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我认识圣陶先生是在成都,1941年春天的一个细雨蒙蒙的上午。那时候我在华西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工作,圣陶先生在四川省教育科学馆工作。教育科学馆计划出一套供中学语文教师用的参考书。计划里边有一本讲文法的书,圣陶先生从顾颉刚先生那里知道我曾经在云南大学教过这门课,就来征求我的意见,能否答应写这样一本书。  相似文献   

2.
朱自清先生与叶圣陶先生合著了《国文教学》《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标准与尺度》等经典作品,对自身的语文教育思想做出了一个明确的归纳与概括。朱自清先生认为,语文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本国的固有文化,并强调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在教学活动的表达。在作品中,朱自清先生率先提出了作文训练和技术训练两大理论,并要求语文教育活动围绕这两大核心开展。相较于既有的语文指导模式,朱自清先生所倡导的"读""悟"已经成为其语文教育思想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3.
圣陶先生永远离开了我们,我受圣陶先生的挚爱深,自然更加悲痛。我认识圣陶先生已经39年了。1950年,圣陶先生任出版总署副署长兼编审局局长,我在教育部工作,由于圣陶先生的提议,我从教育部编审室转到总署的编审局。圣陶先生提携后进的事例很多,我就这方面谈谈自己是怎样受到圣陶先生的提携的。我只谈两件事。第一件事。有一天下班后,我吃过晚饭回到自己的办公室,过了一会,圣陶先生来了,他是特地找我说几  相似文献   

4.
简谈精读与略读山东莱州市实验小学仲跻刚,沈澍平精读与略读是两种不同的阅读方式。充分发挥精读与略读的作用,培养和提高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独立阅读的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值得认真探讨与研究的课题。对此,叶圣陶先生曾在《精读指导举隅》与《略读指导举隅》作过详...  相似文献   

5.
现代认知理论与叶圣陶阅读教育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始于19世纪50-80年代的现代心理学促进了心理科学的长足发展,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阅读认知理论给阅读教育带来了一场空前的革命。叶圣陶先生在《(精读指导举隅)前言》《(略读指导举隅)前言》等章中反映出的阅读教育观,与现代阅读认知理论颇有相通之处。在强调阅读教学要符合认知规律、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全面培养学生素质的今天,就这一方面做点探讨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6.
朱自清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深入思考,留下了《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国文教学》、《标准与尺度》等语文教育著作,以及《新编开明高级国文读本》、《开明文言读本》等语文教材(以上均与叶圣陶等人合著、合编),本文认为,朱自清的这些国(语)文训练策略尤其是作文教学策略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可行性,不仅影响了当时的语文教育,对于当下的语文教育改革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谈重读     
鲁迅在《读书杂谈》中把读书分为职业的读书和嗜好读书两类,其中职业的读书一类由于工作的性质和需要,常常须反复读一些与业务有关的书籍,不是测览一下就可应付得了的,这类重读的现象并不稀奇。但嗜好的读书便不同了,如鲁迅所说:“是出于自愿,毫不勉强的。”那吸引读者爱不释手、一再重读的,就不能不是书籍本身的力量。我们平常讲优秀的文艺作品富有艺术勉力,就是指它具有一种引起读者由衷爱好的力量。以前来自清和叶圣陶两位合编过两本书,一本叫《精读指导举隅》,一本叫《略读指导举隅》。‘摊读”当然不要求重读,精读则很难看…  相似文献   

8.
我的案头堆叠着厚厚的一摞书:《初中语文教学法举隅》、《中学语文教学法教程》、《语文教学能力论》、《文章新潮》、《百家读书经》、《文章学探索》、《萧士栋语文教育文集》、《中学语文教育学》、《阅读学从书》一套五本。这洋洋400余万言的13本书的编著者。  相似文献   

9.
朱自清的后半生是在学术研究和大学的讲座中度过的,学术的主项是"中国文学批评"。1942年之后,始终关注文学鉴赏教学和语文教学的朱自清将精力集中地投放到了教学研究,相继出版了以给教师树立教学示范的《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和全面论述语文教学问题里程碑式的《国文教学》(以上均与叶圣陶所著的同类文章合编成册),  相似文献   

10.
叶圣陶先生是我终身之师,他对我的教诲,我永记不忘。远在六十年前,我是一个边远地方师范学校的学生,对教育,对人生,正怀着天真的幻想。圣陶先生的《倪焕之》,教给我认识到那个时代的青年从失望到希望、从幻想到理想的追求,认识到教育和社会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在那风雨如晦的年代,一个正直的人,应该象圣陶先生在《古代英雄的石像》里说的,做一块小石头,和别的石头一起,“铺成真实的路,让人们在上面高高兴兴地走”。受到这个教诲的岂止我一个人?是那  相似文献   

11.
一、整本书阅读的历史溯源整本书阅读,并非当代人的创意,20世纪前期,叶圣陶、夏丐尊、黎锦熙等名家就提出要读整部书,甚至提倡用整部书做教材。叶圣陶、朱自清在《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1943年出版)中将整本书阅读指导分为精读和略读,并分别做了详细的说明。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笔者对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看法,其中发表于《九江教育》2001年第2期的《试验修订本高中(中国古代史)教材硬伤举隅》一文由《中学历史教学》杂志社转到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教材编写者臧嵘先生对拙文中关于该教材使用“传说时代”一词不妥的观点提出了异议。笔者仔细拜读臧文后,感到臧先生的解释和说明仍不能令我释疑,故再次提出商榷。  相似文献   

13.
举一反三出于《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但韩军先生认为,语言(言语)的学习规律,并非举一反三,恰恰是举三反一。人类语言的学习,是在巨大数量的语言(言语)的  相似文献   

14.
朱自清先生是驰誉文坛的散文大家,选人语文教材的《春》《匆匆》等就是他脍炙人口的名篇。其实,朱自清还做过多年的语文教师。指导学生作文有许多宝贵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学习。这里挂一漏万,只是举隅谈片,让我们从中获取应有的教益吧。  相似文献   

15.
读过叶圣陶语文教育论著的人都知道,用“导儿学步”这个比喻来说明语文教学活动的实质的,是叶老。早在四十年代,叶老和朱自清先生合作编著的《略读指导举隅》“前言”中,叶老第一次用了这个比喻,他说:“学生从精读到略读,譬如孩子学走路,起初由大人扶着牵着,渐渐的大人把手放了,只在旁  相似文献   

16.
朱自清的后半生是在学术研究和大学的讲座中度过的,学术的主项是“中国文学批评”。1942年之后,始终关注文学鉴赏教学和语文教学的朱自清将精力集中地投放到了教学研究,相继出版了以给教师树立教学示范的《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和全面论述语文教学问题里程碑式的《国文教学》(以上均与叶圣陶所著的同类文章合编成册),出版了文艺论与教学论文对半开的《标准与尺度》和对文学鉴赏教学有示范意义的《新诗杂话》集以及与语文教学有关的《语文零拾》。  相似文献   

17.
我在搜索网页时,关键词用了“举隅”,于是就出现了许多“举隅”的词条,用‘‘举偶”作关键词,也出现许多“举偶”的词条。究竟有没有“举偶”这个词呢?如果“举偶’’是个生造词,百度为什么要使用呢?岂不造成语言混乱,谬种流传?.于是查词霸,结果查不到(当然,举偶也查不到),查《辞海》,也没有。再查《现代汉语词典》,也没有。查《...  相似文献   

18.
回望自己曾上过的一些课,惊讶发现皆是精读课文的教学,没有略读教学的身影。一日读到叶圣陶与朱自清两位先生在合著的《略读指导举隅》前言中写道:“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儿。”  相似文献   

19.
犯中见避———《改造我们的学习》论证特色举隅浙江/郭秀楷卢瑞宝毛宗岗在《三国演义读法》中指出:“作文者以善避为能,又以善犯为能。”“犯”就是重复。重复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艺术技巧,能否以此观照议论文的写作艺术呢?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说:“就我从阅读中所体...  相似文献   

20.
发凡:指陈述全书或某一学科的要旨。如《诗词创作发凡》。举隅:就某一方面的内容举例说明。如《关系型话题作文写作举隅》。探幽、探微:对某一事实或专题的深入思考和探索,从中挖掘出更新的东西。如《古典诗词艺术探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