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了了解苗族鼓舞运动对农村青年妇女身体成份与心肺功能的影响,随机抽取农村女年青苗族鼓舞队员30名为实验组,再随机抽取30名青年农村青年妇女为对照组,年龄均在20-25岁之间。分别对两组进行身体成份与心肺功能指标的测试。结果显示:苗族鼓舞运动能降低青年农村妇女的体脂百分比,皮褶厚度下降,而且对提高青年农村妇女的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机能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通过实验法对太原市3所健身俱乐部的30名青年女性在加入乒乓球运动前后的身体形态变化进行研究,对比和分析实验前后的数据,得出乒乓球运动对提高青年女性身体形态的指数起到良好作用。  相似文献   

3.
摘要:从贵州省农村中小学少数民族留守儿童中抽取750名回族、布依族、苗族留守儿童,对他们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进行统计对比。结果表明:三个民族留守儿童的体质健康各有优势又各有劣势,健康状况各不相同。建议根据各民族学生的体质状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确实提高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身体素质。  相似文献   

4.
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规定,对地处帕米尔高原的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中学(海拔3 500m)2 400名13~18岁中学生的主要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指标进行检测。之后,随机抽取其中的378名中学生为实验对象,采用课内、外一体化运动干预措施对其进行12周有针对性的运动干预。结果表明:12周课内、外一体化运动干预后,受试者身体形态指标未见显著性变化,上肢力量、下肢爆发力、柔韧素质和有氧耐力水平得到提高,体质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5.
夏登波 《体育科研》2010,31(5):88-90
对海南省三亚市、琼中黎族及苗族自治县体育运动学校的15名15~17岁的黎族及苗族女子沙滩排球运动员的身体形态机能和身体素质指标进行了全面的测试及分析,并与本地区同龄足球运动员身体形态机能和身体素质现状指标进行了比较。为海南省少数民族青少年女子沙滩排球运动员选材提供参考指标,为海南省少数民族青少年女子沙滩排球运动的训练及进一步发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湘西州土家族、苗族成年人身体成分现状,利用Logistc回归分析法找出影响其身体成分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湘西州苗族、土家族成年人身体成分特征基本相同,随着年龄的增加体脂含量成增长趋势,男性表现为40~49岁“中年肥胖”趋势增加明显,50 ~ 59岁女性下肢肥胖增长明显,同时身体成分受运动锻炼、工作强度以及饮食习惯等主要影响.结论:男性“中年肥胖”现象、女性腹部、下肢肥胖现象隐患较大,应加强湘西州土家族、苗族成年人运动锻炼对身体成分的干预,倡导合理的饮食.  相似文献   

7.
应用心理卫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自编<中学生体育生活方式情况调查表>,对皖西北10县市农村中学随机抽取1825人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了解农村中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关系.结果表明:体育活动兴趣、每周活动频率、每次活动时间和运动强度对SCL-90量表诸多因子有显著影响,具备良好体育生活方式特征的学生中度及以上阳性因子检出率明显低于无良好体育生活方式的学生.身体形态、机能、素质和运动能力两组学生也有显著差异.结论: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对农村高中生的身心健康有很好的改善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体育活动对产后妇女身体形态的影响,对40位产妇进行7周运动干预,并在训练前、后进行体成分和身体围度指标测定。结果表明:运动干预促进了产妇形体改善和脂肪分解代谢;提高了基础代谢,降低了身体年龄。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湘西地区12-14岁苗族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质和营养状况,为提高湘西地区少数民族学生的健康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随机抽取湘西地区12-14岁苗族农村留守儿童619名,测试其身高、体重、胸围、肺活量、50m跑、握力和立定跳远,并评价其营养状况。结果:随着年龄增长,留守儿童的身高、体重、胸围、肺活量、握力和立定跳远均逐渐增加,50s跑时间逐渐减少;14岁男生的肺活量、13岁、14岁男生的握力和立定跳远显著高于同龄女生(P0.05);除50m跑成绩外,留守儿童的各项体质指标均低于全国同龄儿童(P0.05)。结论:湘西地区12-14岁苗族农村留守儿童身体发育水平整体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营养状况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长三角地区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上海、南京、张家港、宁波、杭州的部分学校的学生的身体形态指标、身体素质指标、身体机能指标等体质健康情况和日常生活习惯、饮食习惯、食物摄取等生活习惯内容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发现: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子女学龄儿童在身体形态指标和身体素质部分指标上存在明显差异;城市子女近视比例高于农民工子女;农民工子女在体育活动、生活卫生及食物摄取方面较城市子女具有明显差异等。  相似文献   

11.
选取与心理健康关系最紧密的身体自尊作为测量工具,采用文献资料、心理测量、实验等方法,以苗鼓和舞龙为锻炼方式,对湖南湘西矮寨镇妇女进行16周系统的实验研究。结果显示:16周系统的苗鼓锻炼和舞龙锻炼对湘西矮寨镇妇女身体自尊水平及各维度都具有显著性改善作用;其中,苗鼓在身体自我价值感、身体吸引力两项指标上比舞龙产生的效益更为明显,而舞龙在身体素质和身体状况两方面比苗鼓效果好,说明不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锻炼方式对湘西农村妇女的身体自尊产生不同的心理效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利于促进农村妇女身体自尊不同方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民族舞蹈与传统体育有着密切的联系,水鼓舞是苗族宗教祭祀、农耕文明的文化积淀,具有鲜明的教育价值、文化价值、交往价值与符号价值。社会文明的发展导致水鼓舞价值功能、文化品位和参与群体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作为村落性的体育活动,水鼓舞对少数民族村落体育发展有重要启示:少数民族村落体育应该尽量在不改变活动时间、服装道具、仪式过程及参与人员本土化的基础上保持民族文化的原生态与多样性,打造品牌、形成特色,发挥行政职能部门与重要传人的影响力,并在保持民族文化原生态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旅游与无形资产开发,以促进生产力发展。  相似文献   

13.
广西苗族芦笙舞是广西苗族同胞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娱神、娱人的舞蹈形式。其产生与发展与广西苗族人民的生产劳动、生活环境、宗教信仰、民族精神息息相关,紧密相连。以教育人类学的视角,在田野调查和文献资料研究的基础上,对广西苗族芦笙舞保护与教育传承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使广西苗族芦笙舞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更好地生存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运用口述历史法、田野调查法、文献资料法等方法,对湘西瑶族村落民俗体育“舞虫灯”进行研究,研究发现:“舞虫灯”是湘西瑶族村落进行祭祀的一种古老民俗体育活动,其祭祀仪式由开场——打鼓敲锣、垫场——插秧舞、高潮——舞虫灯、结尾——打猎舞组成。舞虫灯的起源传说的口述记忆是现阶段了解其历史发展的重要途径。舞虫灯现代传承与发展的途径选择应该是多元化、科学化的一个缓慢自我完善过程。  相似文献   

15.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自产生后,依附于生产方式、传统文化、传统习俗、庆典节日、舞蹈、军事等,还同祭祀、供奉、敬神等宗教活动相结合,既是心理的满足,又是社交的手段,宗教活动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湘西苗族跳鼓活动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查阅文献资料、调查访问、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方法,以五代苗族鼓王跳鼓为主线,分析湘西苗族跳鼓活动的内容种类、形式、场地器材以及跳鼓王跳鼓特点等现状。提出发展湘西苗族跳鼓活动应加强湘西苗族跳鼓运动的挖掘和提炼整理、加强湘西民族传统体育专项科研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和建立健全湘西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组织保障、强化跳鼓运动的民族传统特色,发挥跳鼓活动的观赏价值、走学校发展路线,从学校开始普及跳鼓等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倡导全民健身理念,普及广大社会群体参与跳鼓活动等对策,为湘西苗族跳鼓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和推广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7.
翼城花鼓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历经1000多年的传衍变成一种独具特色的民族体育舞蹈,是我国千年文化的积淀。它产生于大众并服务于大众,成为集健身性、娱乐性、传承性、地域性和经济性于一体的体育项目。它不仅可以起到健身作用,还起到娱乐大众的作用,深受人民大众的喜欢。文章通过对翼城花鼓的健身价值、娱乐价值、社会价值、教育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研究,使人们更好的了解翼城花鼓,可以让翼城花鼓作为健身项目得到全方位的传播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广西高校舞狮运动教学现状入手,结合广西壮族舞狮技术的特色,研究广西高校开展舞狮运动教学的可持续发展策略,为舞狮运动在广西高校的更好开展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9.
体育是促进健康的重要方式,然而现实中农村妇女健康状况令人忧虑,其体育参与也面临层层障碍。为消除农村妇女体育参与的困境,探索体育促进农村妇女健康的行动策略,以女性主义身体理论为指导,以广场健身舞为干预手段,对广东省清远市J村妇女进行健康促进的体育行动研究。发现:体育不仅能使农村妇女的健康状况得到改善,更能促进其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自我认同的加强、社会支持的增多。认为:体育的健康行动策略需从“自我关注的提升”“自由的获得”“身体的掌控”“网络的构建”等4个方面进行规划,使农村妇女运动的主体性得以释放与满足,实现农村妇女的全面健康。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aerobic dance on physical work capacity, cardiovascular function and body composition of young middle-aged women. Maximal oxygen uptake ([Vdot]O 2 max), heart rate during submaximal treadmill walking, resting heart rate and blood pressure, and body composition were determined before and after a 10-week aerobic dance conditioning program in 28 women (18 experimental and 10 control), aged 25 to 44 years. During the 10-week treatment period, the experimental subjects participated in 45 min of aerobic dance at 70–85% of the heart rate reserve, 3 days · week –1,whereas the control group did not participate in any regular strenuous physical activity. Change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for [Vdot]O 2 max expressed in 1 · min –1 or relative to body weight or fat-free weight (5 to 7% vs. – 5 to – 8%), time on a continuous grade-incremented walking treadmill test (16% vs. 1%), heart rate during submaximal stages of the treadmill test (– 9% vs. 1%) and resting heart rate (– 8% vs. 2%). Resting systolic and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body weight; percent fat, fat weight, and fat-free weight estimated using underwater weighing; sum of seven skinfolds; and sum of seven circumferences did not change significantly in either group. It was concluded that aerobic dance performed 30–45 min, 3 days · week –1 for 10 weeks significantly improves physical work capacity and cardiovascular function, but without dietary control, does not alter body composition in sedentary middle-aged wome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