的举措,因而,政策本身的资本主义倾向,终究要受到清朝封建统治者阶级利益与政治要求的制约;同时,帝国主义也不允许中国走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所以,新政振兴实业的最终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11.
人们研究罗斯福的“新政”,常称“全国工业复兴法”和“农业调整法”是“新政”的“两根支柱”。倘从立法角度看,当时民主党控制的国会和罗斯福政府,显然把有关劳工的立法视为“新政”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政”时期,涉及劳工的立法不少,在“新政”第一阶段,有1933年5月的  相似文献   

12.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我国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加剧,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普遍要求“改革蔽政”,“奋发图强”。在文化教育方面,资产阶级改良派和封建顽固派展开了“新学与旧学”、“学校与科举”的斗争。1898年,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了维新变法。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把“废科举、兴学校”作为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光绪曾正式下令,将各省、府、  相似文献   

13.
蔡襄与宋代的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名臣蔡襄于仁宗时期为庆历新政的施行做出了杰出贡献。新政失败后蔡襄仍坚持不懈地实施新政措施,在实践中总结出一系列治国策略,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使他成为北宋封建士大夫改革事业的桥梁。  相似文献   

14.
富兰克林·罗斯福“新政”时期制定的许多劳工立法,诸如全国产业复兴法(第七条第一项)、华格纳法(全国劳工关系法)、社会保障法和公平劳动标准法等等,构成“新政”的重要部分。华格纳法是“新政”劳工立法中的最重要的法令,最典型地反映了“新政”劳工立法的实质。因此,研究华格纳法,了解它产生的背景和它的本质,对于认识罗斯福的“新政”和“新政”时期的工人运动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15.
十九世纪末,我国资产阶级维新派顺应历史潮流,提出许多改革措施,由于封建守旧势力的反对,这次维新变法被慈禧统治集团扼杀了。但是,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提出的改革措施,到了二十世纪初,慈禧竟然打着“改革”的旗号,先后实行所谓“新政”和“仿行立宪”,这是为什么呢?政局动荡变换手法在戊戌政变中,慈禧剥夺了光绪帝的权力,扑灭了资产阶级“百日维新”运动,砍掉了变法维新的旗帜。几年以后,慈禧渡过了义和团和“八国联军”  相似文献   

16.
【典型活动探究及学法指导】 1.抓住一条主线 本考点包括“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三课内容。我们在学习时应抓住“罗斯福新政”这条主线,从罗斯福新政前——背景: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内容、特点和实质;  相似文献   

17.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随着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的出现,爱国救亡成了历史主旋律。留学目的较前带上了更加鲜明的政治色彩。 甲午战败在封建朝廷上层引发的震动是剧烈的。清政府被迫寻求政治变革途径,在一些资产阶级改良派人士的推动下,开始推行所谓的“新政”。日本“明治维新”成了仿效的范例,派人赴日本留学也成了挽救朝廷命运的重要措施之一。如果说,此前中国封建朝廷面对的外敌主要是欧美几个先起的列强,留学生集中派往这些国家作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一种策略的话,此后,随着日本遽然成为当前的大敌,  相似文献   

18.
变革创新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生生不息发展的动力。20世纪初清政府推行的新政,则是为了救亡图存所进行的一次比较全面的改革。对于清末新政如何定性的问题,学术界对其议论纷纭。从新政有利于中国由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视角考察,清末新政是一次由官僚资产阶级参与的,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地主阶级的改良运动,其双重性体现为既有保守的封建性质,又有进步的资本主义性质。  相似文献   

19.
清末新政时期的地方官制改革是其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各项政策的出台是由世界立宪潮流趋向力、封建皇权专制导向力、地方官吏之背向的反作用力、社会舆论的意向力、新政之指向力等诸因素推动而成的。  相似文献   

20.
在“新政”的研究中,“新政”的分期一直是争论的问题,特别是“新政”终极时间至今尚未取得一致意见.研究这一问题对“新政”研究有重要意义.目前,对“终极时间”的看法,国内外学者、专家众说纷纭,但主要有以下几种:美国学者巴塞尔·劳赫、拉尔夫·德·贝茨在他们的著作中都明确指出:“新政”的终极应在1938年.阿瑟·林克、威廉·卡顿在他们的著作中则提出“到了1939年,他(罗斯福·富兰克林·德兰)开始放弃国内进一步改革以换取国会对他的外交政策支持,‘新政’结束了.”还有《America Past and present》这本书提到:1936年后第二年“新政”就结束了,即1938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