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建立甘州回鹘政权的过程中,对于公元840年以前陆续迁入河西的回鹘所起的作用,一向被人们所忽视。虽然近来许多研究者对此已有所重视,其中有的研究者把这种作用概括为:给公元840年漠北回鹘汗国灭亡后向河西迁徒的回鹘找到立足之地的“铺道者”作用。但这似乎仍不能充分揭示和肯定原居河西的回鹘,在建立甘州政权中所起的奠定基础和主体作用。本文就此谈点粗浅的看法,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2.
杨富学 《家教指南》2011,(3):106-113,132
摩尼教于763年传入漠北回鹘汗国以后,迅速发展成为回鹘国教,其影响渗透到汗国社会、经济、外交及文化的各个方面。9世纪中叶,回鹘汗国崩溃,部众四散,其中迁入河西者以甘州为中心建立了甘州回鹘王国。由于受到当地流行的宗教文化的影响,回鹘宗教信仰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来被奉为国教的摩尼教虽继续流行,但势力越来越弱。在漠北时期并不流行的佛教,却异军突起,取代摩尼教而成为甘州回鹘国最为流行的宗教,同时萨满教遗俗继续存在。这些成为甘州回鹘宗教信仰的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3.
《河西学院学报》2016,(3):21-27
自763年始,摩尼教成为漠北回鹘汗国的国教。840年,回鹘汗国崩溃以后,部众西迁,其中一部分迁至今河西走廊地区,以甘州、沙州为中心建立政权,史称甘州回鹘与沙州回鹘。由于受河西地区长期流行的佛教的影响,回鹘民众大多皈依佛教,但回鹘王室仍以摩尼教为奉,如同漠北回鹘一样,河西回鹘的统治者非常敬重摩尼教,任用摩尼教高僧作为使臣出使中原王朝。对摩尼教在河西的流行情况,汉文史书记载鲜少,但敦煌发现的回鹘文文献、汉文对此却有不少反映,波斯文史料也有一定记载,可填补汉文史籍的空白。从中可以看出,自9世纪中叶至11世纪中期,摩尼教在河西回鹘中是相当流行的。  相似文献   

4.
一、瓜沙曹氏政权时期河西走廊的政治布局现在国内一般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从908年张氏政权灭亡开始,河西已实际统一于甘州回鹘政权,归义军瓜沙曹氏政权不过是甘州回鹘的附属政权而已;另一种意见认为甘州回鹘始终未能统一河西,只是符个独立的割据政权弱肉强食的场所。我们认为后一种意见比较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5.
从西汉至840年回鹘南下之前,一直有突厥语族群栖息于河西地区。正为此,漠北回鹘汗国破灭后,其一支才南下河西。甘州回鹘是于乾符二年(875年)正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军事集团出现于历史舞台的,毗伽可汗(875~885年在位)是其第一任可汗。甘州自唐中和四年(884年)底开始为回鹘所控,汗庭是于光化三年(900年)或稍后不久由合罗川迁往甘州城的。其辖境,最盛时东达秦州,东北至贺兰山,南以祁连山为界,西止于沙州,北至合罗川下游。甘州回鹘几乎从南下河西后便注重学习汉文化,重视保持并发展同中央王朝的关系。这也是其最终能发展成一个受中央王朝重视、使归义军政权不安、令安西回鹘汗国无奈的独立政权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6.
<正> 从十世纪初唐王朝灭亡到十一世纪中期西夏居有河西的一百多年间,河西地方作为绿洲走廊地带的地域特殊性,在中原王朝不能进行直接统治的情况下,曾出现过瓜沙曹氏、甘州回鹘和凉州蕃汉联合政权(时又称西凉府)鼎立并存的局面。关于瓜沙曹氏和甘州回鹘政权,学术界论述颇多,而对凉州蕃汉联合政权则少有专文论述。实际上,凉  相似文献   

7.
从西汉至840年回鹘南下之前,一直有突厥语族群栖息于河西地区。正为此,漠北回鹘汗国破灭后,其一支才南下河西。甘州回鹘是于875年正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军事集团出现于历史舞台的,毗伽可汗(875~885年在位)是其第一任可汗。甘州自884年底开始为回鹘所控,汗庭是900年或稍后不久由合罗川迁往甘州城的。其辖境,最盛时东达秦州,东北至贺兰山,南以祁连山为界,西止于沙州,北至合罗川下游。甘州回鹘几乎从南下河西后便注重学习汉文化,重视保持并发展同中央王朝的关系。这也是其最终能发展成一个受中央王朝重视、使归义军政权不安、令安西回鹘汗国无奈的独立政权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8.
河西走廊内大黄山(又名焉支山)、黑山、宽台山把狭长的走廊地带分割成三个区域,甘州回鹘地处其中心区域——黑河流域,这里是河西走廊的主要农业区,自古为“胡汉交往”的繁华之地。河西地区相对于中原王朝来说地处边缘地带,在中央王朝强势不足的情况下,辖河西走廊各块绿洲的地方政权,很容易割据自立;而甘州回鹘相对于河西走廊这一弓形狭长带状区域,又处于心脏地带,沙州政权、吐蕃、党项、契丹等政权分列其东西。甘州回鹘落脚于此,要生存和发展,必须建立一套有利于自身强国的政治秩序。从现有史料进行分析,东连西压、南北争锋是其外交措施的主要特点。但由于当时政治格局和其他潜在因素的制约,甘州回鹘与周边政权的各种关系又呈现出更为复杂的情形,并最终灭亡。  相似文献   

9.
试论甘州回鹘和北宋王朝的交通孙修身960年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取代后周,建立北宋王朝。其时在河西走廊尚存有甘州回鹘、凉州六谷部、瓜沙曹氏归义军政权等。其中除瓜沙曹氏归义军政权是宋朝的羁縻州县外,余者都是独立的政权。同北宋王朝有着友好的关系。甘州回鹘...  相似文献   

10.
从西汉至840年回鹘南下之前,一直有突厥语族群栖息于河西地区。正为此,漠北回鹘汗国破灭后,其一支才南下河西。甘州回鹘是于875年正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军事集团出现于历史舞台的,毗伽可汗(875-885年在位)是其第一任可汗。甘州自884年底开始为回鹘所控,汗庭是900年或稍后不久由合罗川迁往甘州城的。其辖境,最盛时东达秦州,东北至贺兰山,南以祁连山为界,西止于沙州,北至合罗川下游。甘州回鹘几乎从南下河西后便注重学习汉文化,重视保持并发展同中央王朝的关系。这也是其最终能发展成一个受中央王朝重视、使归义军政权不安、令安西回鹘汗国无奈的独立政权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1.
丝绸之路贯穿甘肃省全境,敦煌、张掖等地是中西交通的枢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丝绸之路上的各个民族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善于经商的粟特人、回鹘人,曾是丝绸之路的主宰者。漠北回鹘与吐蕃为争夺丝绸之路,征战不断;甘州回鹘统一河西走廊,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党项族抢掠丝绸之路,其西夏政权灭甘州回鹘,控制了整个河西。蒙古四大汗国中的钦察汗国、伊儿汗国在丝绸之路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甘州回鹘漫谈牛新军唐文宗时期,漠北回鹘由于内乱外患,再加上天灾,不得不四处逃散。经过一番动荡后,终于在河西与西域建立了几个分散的回鹘政权,其中就有甘州回鹘国。“初,回鹘西奔,种族散处,故甘州有可汗王,西州有克韩王,新复州有黑韩王,皆其后也”(《宋史·...  相似文献   

13.
一、存在的疑难问题与于阗文书的价值唐开成四年(公元839年)回鹘因内乱,天灾饥馑、岁疫,黠戛斯乘机焚其温昆河上牙帐(今鄂尔浑河岸黑城Khara-Belgesun),次年回鹘西奔,一支投葛逻禄,后来联合成立哈拉汗王朝,1213年才为花拉子模所灭,一支投安西,后来发展成为西州或高昌回鹘王国,一支投吐蕃,吐蕃处之甘州,后来建立甘州回鹘国,最后于1023年为西夏所  相似文献   

14.
过去不少人把甘州回鹘称为河西回鹘,我觉得单用甘州或河西之名都不够确切。因为甘州不足代表全部河西走廊,而河西一名则历史上相同于此名者不少,只有以河西走廊之名表述维吾尔族先民在这一地区的活动,才能使人清楚知道其地理位置。在中国只有自兰州黄河以西,迤逦南峙高耸入云的祁连山,北障龙首合黎山所形成的二千里路平原地带才是最确切的河西走廊。国内外不少人在叙述河西走廊的维吾尔族先民时,不从汉代开始,而是到了唐代才约略叙述了一点。如陶保廉的《辛卯侍行记》称:“武宗以后,回鹘内乱,酋长来降,入居中  相似文献   

15.
回鹘为我国汉文史籍对唐代游牧于漠北高原一带的古代维吾尔族的族称。公元744年,回鹘人曾在漠北高原建立了回鹘汗国。这时回鹘人长期过着“居无恒所,随水草流徙”的游牧生活,使用古代突厥文(又称古代突厥——如尼文或鄂尔浑——叶尼塞文)。公元840年,由于自然灾害和内乱以及黠戛斯人的入侵,回鹘汗国灭亡。回鹘各部除一小部分留居原地外,大部分分三支西迁。其中重要的一支迁到吐鲁番盆地,建立了高昌回鹘王国,史称西州回鹘。这一支回鹘人在与当地土著居民接触、融合后形成了今日新疆的维吾尔族。另一支迁到了甘州(今甘肃张掖),史称甘州回鹘。他们是现今裕固族的祖先。还有一部分迁到了长城附近,后逐渐与汉族和其他民族融合。  相似文献   

16.
辽朝与回鹘关系主要表现在行政建置上,辽朝通过设置阿思懒王府、回鹘国单于府、沙州回鹘敦煌郡王府、甘州回鹘大王府、高昌国大王府等属国机构,并授予回鹘首领刺史、县令等官衔对回鹘进行经略;经济贸易上,辽上京设置回鹘营管理回鹘商贩,高昌设立互市场所进行双方贸易;文化交流上,回鹘进梵僧名医;回鹘使者观诸国使者礼,辽朝观回鹘本俗舞蹈,派遣使者出使回鹘观其风俗,厚赐回鹘使者,以增进双方礼仪风俗交流;朝贡上,辽朝设立同文驿以供诸国信使居住,回鹘向辽朝朝贡68次之多;军事上,辽圣宗时曾四征甘州回鹘,辽朝对回鹘经略主要目的是保证草原丝绸之路畅通,加强对西北诸部族控制,维护整个西北属国属部体系正常运转。  相似文献   

17.
于阗王国与瓜沙曹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于阗王国与瓜沙曹氏荣新江公元九世纪中叶,漠北回鹘汗国被黠戛斯破灭,部众大批西迁。青藏高原的吐蕃王国内乱并迅速崩溃。这两大政治势力在其所占领的西域与河西广大地区统治秩序很快瓦解,而原曾据有此地的唐王朝也走向衰落,无力西进。西域和河西地区的政治真空被当地...  相似文献   

18.
回鹘是我国历史上的古老民族之一,原居于漠北,曾建立过强大的汗国,9世纪中叶,在外侵、内讧和自然灾害的交逼下,汗国灭亡,部族分为数支西迁,部分迁入河西走廊,建立以甘州为中心的政权,史称甘州回鹘。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敦煌地区考古工作的展开和莫高窟藏经洞的开启,大批的敦煌遗书相继出土、刊布和研究,为探讨古代河西走廊的历史文化与民族问题提供了许多新的珍贵资料,使我们对一些长期已成定论的历史问题重新讨论。本文即拟根据敦煌石窟、遗书的资料,结合历史文献的记载,对学者们争议较多的五代时期甘州回鹘的可汗卒立世次略作考证。不当之处,敬清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9.
公元840年,回鹘汗国的灭亡,是它的大批居民从其故地溃退,并散布在从东部长城至西部的库车和乌鲁木齐广大地区的原因。回鹘居民的迁徙分两个阶段:840年回鹘本部和它最亲近的同盟者溃逃,而在866年回鹘汗国的两部地区脱离其余的铁勒部落。在回鹘居民迁入前夕,移民的大部分定居的河西和天山东部地区的形势是复杂的。问题在于:当时中亚三个最强大的国家——唐帝国、吐蕃王国和回鹘汗国都在争夺这块领土。为  相似文献   

20.
甘州回鹘汗国的建立,发展及其重大影响,历来为学术界所重视,尤其近年来,发表了数十篇论文。唯甘州回鹘汗国的创建者,至今尚未进行研究。本文借助敦煌文书,就甘州回鹘汗国的创建者谈些微薄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