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黄明,你入选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展啦!”近日的一个晚上,当一位朋友把这一喜讯通报给正在灯下笔歌墨舞的武警江苏总队政治部新闻电视工作站战士黄明时,他先是一愣,既而激动的泪水溢满了他那双因熬夜而变得红肿的双眼。第七届全国书法篆刻展,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20世纪末规模最大最具权威的最后一次书法盛事。开展以来,先后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书法、篆刻作品2.5万余件,经评委严格筛选,有1000件作品入选,50余件获奖,其中,全军和武警部队仅有11幅作品入选。作为部队一名战士,其作品能入选书展,黄明高兴、激动,情在理中。今年…  相似文献   

2.
按照事前的约定.我们晚上来到曹仁义的家.老曹身着便服从屋里迎出来。热情的招呼,爽朗的笑声,立即打消了初次见面的陌生和拘束,话题自然由获奖一事拉开了。“范长江新闻奖是我国中青年新闻工作者优秀成果的最高奖。在53岁生日前夕得知自己获得如此殊荣,心情自然激动。奋斗充满艰辛,前进靠党指引。这不是套话,  相似文献   

3.
1979年进入解放日报,悄悄收藏起大学时代文学创作的热情,宋超从此把自己交给了新闻事业。从农村部到工交财贸部,从普通记者到副总编辑,一干20年。今天,当宋超捧过代表中国记者最高荣誉的“范长江新闻奖”时,同事和朋友们纷纷祝贺、羡慕他的成功,而他自己最清楚,多年来在新闻这条坎坷而光荣的路上,他留下了多少艰苦跋涉的足迹。 一、“顶天立地”做报人 “我心目中的记者,只需六个字就可以勾画出来,那就是:同呼吸,共命运。”宋超经常说,新闻工作者要“与人民群众同呼吸,与国家共命运,写顶天立地的报道”。 只盯着自己那一亩三分地,是小农经济思想。现代记者要有宏观视野,“要站在国家利益的高度看新闻”,这就是“顶天”。上海是一个日益国际化的大都市,改革实践犹如波澜壮阔的大海。“站在高处看风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促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舆论保证,应该是新  相似文献   

4.
张以庆,当过十年工人,没有上过大学。然而,他从业电视十五年,却几乎囊括了国内外全部的纪录片大奖,其中包括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奖长片大奖、编导单项大奖、日内瓦南北电视节特别提名奖、四川国际电视节四项国际大奖等等。去年,他又成为第五届范长江新闻  相似文献   

5.
风一样的思维、风一样的语言、风一样的脚步。和中国新闻界最高奖项——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山西电视台“记者调查”栏目制片人肖亚光;在一起,记者总有慢半拍的感觉。  相似文献   

6.
胡:曹老师,首先祝贺您荣获我国首届“范长江新闻奖”。今天我来这里,主要想请您就广播界内外普遍关心的一些问题谈一谈您的看法。近几年,在广播受到电视严重冲击的形势下,您主持的几个大型系列节目的播出,令广播界及听众耳目一新,感到振奋,看到了广播尚待发掘的许多潜力,您能否结合创作实践谈谈广播的优势问题。曹:好的。的确,在电视逐步普及  相似文献   

7.
在拉萨布达拉宫脚下,有一座高耸的铁塔,铁塔下是西藏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部主任办公室里,有一位言语不多、忠于职守、备受人们尊敬的中年人,他就是不久前获得第三届“范长江新闻奖”的格桑旦增。 这位年近五十的老记者,在他几十年的记者生涯中,始终以党的新闻事业为重,不计得失,默默奉献,赢得了广泛好评。 1978年,格桑旦增再次从内地学习归来。当他重新踏上孕育自己的高原时,并没有被这里的蓝天、白云和阳光所陶醉,而是感觉到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到西藏人民广播电台后,要求到基层工作。当年这位热血青年先后在日喀则、那曲、拉萨等记者站连续工作了14年之久。无论何时,他都把全部精力用到工作上,由  相似文献   

8.
《军事记者》2005,(9):F0002-F0002
高艾苏.1973年入伍,第二年从侦察连战士调师宣传科当报道员,后连任师、军和军区新闻干事。自学考试获中专业大专学历。1985年至2005年任军报记,整20年。历任驻北京军区记、站长,机动组记、组长,记部副主任。  相似文献   

9.
问:为什么设立范长江新闻奖? 答:范长江同志是我国现代新闻史上杰出的记者,是无产阶级新闻战线上优秀的战士和领导者。范长江于1909年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市,1970年被林彪、“四人帮”残害致死。范长江同志献身新闻事业的伟大业绩,成为激励广大新闻工作者,特别是激励中青年新闻工作者的一面鲜艳的旗帜。范长江在青年时代就是一位闻名全国的具有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和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的新闻记者。1935年夏天,年仅26岁的范长江以《大公报》特派通讯员身份从北平赴成都,开始了赴西北考察采访。他以惊人的勇气,深入实际的精神,走遍川、陕、青、甘、宁等地区,历时十个月,写下大量旅途通讯,连续在《大公报》上发表,轰动全国,随即成为《大公报》特派记者。这个时期的作品,汇集在流传久远的《中国西北角》。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后,他只身进入西安采访,后转赴延安,报道了事变真象和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10.
江志顺,中等偏上的个头,像个北方汉子,但从他高高的额头和宽宽的嘴唇上,还是依稀可以看出他南方人的特征。他一头乌发,腰板笔直,反映敏捷,健步如飞,这使人很难想到他已经过了55岁生日。为了给新改名的《军事记者》准备稿子,我们想写他的一篇专访,他很爽快就答应了。但他任务多,工作忙,八小时以内很难有时间坐下来接受采访,只好见缝插针、断断续续地抓住他采访。  相似文献   

11.
12.
春节过后,由中央电视台研究室与中国广播电视学会举办的电视系列片《望长城》研讨会在北京西郊的一个招待所召开。《望长城》的总编导、首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刘效礼率领着他的剧组端端正正坐在会场里,拿着小本做记录。《望长城》已经饮誉全国,正是该剧组创  相似文献   

13.
邵薇 《军事记者》2002,(12):25-27
徐滔备忘录:1991年,从北京广播学院电视节目制作专业毕业,分配到北京电视台新闻部工作。1992年、1993年,连续两年获得中国新闻奖三等奖;1995年,获得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中国电视奖一等奖;1996年,北京市“严打”开始后,开始做政法记者。1997年,成为当年最年轻的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1999年,与同事一起筹办大型法制栏目《法治进行时》,担任栏目制片人和出镜记者。该节目的收视率在北京地区所有的频道中始终名列前10名。2001年,《法治进行时》获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颁发的全国法制教育先进单位称号。2002年,获第5届范长江新闻奖,时年34岁。  相似文献   

14.
在新闻圈里转悠了25年,圈里圈外许多人认识何加正。他很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一是因为他1.82米的大个子,走到哪儿都是“鹤立鸡群”;二是因为他寡言少语,与“伶牙俐齿”的同行们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其实,熟悉何加正的人都知道,他是个宽厚随和,喜欢思索,埋头干活的人。 何以“高出一筹” 作为一个资深记者,写出几篇好作品也许不算太难,难的是经年累月在一个领域里埋头耕耘、深入开掘,写出一大批有见地、有影响的好作品。 从1974年大学毕业来到人民日报社至今,何加正始终没有离开过农村报道这片沃土,他参与了农村改革报道的全过程,是从事农村报道时间较长和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记者之一。 农村改革初期,许多理论问题似是而非,没有现成答案,在新旧体制交替过程中,局面非常复杂。何加正怀着对中国  相似文献   

15.
木东 《今传媒》2007,(1):4-6
米博华,男,河北赵县人,1954年出生.曾在天津、河北就学并参加工作.1978年至1989年,在《中国青年报》任编辑、记者,评论部副主任、主任.1989年调人民日报社,任评论员、评论部主任,现任副总编辑,高级编辑,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是第五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  相似文献   

16.
人们都羡慕地说:“徐福铎真幸运,近年来他的好事连台!”要说嘛,这是真的。他写的作品连续在全国务大报刊上发表,轰动了海内外,他也几次进京受奖;报告文学集《爱的小溪》刚出版发行不久,他又以优秀的成绩,当之无愧地摘取了全国第二届“范长江新闻奖”的桂冠,并名列榜首。中共哲里木盟委宣传部召开了动员大会,号召全盟广大新闻工作者向徐福铎同志学习;几天后,国家高评委办公室又通知他,他的高级记者的职称已通过。 这位蒙古族中年记者,他26年的新闻生涯,人品、作品、作风堪称典范。他能  相似文献   

17.
张以庆,1954年出生,1987年进入湖北电视台,现任纪录片编导、独立制片人、高级记者、中国纪录片学术委员会理事。15年来,一共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1个、国家级政府一等奖3个、中国电视“金鹰奖”2个、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最高奖2个、国际大奖4个、国际大赛提名奖8个。代表作有《红地毯上的日记》、《舟舟的世界》、《英和白》等,其中纪录片《舟舟的世界》产生了很大的社会效果,《英和白》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反响,目前正在创作纪录片《幼儿园》。  相似文献   

18.
王传宝 《青年记者》2021,(19):29-31
今年国庆长假期间,新华网客户端、新华社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相继推出著名军事记者贾永撰写的《美上将对这位志愿军老兵肃然起敬,故事从长津湖之战说起》《电影〈长津湖〉之幕后: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从长津湖到加勒万河谷》等多篇文章,引起强烈反响,几乎篇篇都是超百万的阅读量。作为曾经的传统媒体老兵,贾永有9篇新闻作品荣获中国新闻奖,撰写的电视解说词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与曹智、白瑞雪合作的通讯《飞向太空的航程》收入全日制高中语文课本。  相似文献   

19.
米博华,从事新闻工作25年。1978年至1989年任《中国青年报》编辑、记者、评论部副主任、主任。1989年调入民日报评论部,任要论组组长、评论部副主任、主任,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获范长江新闻  相似文献   

20.
沈肇熙,1914年生,湖北天门人,民盟盟员。1955年调人民邮电出版社工作,担任过《无线电》月刊、《电信科学》月刊主编及《通信学报》总编,并在图书编辑部担任过编辑、编审,编过100多种书。沈肇熙同志热爱编辑工作,始终把做个好编辑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