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视角来看,现代化生产力是人们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综合能力.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产力,必须正确处理需要与生产的关系,避免在追求一部分需要的满足时损害另一部分需要的满足条件;大力提高认识自然的能力,防止在遵循利用一些规律的同时违反另一些规律;转变改造和利用自然的方式,摒弃不合理方式;从微观和宏观层次增强保护自然的能力;力求从整体上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构建动脉产业与静脉产业相结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立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产关系;加强保护自然的国际合作与斗争.  相似文献   

2.
本文阐述了传统生产力内涵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认为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时代,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生态平衡,改善生存环境,必须突出和强调生产力内涵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性。  相似文献   

3.
社会交往的精神生产力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学术界往往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仅仅归之于生产关系,而很少有人重视其生产力功能,实际上,交往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不论从物质层面还是从精神导面上说都具有生产力功能,文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交往理论,主要从精神交往这个层面上就社会交往在语言传播,文明成果延续共享,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等方面论述了社会交往的精神生产力功能,并从若干方面加以具体展开,进而突出现代社会交往所具有的空前重要的生产力意义。  相似文献   

4.
论社会交往的生产力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按照传统的社会历史学说,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一直被逻辑二分地归结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源头和根据,于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便顺理成章地被归之于生产关系.很少有人重视社会交往的生产力功能。本文从社会交往培育和提高现实主体的能力的角度出发.认为上述见解有悻于历史事实和马克思主义的本意;文章肯定了社会交往的生产力功能.并从若干方面加以具体展开;进而突出了现代社会交往所具有的空前重要的生产力功能。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学术界往往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仅仅归之于生产关系,而很少有人重视其生产力功能。实际上,交往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不论从物质层面还是从精神层面上说都具有生产力功能。文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交往理论,主要从精神交往这个层面上就社会交往在语言传播、文明成果延续共享、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等方面论述了社会交往的精神生产力功能,并从若干方面加以具体展开;进而突出了现代社会交往所具有的空前重要的生产力意义。  相似文献   

6.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已经向传统的生产力观念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本文在剖析传统生产力定义时代局限性基础上 ,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赋予生产力以新的内涵 ,并对其进行实践思考  相似文献   

7.
在人类生产力发展的历史上,生产力水平的每一次质变,总是和科学技术的划时代发展相联系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了生产力的质的飞跃,引起了社会的发展。生产力作为人类社会最活跃的因素,始终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不同时代生产力的发展始终受着科学技术的推动与制约,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在不同时代是存在着巨大差别的。  相似文献   

8.
社会交往的特征及其精神生产力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学术界往往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仅仅归之于生产关系,而很少重视其生产力功能。实际上,交往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不论从物质层面还是从精神层面上说都具有生产力功能。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交往理论,主要从精神交往这个层面上就社会交往在语言传播、文明成果延续共享、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等方面论述了社会交往的精神生产力功能,从而突出了现代社会交往所具有的空前重要的生产力意义。  相似文献   

9.
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意味着对生产力各要素有更高更新的质量要求。马克思主义为我们认识这个问题提供了高远的视野:在劳动者方面,积极看待劳动主体的能动性、创造力,更加注重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大力增强劳动者能力建设的智能内容;在劳动资料方面,伴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数据及其算法已成为最具智能型的生产工具,前景未可限量,但同时也带来一系列新挑战;在劳动对象方面,必须克服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的“断裂”,实现绿色低碳循环的可持续发展。要形成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加快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改革,建设好现代化产业体系特别是推进要素市场化,进一步内外联动推动高水平开放。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邓小平关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著名论断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的新发展,也是对现代科技发展形势的新概括,它与知识经济的内涵是完全一致的,指出我们学习这一著名论断,对于贯彻科教兴国战略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按照传统的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要么应该发生生产关系进而上层建筑的变革,要么其生产关系也是先进的高度发展的。因此,要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结合的高度,从生产关系的系统性来揭示生产力推进社会发展的具体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2.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当今世界一个值得研究的题目。要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不仅要重视人的作用,也必须重视自然的作用;不仅要征服改造自然,也必须保护自然,提高人们对保护自然的认识;还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先进生产力是以人为主体的动态发展的生产能力,其主体具有先进的认知、知识创新、科技创新等能力,以及内含先进的生产协作关系。“先进生产力”理论克服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静态的、机械的和较为极端的局限性,突出了劳动者的主体地位,深化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的研究,有利于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许多现实矛盾和思想障碍。  相似文献   

14.
论社会交往的精神生产力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学术界往往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仅仅归之于生产关系,而很少有人重视其生产力功能。实际上,交往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不论从物质层面还是从精神层面上说都具有生产力功能。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交往理论,主要从精神交往这个层面上就社会交往在语言传播、文明成果延续共享、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等方面论述了社会交往的精神生产力功能,并从若干方面加以具体展开,进而突出了现代社会交往所具有的空前重要的生产力意义。  相似文献   

15.
和谐是生产力之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我曾撰文指出,教育是生产力之母,生态是生产力之父。如果说教育是生产力运行的人文生态环境,那么,生态就是生产力运行的自然生态环境。但是,教育和生态只是支持生产力系统的实体性构件,怎样使教育和生态实现动态最佳结合,使生产力系统实现内部和外部关系最优从而步入良性运行的轨道呢?唯有和谐能够使人文生态和自然生态两大实体性构件有机黏合在一起。人文生态的和谐是社会生产力系统健康发展的人文基础;自然生态的和谐是自然生产力系统健康发展的自然基础;人文生态和自然生态的宏观和谐是孵化新生产力的动力机制。可见,和谐是新生产力的巨大孵化器,和谐在客观上成为生产力之祖,成为生产力健康运行的黏结性因子;和谐生产力是和谐发展的生产力基础。天人归一,万物互动,和谐发展,才是生产力运行的至高境界。所谓人类的随心所欲之点——“欧米茄点”,不过是痴人的呓语。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要物化为生产力因素,才能进入直接生产过程。而现代科技的发展,可以不通过生产力诸因素,直接形成最终产品,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紧密结合是二者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同时认为,在社会科学研究与理论思维中把生产力中的人,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中的人严格区别开来是十分必要的。但在现实中它们又是联结在一起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在《怎样恢复农业生产》中指出:“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本简述了“猫论”的内涵,在分析了生产力内涵的基础上阐述了“猫论”与发展生产力的关系,指出:不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政策不是好政策,生产力不发展就不能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可以说:“猫论”是邓小平关于发展生产力标准问题的最初表述。  相似文献   

18.
从“第一生产力”到“先进生产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在界定“第一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力”的基础上,分析了从“第一生产力”到“先进生产力”所体现的思维观念的转变:从系统内部比较到系统之间比较;从注重定量分析到注重定性分析;从突出对象分析到突出主体选择。以“第一生产力”与“先进生产力”的辩证统一为基点,把握“第一”,代表“先进”,开括前进。  相似文献   

19.
历史发展到了21世纪,社会生产力活动的内容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因此,反映社会生产活动的生产力理论也应从发展的角度来认识。根据当前情况,生产力概念可表述为:社会开发和利用资源生产出满足人们需要的物质利益的能力;而生产力要素也应变为:人类开发、创造、保护和利用资源的能力;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  相似文献   

20.
先进生产力与党的先进性密切关联,先进生产力是党的先进性赖以产生的物质基础, 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党的先进性的集中体现,是保持执政党先进性的根本要求和根本途径。保持党 的先进性是发展我国先进生产力的根本保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深刻理解发展先进生产力与 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关系,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刻认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