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新闻中是不能有创造性想象的,即不能有虚构的成分,但这不等于说,新闻中就不能有想象的成分。我赞成新闻中可以允许想象存在的提法,但这种想象是再造性想象,是在已有事实的基础上,为了努力反映出生动、形象的世界而运用的,它不是虚构,不是创造,不是客里空。  相似文献   

2.
新闻中是不能有创造性想象的,即不能有虚构的成分,但这不等于说,新闻中就不能有想象的成分。我赞成新闻中可以允许想象存在的提法,但这种想象是再造性想象,是在已有事实的基础上,为了努力反映出生动、形象的世界而运用的,它不是虚构,不是创造,不是客里空。  相似文献   

3.
<正>新闻是文学的一种,文学即人学。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讲,写新闻即是在写人,消息也好,通讯也罢,因方式手法的不同,表现人物的方式也就各异。有些人物是正面表现,有些人物隐藏在事件的背后,或明线或暗线,无论哪种表现形式,只要认真阅读思考,都会发现人的影子在其中,也即是说,新闻作品都是在写人物。说到写人,创作了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之美誉的《史记》的司马迁,溶新闻和文学于一体,是人物写作方面的集大成者。《史记》人物性格鲜明,人物语言  相似文献   

4.
一、新闻价值的核心是受众需求 新闻的传播对象是受众,受众是新闻的需求者和检验者。那么,一条新闻有没有价值以及价值大小如何,最有发言权的当然就是受众  相似文献   

5.
也谈新闻策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闻炒作不是新闻策划 “炒新闻”有时候还真能制造出流行来,可流行的东西就一定是正确的吗?从现实的情况看,“炒新闻”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造成媒体的无序竞争,更主要的一点是缺乏正确的舆论导向,就拿对公众人物,即名人的报道来说,有些媒体不但文字、照片连篇累牍地往上搬,而且涉及的内容无所不包,一会儿是名人的生活消费,一会儿又是名人的情场绯闻,甚至连名人之间的龌龊也堂而皇之地出现在版面上。  相似文献   

6.
于珍 《新闻传播》2002,(4):62-62
  相似文献   

7.
消息的结尾所不同于其它新闻体裁的结尾的是:消息的“尾”,有的明显,象“豹尾”,有的不明显.象“兔尾”(恕我打个蹩脚的比喻);有的“尾”大而长,有的“尾”则短而小;有的“尾”是在叙述新闻事实清楚、完整后,听其自然,立即收住,这种“尾”在消息写作中占多数。而有的“尾”则是在叙述新闻事实之后,来一句或一段话对新闻事实进行说明、补充、交代,或来一段描述,呼应新闻的开  相似文献   

8.
看到程天敏同志与我和其他同志商榷的文章《再谈“客观报道手法”与“客观性思想”》 ,我又重新翻阅了这场讨论的全部文章。参加的讨论多了 ,就会知道 ,引起讨论往往有两种情况 ,一种确实在观点上存在较大的分歧 ,一种则并不存在多大的分歧 ,更多的原因在于对讨论的话题或使用的主要概念 ,理解上发生歧义 ,或各自涉及的范畴发生错位。我想 ,这次我们发生争论 ,可能主要属于第二种 ,另外在某些地方可能有些不大的分歧。我想 ,任何讨论最好还是首先求同 ,然后再存异 ,各自说明观点 ,这样容易把问题摆得清楚些。一、追求真实是客观报道的必要前…  相似文献   

9.
常常听到一些同志谈到:新闻报道只重真实就行了,语言不需讲求,笔者认为,无产阶级的新闻美,不仅要求内容真实、思想健康,具有内在美,而且要求语言流畅,文字优美,具有外在美新闻的内在美与外在美,是新闻美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离开了真实美,新闻美固然无从谈起,倘若没有美的语言来表达真实美,新闻的内在美就无从体现,因而新闻也不可能具有美的价值。从审美角度看,读者的新闻美感,主要来自新闻的语言文字。因为语言  相似文献   

10.
11.
关于新闻的思维,近年来新闻界有这样一个观点,认为新闻的思维是直观思维,这种思维是区别于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又一种反映客观世界的思维方式。这种大胆探索新闻规律的精神是可钦可敬的,对于把新闻理论研究引向深入也很有益处。正象形象思维在文艺界存在着不同观点一样,直观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98年第2期何光 先生的文章(以下简称何文)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尽管何文中有些观点笔者不敢苟同,但找对这篇文章是持欢迎态度的。在我看来,一篇因为有所突破而在某些方面缺乏严密的文章比一篇因循守旧却四平八稳的文章要好得多。何文的意义正如该刊第4期董天策先生撰文所指出的那样,“对于正传统观点的偏颇,使倾向性问题得到更加全面的阐释,无疑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关于这个话题,笔者也想谈谈自己的想法。第一,关于新闻事实的倾向性问题新闻事实有没有倾向?一些同志(包括何先生)是持否定态度的,认为新闻事实…  相似文献   

13.
郑保卫 《新闻记者》2003,(11):29-30
读到王存政先生的文章(载《新闻记者》2003年第8期),知道我的《首先还是认识问题———十六大后搞好新闻舆论监督的思考》(载《新闻记者》2003年第2期)一文引起了他的关注和质疑,为了回答王先生的疑问,同时也为了更好地阐释我的观点,特撰此文。我的那篇文章是去年年底提交由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与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共同举办的第二届“新世纪新闻舆论监督”研讨会的论文,原文题目为《力度·效度·制度———对当前搞好新闻舆论监督的几点思考》。稿件寄给《新闻记者》后,编辑在刊发时作了删节,主要选取了论文的第一部分,并将题目作了改动,…  相似文献   

14.
中共湖北省委于5月29日召开了新闻工作座谈会。省委书记关广富同志、副书记钱运录同志在座谈会上讲了话。现将他们的讲话内容整理如下:一、要抓好典型宣传各新闻单位都要抓群众创造的先进经验,好的典型的宣传。这些典型,无论对领导机关,还是对广大群众,意义都很大。湖北省这么大一个地方,总会有一些突出的典型,发人深省的典型。群众的创造有没有?一个生产队有没有?一个乡有没有?一个地区有没有?我们要回答这个问题。抓  相似文献   

15.
读了《新闻知识》今年第四期龚志聪同志关于新闻作者署名的文章后,自觉受益非浅。但对作者一定要署真名实姓这一点不敢苟同。首先我以为新闻作者署名不是新闻事实的组成部分,一般不具有新闻性。‘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根据这个定义,一条新闻具备了‘新近发生’、‘事实’、‘报道’这三点就可以了,至于是谁报道的无关紧要。作为作者,人人都应该是平等的,读者要看的是你的文章,而不是看你有什么职务,代表了谁。十年动乱期间,人们看报总要看谁写的,有什么背景,这种苦头我们已经吃够了。一个农民或一个县长写了一篇新闻稿,在本单位也许是新闻(其实不应该成为新闻,相信随着全民文化水平的提高,这  相似文献   

16.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是人们的共识,自无疑义.然而这个"真实"实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新闻报道是记者对客观存在事实的一种主观反映,带有主观认识的痕迹.因此新闻的"真实性"问题我们应该从主客观两个方面来看.  相似文献   

17.
郭琳 《今传媒》2007,(2):62-63
跨媒体时代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新闻记者?新闻教育或者说是学科建设究竟该如何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新闻敏感性是新闻工作者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中能够及时发现、准确判断、迅速捕捉有价值新闻的能力。它是一个记者素质的综合反映,也是一个优秀记者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和职业要求。美国新闻学者卡斯柏·约斯特在《新闻原理》一书中说:“一个不善于辨别颜色的人,不能成为画家;一个不懂得和谐的人,不能成为音乐家;一个没有新闻敏感的人,也不能成为一个新闻记者。”在我国新闻同行中也流传着一句调侃,记者应有“鹰隼一样的眼睛,猎狗一样的嗅觉”。这些都说明新闻敏感性对于一个记  相似文献   

19.
档案学理论要发展──答向全福同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档案形成的有意识性,或“档案有意识形成论”的内涵,我在《科技档案的形成规律》以档案学研究》1994年第4期)一文中实际上已经说得很清楚,但现在向全福同志在《难以成立的“档案有意识形成论”》中作了违背作者原义的解释,以及提出了坚持“自然形成论”的观点,所以不得不再阐明以下观点。这里首先还是从“自然形成论”之不足谈起。“自然形成论”在档案界并没有人明确提出,但从60年代末至80年代中这一时期的科技档案管理学的理论思想看,确实存在着档案的“自然形成论”的思想观点。它集中表现在这一时期科技档案管理学著作中‘咱然…  相似文献   

20.
对四条新闻定义的评析最近拜读了宁树藩、张允若、喻权域、姚福申几位教授对新闻所作的定义及论述,颇受启发,颇多受益,尽管他们之间落点不同,也有所争议,但他们论文的质量都是很高的,很有见解的。我觉得几种定义各有欠缺,倾向于各取其长,并作些补充和修正。现不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