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6 毫秒
1.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取得良好教育教学效果的基础和前提。文中在介绍和谐师生关系所具备的基本特征和分析高师教育类课程教学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意义的基础上,从教师、教学模式、课堂沟通模式及学生四大方面系统阐述了高师教育类课程教学中的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思路。  相似文献   

2.
高师实现教师职前培养、职后培训双赢的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先分析了深化高师教师教育改革的背景,在此基础上从两个方面重点探讨了高师教师教育的改革,即加强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促进理论修养和技能素质和谐发展;实施“顶岗实习,脱岗培训,行为跟进”三位一体教师教育新模式。通过大胆改革,期望实现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双赢。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教师教育体系改革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形势,并结合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地方高师院校转型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然趋势.一是地方高师院校办学模式要从“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型,二是地方高师院校要重新建立专业化教师的培养范式,三是高师教育要培养适应基础教育改革要求的、具有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专业化教师.  相似文献   

4.
地方高师担负着地方中小学历史教师培养的重任。由于基础教育改革对地方高师教师教育的触动,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也必须在培养的目标、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育实践等方面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5.
当前,基础教育改革步伐加快,素质教育进入关键阶段,新一轮课程方案出台,这一切都给高师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相对来讲,高师教育在应对基础教育变化方面明显滞后,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等方面与中小学教育脱节,如继续下去就会直接影响和阻碍基础教育改革的顺利推进。因此,基础教育改革迫切期待高师教育的发展。本文拟从基础教育改革的实际入手,谈谈对高师教育发展的几点看法:一、把培养师范生的创新意识和教育科研意识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目标。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和提高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师范院校培养出…  相似文献   

6.
高师院校学生就业面临着严峻的形势。提高就业率应把握三个主要原则,即以实施教师培养为主要任务;以提高教师培养标准为主要手段;以培养多维度的竞争力为主要方法。提高就业率的具体路径包括五个方面,即强化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对高师院校现有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进行必要调整;加强对课程实施过程的监控与引导;建立一支以教学为本的教师队伍;重视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与能力。  相似文献   

7.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既是时代发展、教育改革的必然,也是高等学校发展,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经之路.和谐师生关系中的两个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必须从这两个方面来解决这一问题.而在教师和学生当中,教师又是处于主导性的地位,承担着引导师生关系朝着和谐的方向发展的主要任务.同时在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中,高校、家庭、社会也是重要的影响要素.和谐师生关系的灵魂就是“以人为本”,将人性化的教育理念渗透到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中去,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律、自强的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开创教育未来的一把钥匙,也是新时期教育理念赋予教师的一种追求。从三个方面,就如何加强情感交流,建立和谐师生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周怡 《文教资料》2011,(1):87-89
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改革已经取得突破性发展,但作为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重要基地的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专业教育改革却滞后于基础教育改革。本文从高师音乐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育实习三方面进行论述,探讨如何使高师音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学密切结合起来,培养出高质量的中小学音乐教师。  相似文献   

10.
对于学校生活来说,师生关系是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师生关系发展的状况,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学习潜能的发挥、素质的提高,也影响着班主任教育效果的体现。现阶段师生关系存在的不和谐关系主要包括专制型、溺爱型、放任型和"兄弟型"四种,其原因包括教育制度的因素和教师个人素质的因素两方面。构建新型师生关系需要创建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和谐愉悦的感情体现和教学相长的心理情绪,作为教师群体中的特殊角色班主任方面要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人才观,还要提高素质,形成个人良好的修养、品质;学生方面要加强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加强道德和情感熏陶;师生间要加强沟通交流。本文将从师生关系的现状出发,试图构建新时期新型的师生关系模式,通过构建良好师生关系促进班主任成长,以期更好地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服务。  相似文献   

11.
对教师进行改革培训被认为是增强教师改革意愿、推进教育改革、促进教师发展的重要方式。面对大规模的改革培训,部分教师常常将其作为一种迫于外在压力被迫参与或者是出于功利目的的应急性任务。教师对待改革的功利立场,现有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与教育改革理念间的落差,"防教师"的教育文化等是导致教育改革中教师被培训的主要原因。改善教师被培训的这种情形,本文从明确教育改革的道德目标、培养培训者和教师的转化意识、培育教师理论自觉、提升教师改革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感恩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责任意识,还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进一步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分析了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重要意义,探讨了加强感恩教育的对策,通过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知恩、感恩、施恩的教育,使他们做到知恩于心、报恩于行,进一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网络技术的发展普及,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并对开放教育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出较为严峻的挑战。调查了解网络院校开放教育大学生网络学习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等现状十分必要。在网络环境下开放教育的大学生思想动态、政治觉悟、道德修养和行为方式,都受到网络不同程度影响。加强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及网络监控管理力度,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和思想道德修养水平。  相似文献   

14.
加强大学生的环境伦理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可以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有利于扭转大学生的环境道德缺失现象,提高大学生的环境道德素质。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必须重视大学生的环境伦理教育,探索有效的环境伦理教育方式,加强制度建设,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环境伦理意识。  相似文献   

15.
师生关系是高校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和谐的高校师生关系,以崇高的宗旨、共同的目标、学术的纽带、互益的效果、纯洁的性质为其主要特征。当前高校的师生关系出现了许多令人忧虑的消极现象,重建和谐的高校师生关系,应从确立育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引导师生加强课堂内外的交流与接触、改革现行重科研轻教学的教师业绩评定制度、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生存教育是以培养和训练学生社会生存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育。对于大学生来说,生存教育的德育价值占据重要的地位。从生存教育的概念内涵与历史演变可以看出生存教育与德育目标的内在逻辑关系是:生存实践实然性与德育价值目标应然性、个体存在性价值与群体社会性价值、发展性和目标性以及个体梦与中国梦的有机统一。大学生生存教育的德育价值目标实现路径有给予"中国梦"背景下的生存理论与价值引导,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强校园实践教育,加强校外生存训练教育,广泛开展创业就业教育,继续强化生命教育等。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创业道德教育是应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大学生道德观念不良影响的必然要求,是满足大学生创业实践的实际需求,是降低创业风险的必然选择。加强大学生创业道德教育要转变创业教育观念,加强创业教育课程改革;依托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发挥“两课”教学的主体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注重良好校园文化的熏陶;同时,大学生要加强自我教育,注重提高自我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18.
面对协同育人的新机遇,大力加强粤港高等教育的深度合作与交流,具有重要的先导意义和示范作用:是推进广东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是粤港两地高等教育优势互补共建南方教育高地的重要途径、是推动粤港两地经济社会全方位合作的重要基础。在已有实践基础上,粤港高教深度合作需要制订针对性强的法规政策,建立制度保障;需要设立具体协调操作机构,提供全方位服务;需要探索合作举办大学或学院、联合培养学生、缔结姐妹学校、师生访学、师资培训、学分与学历互认、非学历培训合作等有效模式,为多层次合作搭建常态化平台。  相似文献   

19.
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今天,大学人文精神的没落是一个值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予以高度关注的问题。通过对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问卷调查及访谈,发现并分析了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进而提出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对策:树立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并重的教育理念,强化高等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意识,加强学科建设和课程体系改革,提高教师人文素养,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20.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是大家共认的道德规范,同时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是祖国的下一代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诚信直接影响社会的进步。近年来大学生诚信失范的现象逐步上升,因此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应提上日程。诚信教育问题就是要求高校大学生具有良好的诚信意识和诚信行为,为构建诚信社会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