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昌麒教授关于经济法的“需要干预说”明显带有移植资本主义国家关于经济法的“干预说”的色彩。且“需要”一词不适于定义。我国经济法应反映国家对宏观、社会及市场经济问题的直接控制和间接调节的本旨,因而本文提出新解的经济法“调控说”,“调控说”与“宏观调控说”在定性和调整范围上有质的区别。以“调控说”为基石重构和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2.
经济法的调整对象问题是经济法学基础理论的核心问题,目前国内关于经济法的调整对象主要有“纵横统一说”“密切联系说”“干预、参与、管理、协调经济关系说”“经济协调关系说”“需要国家干预经济关系说”“国家经济调节关系说”等几种学说,而本文界定经济法的调整对象主要包括市场经济主体、市场运行关系、社会保障关系、涉外经济关系四种,并进行了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经济力量历来都是法律产生的重要驱动力,对于经济法尤其如此。基于此,本文认为,自19世纪末期尤其是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主义盛行以来,由于各国政府普遍重视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直接导致了作为独立法律部门的经济法的产生。这不仅因为国家干预本身需要一种新的法律制度的支援,也更因为国家干预过程中的“政府失败”需要一种新的法律制度的规制,而盛行于自由经济时期的民商法显然无力担此重任,这就必然导致一种新的法律部门—经济法的产生。文章通过对经济法与国家干预的内在联系以及民商法在国家干预经济过程中能力缺陷的表述,论证了国家干预在经济法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拟从阐明我国经济体制转变中经济法调整对象的四大互动体系:前提体系——“宏观调控经济关系”、核心体系——“市场管制经济关系”、保障体系——“社会保障经济关系”和补充体系——“国家应该干预的其它经济关系”的基础上,构建经济法调整对象体系,并对经济法调整对象发展的结构动因作一初探.  相似文献   

5.
法律无非是一种社会需要,经济法生于现代国家干预社会经济生活之需要。本文认为,我国的经济法体系 在结构上由市场秩序规制法、宏观调控法和社会保障法构成。  相似文献   

6.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争取自由的斗争史。自由是值得每个人毕生追求的崇高信念和理想,追求自由也是任何一个法律部门最重要的理念之一。将自由置于经济法的视野下,它体现为“经济自由”。经济自由并非放任自流,市场因其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使得资源配置无法达到最优,而经济法作为国家适度干预经济的法律,为国家介入市场经济活动提供了合法依据。在经济法的视野下,国家适度干预是经济自由的内在需要,经济法虽然是限制经济自由的强制性法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对经济自由的限制,但是法律是手段,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保障和实现经济自由。  相似文献   

7.
论经济法的本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法的本质是经济法学研究的重要理论问题。当前经济学界关于经济法的本质主要有两种观点:干预主义和协调主义。本文在对其分析的基础之上,认为我国的经济法的本质不仅是“协调经济之法”、“适当干预经济之法”,而且更重要的是“适当干预政府之法”。  相似文献   

8.
一、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及其与民商法、行政法的区别 关于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国外众说纷纭。我国的经济法研究起步虽晚,但一开始就在该问题上争论激烈。80年代,在承认经济法为独立法律部门的观点中,有“全”、“大”、“中”几派的区别。所谓“全”,是指主张经济法调整一切经济关系,这显然不正确地扩大了经济法的调整范围。所谓“大”,以“纵横说”、“密切联系说”和“管理——协作说”为代表,也过大地规定了经济法的调整范围,特别是把一些应该由民法调整的对象也划归经济法调整的范围。而所谓“中”的观点,则比较恰当地把经济法的调整对象规定为“因国家经济调节而引起的一种国家经济管理关系”。  相似文献   

9.
经济法应当有自己特殊的诉讼制度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比较我国较为完善的经济法而言,我国对经济法特殊诉讼制度方面的研究和立法严重滞后,使得国有资产、社会经济秩序的司法保护困难重重,为解决我国经济法制建设的这一“瓶制”,应在属于公法范畴的经济法中建立自己特殊的诉讼制度-经济公益诉讼制度,即“人人”有权追诉危害国家经济利益、社会经济秩序违法行为的制度,以保护国家参与、干预市场经济活动所形成的经济关系。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法的研究中心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际问题,极有探讨价值。对此问题有财政金融法说、竞争法说、反垄断与计划法说、国家投资经营法说等观点。从经济法的产生、经济法的调节方式、国外经验和我国实情看宏观经济调控法乃我国经济法的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11.
第一章经济法概述一、主要内容1.经济法的概念;2.经济法律关系。二、学习重点与难点1.经济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经济法是调整需要国家干预的经济关系的  相似文献   

12.
国家适度干预是经济长盛不袁的秘诀,其对经济法基本原则的理论建构与实践运作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本文主要以国家适度干预原则为研究对象,从国家适度干预原则提出的历史背景出发,探究经济法确立国家适度干预原则的原因,重点分析经济法应如何贯彻国家适度干预原则。  相似文献   

13.
违反经济法应承担民事责任,是经济法律、法规的规定,但实现的状况并不理想。为使违反经济法的行为受到应有的处罚,使被侵犯的权利获得恢复和补救,国家应当有所作为,积极实行司法程序中的“国家干预主义”,使国家干预经济活动法律的实现具有可靠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4.
现代经济呈现多样化发展,政府经济职能范围不断拓宽,政府作用社会经济生活的权力也在扩张,这对国家经济职能提出新的挑战。经济法在一定程度上正是规制此类行为,因为法治国家中政府经济权力的运行不可能游离于法律之外。但同时应该看到这种干预活动的局限性,那就是经济法并不能抑制“政府失灵”。政府干预的成败在于市场与政府政策的互动配合中是否做到“各得其所”,我们不能对经济法寄予过多期望。并且,政府干预的成功应该寄希望于政府经济活动的民主化和与广泛的专业化的社会组织的互动。  相似文献   

15.
经济法是国家从经济发展角度干预、管理与调控经济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对维护市场秩序、促进社会公正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执行力度不够等原因,我国经济法在保护弱势群体方面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应建立完善的经济法体系,通过宏观调控、社会保障、税收调节等方式,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  相似文献   

16.
<正>一 经济法是国家干预的产物经济法做为一种独立的法律力量和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的出现,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由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到市场经济,市场调节不能保证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国家干预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和稳定的内在力量和现代市场经济有机组成部分的产物.经济法就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而言,在于弥补民商法的不足,体现、保护和规制国家干预,因而“经济法是国家干预经济的法律形式.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就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干预,也就没有经济法.  相似文献   

17.
学界一般认为经济法源于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国家对经济运行的调节或干预。这一认识值得商榷。通过对西方有关国家经济发展史的考察,可以发现事实上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均采用了各种积极的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由此可以认为经济法源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国家干预经济构成了经济法的一大源头。而在20世纪晚期第三部门兴起、"第三之手"作用于经济领域的过程中又产生了经济法的另一源头。二者均反映了法的社会化趋势。本文亦对我国经济法发展、特别是其中的第三部门问题做了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经济法的产生原因及其本质属性的分析,论证经济法是二次分配的法:一方面,经济法的产生原因决定了经济法是二次分配的法,其产生的宗旨和目的并非确保经济生活中单个经济主体的经济利益得以实现,而是通过对传统民法规制下的单个经济主体的自由放任的经济行为进行干预,对社会经济进行二次分配;另一方面,经济法的本质属性决定了经济法是二次分配的法,其本质属性要求其在市场经济第一次分配的基础上,通过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与调控,对社会经济进行第二次分配。  相似文献   

19.
关于经济法的本质,目前学术界主要有“协调说”和“干预说”两在派系。近期,有学提出“增量利益说”,认为传统私法和公法调整的是存(减)量利益关系,而经济法调整的是增量利益关系。该学说对经济法本质的理解是独到的:一是在调整对象问题上彻底摆脱了与传统私法与公法纠葛不清的局面;二晨角认剩余权为经济法的权利范畴,澄清了传统法权理论在企业法中的误解;三是从社会化生产入手研究经济法,从而避免了误入经济行政法和民法特别法的雷区。  相似文献   

20.
经济法是干预经济之法,经济法视野下的干预有着丰富的内容:干预经济的主体是国家和社会团体.社会团体的干预权力来源于国家。经济法干预经济有直接干预和间接干预方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干预方式逐渐由直接干预转向间接干预,非权力性干预逐渐增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