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要了解世界,世界要了解中国,这是历史发展的大势所趋。以文化交流为桥梁,促进中国与外国之间的了解,促进中国人民与外国人民之间的友谊,这正是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要义所在。1996年是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丰收年。从年初起,代表中国民族文化的各类艺术团组即赴亚洲、非洲、欧洲、美洲访演。中国的杂技团访问南太平洋的马绍尔、斐济等国,受到所在国从总统到民众的高度赞赏。中国南京艺术团访问了埃及、摩洛哥、以色列三国,受到八万多观众的热烈欢迎。中国甘肃杂技团在非洲和中东七国访问,带去了中国的艺术和友谊,佛得角的文化国务…  相似文献   

2.
文化交流是各国人民之间心灵的沟通,文化交流与合作关系是各国关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可以不断地加强和发展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长期以来,中国和土耳其两国文化关系密切。有力地增进两国人民问的了解和友谊。时至今日,文化已经成为两国建立和发展战略合作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北京时间2003年9月10日上午,中国文化部在北京东二环路其办公大楼内举行新闻发布会。孙家正部长宣布:“中法互办文化年”活动的筹备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在法国举办的“中国文化年”将于今年10月6日在巴黎开幕。他说,“中法互办文化年”是中法关系史上的空前盛事,也是迄今中国与外国开展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文化交流活动。该活动对进一步增进中法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传统友谊,加强两国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全面伙伴关系的深入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出席新闻发布会的法国驻华大使蓝峰发言说,法国民众对中国文化有着强烈的兴趣,“中国文化年”将帮助法国人民从各个角度全方位地了解中国。他说,相信“中国文化年”将取得巨大成功。  相似文献   

4.
2004年2月24日,是摩洛哥伟大旅游家伊本·白图泰诞辰700周年。全世界纪念他,因为他在中世纪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我们纪念他,因为他在中、摩两国文化交流领域的伟大贡献。伊本·白图泰是《旅途各国奇风异俗珍闻记》(简译《异境奇观》又叫《伊本·白图泰游记》)中的主人公。这位摩洛哥著名旅行家与马可·波罗、鄂多利克和尼哥罗康底等齐名,被誉为中世纪四大旅行家。但在行程之远、历时之久、地域之广及游记卷帙之浩繁方面,伊本·白图泰系其中佼佼者。他足迹遍及亚、非、欧30多个国家,行程12万公里。《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给他以“蒸汽机时代…  相似文献   

5.
在我即将结束在中国的任期之际,我感到有必要向《中外文化交流》杂志表达我最热烈的感谢之情,感谢它使我有机会向中国人民介绍塞浦路斯拥有9000年历史的文明。同时,我还要对该杂志为促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理解所做的重要贡献表示感谢。我认为文化的力量要比政治的力量更加强大,因此我在任驻华大使期间将促进塞中两国的文化交流作为首要工作之一。塞浦路斯和中国都有着悠久的文明和丰富的文化,两国在吸收其他文明精华的同时,都保留了本国独特的文化和文明。我即将结束3年多的任期离开中国,而这恰逢塞中两国建交30周年。为庆祝这一时刻而举行的各种活动表明了我们对两国关系的高度重视。在过去的3年里, 两国的文化交流不断扩大,官员互访频繁,从而极大地加强了两国人民的理解。我相信目前正在进行的将塞浦路斯诗歌翻译成中文的工程将成为两国文化关系史上的里程碑。在我任职期间,我竭力与中国的同行合作以实现鲁迅先生所说的“相互关心,消除漠然”。我相信我们努力的结果是令人满意的,但是我们还需要继续努力促进双边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向中国和我许多中国朋友说“再见”是件令人伤感的事情,尤其是在中国正在通过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改变自身命运的历史性时刻。 不过我将以极大的兴趣...  相似文献   

6.
2001年4月,时任副总理的李岚清访问法国,其间与法国外交部部长德里纳共同签署了中法互设文化中心和互办文化年的《会谈纪要》。迄今两年多来,由中法两国领导人共同商议和决定的“中法互办文化年”活动的筹备运作始终紧锣密鼓。2003年10月6日在巴黎开幕的“中国文化年”,将众多中国人,法国人及热爱中国文化的各国观众的目光聚焦于法兰西。事实上,在这一全球聚焦的幕后,早就上演了一幕又一幕没有幕布的中法文化交流的大戏,小戏……。日前,本刊记者就“中法互办文化年”活动,采访了中法文化年混合委员会的中方总协调人,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主任吕军。  相似文献   

7.
《中外文化交流》2011,(12):90-91
首届中国——摩洛哥文化与教育交流研讨会日前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召开,此系教育部2011年度“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框架内首次举办的中摩文化教育交流论坛。  相似文献   

8.
1997年工0月8日,文化部刘忠德部长会见了来华访问的埃及(金字塔报》主编萨拉迈夫妇。刘部长说,中国和埃及都是文明古国,两国的传统文化有着相似的地方,埃及古老的文化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埃及(金字塔报》是著名报纸,许多中国人对它都很熟悉。刘部长指出,文化交流是国际间最重要的交流之一,它增进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中、埃两国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由于两国政府和人民的积极努力,两国的文化交流不断发展。在这方面,包括(金字塔报》在内的新闻媒体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谢。萨拉迈主…  相似文献   

9.
中国和日本的文化交流自古有之且内容广泛,涉及领域众多,即使两国关系低谷时期.文化交流也未停止。中国国家图书馆(下称“国图”)与日本出版贩卖株式会社(下称“日贩”)合作关系的建立,系上世纪后半叶两国交往日渐频繁的产物。也是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延续时间最长的民间文化交流项目。30年的合作岁月和百多次的赠书,见证双方合作历程的同时,也见证了两国文化交流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凡比较敏锐的人均发现,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已经由改革开放最初的个别项目、短期项目、阶段性项目,发展成为当今,就时间而言——旷日持久;就规模而言——宏大壮阔;就内容而言——丰富多彩;就地域而言——幅员辽阔……,且不言前不久在德国结束的声势浩大的“柏林亚太周·中国文化年”活动,也不说即将与法国举办的门类齐全的“中法文化年”活动,紧紧与“相约北京”联欢活动衔接交叉并长达一年的“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中国·日本文化年”,“纪念中韩建交10周年——中韩国民交流年”和“中日韩人员交流年”系列大型文化交流活动又在2002年盛春之际隆重开幕。上述中日韩系列文化交流活动缘于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和中韩建交10周年,其创意可追溯至2000年朱镕基总理访问日本和韩国时,分别与日本前首相小渊惠三和韩国总统金大中就2002年中日两国互办“中国文化年”、“日本文化年”以及中韩两国共同举办“中韩国民交流年”活动达成共识。同年,东盟和中日韩会议期间,中日韩三国领导人就2002年共同举办“中日韩人员交流年”亦达成共识。为此,中方成立了由17个部委和团体共同组成的中日韩“文化年”中方组委会,中国文化部部长孙家正任组委会主席。在组...  相似文献   

11.
中国和印度是山水相连的邻邦,两国人民有文字记载的友好交往和传统友谊可以追逆到2000多年以前。中印两大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好邻居、好朋友;两国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有着悠久的文明。今年,是印度独立扣周年。记者最近采访了印度驻华使馆分管文化的二等秘书卫古玛(VIKRAMK·DORAISWAMI)先生,同他就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进行了交谈。卫古玛先生一口流利的汉语是在香港学的;他热爱中国文化,在大学学习的专业是中国历史;在没来中国以前,他就读了许多介绍中国和中国文化的书;他尽可能多地观看前往印度访问演出的中国京剧、杂…  相似文献   

12.
歌德与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与歌德——东方与西方,二者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走到一起,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国与歌德的关系,可视为研究中西方文化交流意义重大的个案之一;非但中、德或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还有中、德两国社会思想发展的历史,均反映在歌德与中国的关系中。在德国,有人尊歌德为“魏马的孔夫子”;在中国,始自同为文化巨匠的郭沫若,亦不断有学者将歌德与孔夫子相提并论。他们做此类比,不只说明歌德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对后世影响巨大一如中国的孔子,同时还指出歌德与中国文化关系的非同一般。源远流长的中西文化交流,在16、17世纪之交出现…  相似文献   

13.
2013年12月3~4日,由中国文化部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和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承办的“汉学家与中外文化交流”座谈会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隆重开幕。来自17个国家的21位知名汉学家同15位中国当代文化领域的杰出代表,围绕“文化交流:碰撞与交融,共性与差异”“中国当代作品译介”“世界文学中的中国文学:现状与发展”等议题深入研讨,揭示海外汉学现状,发掘汉学研究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增进中国与世界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等方面的重要意义与作用……座谈会取得了丰硕务实的成果。 本刊以此为契机,撷取与会中外学者之简历及精彩发言片段形成小像,以期管窥今日国际汉学家之群体形象,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4.
数十年来,苏州刺绣研究所为了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扩大国际文化交流,增进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参加了众多文化交流及展览活动,前后曾赴100多个国家进行展示与交流,所到之处无不受到外国朋友的赞扬,称中国苏绣为“东方瑰宝”。  相似文献   

15.
《中外文化交流》2012,(3):90-96
日前,2012德国“中国文化年”在柏林宪兵广场音乐厅隆重开幕,中国文化部长蔡武,驻德国大使吴红波,德国联邦政府代表,外交部国务部长皮珀尔,外交部国务秘书布劳恩,国防部国务秘书武尔夫,联邦议员及部分联邦州代表,德国文化、教育、经济界人士等近千人出席活动开幕式。2012年的德国“中国文化年”,是两国建交以来中国在德国举办的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文化交流活动。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德国联邦总统武尔夫共同担任“中国文化年”的监护人。  相似文献   

16.
信息传真     
应其政府邀请,以中国文化部部长孙家正为团长的中国政府文化代表团一行5人于3月底至4月中旬访问日本、韩国、朝鲜和柬埔寨,并分别参加“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中国文化年”、“纪念中韩建交10周年~中韩国民交流年”等开幕式系列活动及朝鲜第20届平壤“四月之春”友谊艺术节。应其文化部邀请,以文化部部长助理贾明如为团长的中国政府文化代表团一行5人将于4月下旬至5月上旬赴哈萨克斯坦、亚美尼亚、摩尔多瓦等国访问,访哈期间将参加中国文化日活动;访亚期间将签署两国文化部2003~2004年文化合作计划。应中国文化部邀请,俄罗斯、…  相似文献   

17.
“2012土耳其中国文化年”于2011年12月12日正式拉开帷幕,2012年12月4日圆满落幕。历时整整一载的“中国文化年”诸多活动,仿佛旋过土耳其数十城市的一股强劲“中国风”据中国驻土耳其大使馆文化处统计,“中国文化年”框架内,共有87个与中国文化有关的项目与团(组)赴土耳其进行交流,中国访土人员约1700人(次),共实现近400场展览和艺术表演,交流项目涵盖杂技、影视、教育、舞蹈、音乐、戏剧、展览、青少年、美食、图书出版、新闻媒体、宗教、智库和动漫等领域;现场出席相关活动的土耳其观众近24万人(次)总之,“中国文化年”项目覆盖安卡拉、伊斯坦布尔、伊兹密尔、安塔利亚等40多个土耳其的城市,成为两国建交以来中国在土耳其举办规模最大、历时最长、项目最多、门类最全、层次最高、延伸地区最广的系列文化交流活动  相似文献   

18.
1997年5月6日至9日,由刘忠德部长率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文化代表团一行6人对北部邻邦蒙古国进行了正式友好访问。这是中蒙建交以来中国文化部长首次访蒙。代表团受到高规格礼遇和隆重热情的接待。蒙古国总理会见了代表团。中蒙两国文化部门领导人举行了工作会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向蒙古国科教文部提供了文化用品和图书。代表团在首都和外地参观了文物古迹及文化设施,观看了文艺演出。刘忠德部长一行访问蒙古国取得圆满成功,为发展两国文化交流与合作,增进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加强中蒙睦邻友好关系,写下了新的篇章。刘忠…  相似文献   

19.
位于亚、非、欧交汇地带的伊朗,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伊朗文化自成一体,源远流长,在世界文化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分别位于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中国和伊朗,历史上被这一纽带所连接,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自中、伊1971年建交以来,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合作态势良好,尤其文化领域的交流日益活跃。2002年10月,中国文化部长孙家正率政府文化代表团访问伊朗,“中国文化周”在伊朗成功举办;一年后的2003年11月,伊朗在中国举行“伊朗文化周”,为此,伊朗文化部部长率其政府文化代表团访华并参加了在京举办的“伊朗文化周”开幕式。本刊记…  相似文献   

20.
自新中国成立至1965年,我国对外共签订了35个文化合作协定。作为新中国最早一批外交官之一、新中国首任驻印度尼西亚大使馆文化参赞和首任驻法国大使馆文化参赞,我的父亲司马文森曾参与签订和实施中国与印度尼西亚、阿尔及利亚、法国的文化合作协定。这些文化协定是基于两国民间文化交流的基础而产生,同时又推动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