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沉淀”是自然第六册《水的净化》一课的一个实验:在一杯混浊的水中加入明矾,搅拌,静置,观察水有什么变化。旨在通过实验让学生明白:明矾能把水中一些较小的颗粒粘结在一起,使它尽快沉淀。教学中,我发现仅凭在一杯混浊水中加入明矾,怎么能说明是明矾加快了沉淀速度呢?你怎么知道沉淀速度加快了呢?显然,很难说服学生。于是,我为此设计了一个对比实验:在同样大小的烧怀中放入等量的泥沙,轻  相似文献   

2.
“在浊水中加入明矾可以加快沉淀”可谓是自然教师的“熟戏”,这“熟戏”却让我“演”砸了。 课堂上,我自信地与孩子们谈话:你们的桌子上有两杯同样混浊的水,往1号杯里加入一小匙明矾,2号杯不加,同时用玻璃棒搅拌,静置一会儿,观察两杯水有  相似文献   

3.
"在浊水中加入明矾可以加快沉淀",可谓是自然教师的"熟戏",这"熟戏"却让我"演"砸了。 课堂上,我自信地与孩子们谈话:你们的桌子上有两杯同样混浊的水,往1号杯里加入一小匙明矾,2号杯不加,同时用玻璃棒搅拌,静置一会儿,观察两杯水有什么不同。如果是在正常情况下,加入明矾5  相似文献   

4.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中关于明矾净水的实验,存在实验时间长,实验效果不明显的问题。通过大量的调查和试验,我们发现昆明市附近地区的天然水大多呈弱碱性(滇池水除外),而弱碱性和弱酸性环境不利于明矾的净水,研究首次提供天然水(泥沙水的配制方法)的参考标准,量化明矾净水用量,采用单因素控制法找到明矾净水的最佳实验条件,即:100ml人工配制泥沙水中,加入0.1g明矾用0.075~0.1ml(3~4滴)10%NaOH溶液调节酸碱度净化效果好;500ml滇池水中,加入0.1~0.3g明矾用0.2ml(8滴)10%NaOH溶液净化效果好;鉴于一般家庭中无氢氧化钠,同等情况下建议用1~2倍的饱和小苏打水替代氢氧化钠。上述实验改进大大缩短了实验时间,增强了实验效果,为教师演示此实验提供了参考依据,为灾民用明矾净水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5.
明矾是常用的净水剂,在依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第75页演示【实验4-1】“明矾净水”实验时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实验需要的时间长,二是实验现象不明显。明矾净水是过去民间采用的方法,它的原理是明矾在水中可以电离出两种金属离子。  相似文献   

6.
在教学六年制四年级自然第二册《水能溶解别的物体》这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溶解”与“不溶解”的概念,通过实验,引导学生细心观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一、分组实验感知现象 1.先将一匙较粗的沙子(沙子必须掏尽泥土)放入有半杯水的烧杯内,然后用玻璃棒搅拌几下静置。一会儿看到沙子逐渐沉到杯底,引导学生观察说出:沙子在水中沉降出来了。 2.将一匙盐放入盛有半杯水(最好是温水)的烧杯内。让学生仔细观察,发现:盐粒慢慢降入杯底,与此同时颗粒渐渐变小。接着用玻璃棒搅拌几下,只见盐粒随水在旋转中越来越小,最后逐渐消失在水中。使学生直观地观察盐在水中“化掉”的过程。通过观察,比较实验1、2发现,食盐在水中会“化掉”,沙子在水中会“沉淀”。  相似文献   

7.
一、学生各自对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作出解释,对于他的建立相应的“溶解”、“不溶解”的概念是极为重要的,因此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充分描叙自己看到的实验现象和自己的想象,共同研究讨论。 在观察比较了砂子和食盐在水中的现象后,学生一般会说砂子在水中“化不了”,食盐在水里“化了”或“不见了”,也有的学生因看了书或其他原因,可能会说砂子“没有溶解”,食盐“溶解了”等。无论怎样说,教师都应该进一步引导学生讲清“化了”  相似文献   

8.
《水的净化》一课是人教版自然教材第六册第八课,属“水”单元。本课是在学习《水》、《溶解》等课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习关于水的净化的知识和技能,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为主。课文分三部分,即知道什么是自然水域;学习水的净化方法及作用;了解家庭、自来水厂水的净化,进行饮水卫生、环保教育。为此,我以明白“自然水域”的含义,知道家乡有哪些自然水域,知道沉淀、过滤、消毒是净化水的方法及这三种方法的作用,会做沉淀、过滤的实验;了解自来水厂水的净化过程,进行饮水卫生、环保教育作为教学目的。其中以水的净化方法和作用,会做沉淀、过滤…  相似文献   

9.
一忌实验目的不明确。学生对实验有兴趣取决于对实验目的的了解。如果实验只是为了实验而实验,既不能在有效的时间内完成实验,又不能高效地收集事实。如果目的不明确,就不能激活学生认知的内驱力。因此,指导学生实验前要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具体有这样几种方法。一是矛盾法。研究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作用,首先让学生猜测,有的学生说“受到”、有的学生说“没有受到”,这时教师提出“要知道谁的猜测对,怎么办?”从而引出了实验。二是讨论法。在《水的净化》一课教学中,教师提供一杯浑浊的水,提…  相似文献   

10.
在一次自然课上,我和学生一起探究声音的传播。在这节课中,我故意“为难”学生,学生却迎难而上,给了我一个又一个惊喜。情况是这样的,在学生自己提出了“声音能不能在水中传播”之后,我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进行研究,一会儿就有同学设计出“拿两块石头,在水中碰撞,试一试能否听到声音”这一方案。我笑着征求大家的意见:“你们认为这个方案设计得怎样﹖”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可以。”我知道,这中间有不少同学是课前看了书的。这时,如果按方案马上动手实验,非常容易得出结论:声音能在水中传播。这节课会很顺利的结束。但是,这样的话学生有…  相似文献   

11.
“水的浮力”(人教版《自然》第三册)的教学重难点是物体在水中的浮沉规律,即引导学生探究出“比同体积水轻的物体上浮,比同体积水重的物体下沉”。学生们在探究过程中,做了把木片、塑料、泡沫、牙膏皮、石头、橡皮、硬币等常见物体放入水中的实验,一般能得出这样的结论:轻的物体上浮,重的物体下沉。我们看到,许多自然教师到此为止,没有引导学生领会“在同体积的情况下与水  相似文献   

12.
初教“溶解”,我按教材的设计及教参书的建议进行教学,把食盐、高锰酸钾、砂分别放入水中,用小律搅动,让学生观察对比实验现象。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食盐和高锰酸钾分散到水中去了,砂没有。但学生把白糖、碎石子、粘土、纯碱、石膏、小苏打、面粉等物质分别放入水中搅动,进行观察后,却总是把“粘土”、“面粉”诸填在“溶解的物质”表格中。这说明学生对“溶解”没有真正理解。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呢?通过分析学生实验情况,问题出在观察不细,对知识要点把握不准。实验中学生把食盐、高锰酸钾和砂分别放入水中,搅动后,食盐和…  相似文献   

13.
参考答案 1.C【解析】明矾净水的原理是明矾电离出的Al^3+部分水解生成Al(OH)3胶体,吸附水中悬浮的杂质,一块沉降到水下,加入氢氧化钡溶液则可使胶体聚沉而生成沉淀,起不到净水的作用,且Ba^2+有毒。  相似文献   

14.
有的教师在上自然课时,死搬教材上的例子进行教学,按教材上的例子去准备材料,没有相同的材料就给学生“讲实验”,在黑板上“画实验”,用手势“比划实验”。一堂课下来,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枯燥乏味。问他们为什么不让学生做实验,亲自观察体会一下。他们往往抱怨:“农村学校条件差,没有仪器做实验,麻烦死了!”  相似文献   

15.
义务教育教材第六册(六年制)《水的净化》一课,介绍了三种常用的水的净化方法,即沉淀、过滤、清毒。沉淀、消毒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在日常生活中就是这样做的。实验中的过滤是用滤纸过滤,学生  相似文献   

16.
水生植物是能长期在水中正常生活的植物。一些水生植物在水中具有放氧、吸毒、杀菌、净化污水及对有毒物质的指示监测等作用。其中 ,水生植物及其附着性藻类 ,白天在水中进行光合作用 ,供给水中氧气 ,保持水体中溶解氧平衡 ,使水中的好氧细菌繁殖加快 ,促进了水体的净化。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观察水草的光合作用的发生 ,了解其在水环境中的作用。1 仪器和试剂无色透明玻璃瓶 (或烧杯 )、空气泵、药匙、滴管 ;靛蓝胭脂红、连二亚硫酸钠、蒸馏水、水生植物 (黑藻、金鱼藻或狐尾藻等 )、河水 (或湖水、池塘水 )。2 实验方法2 .1 靛蓝胭脂红溶…  相似文献   

17.
武云松 《云南教育》2003,(14):36-36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丰富的习作素材,难得写出好文章。有一种偏见,认为农村小学生“见少识窄”,文章难写好。其实,农村小学生生活另有天地,积累写作素材有优势,关键在引导。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关于写作”中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  相似文献   

18.
教学分析 《沉与浮》是大象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三课。在前面研究盐的溶解特征后,引领学生进一步探究“其他的物体在水中是否溶解”。由此引导学生发现,放到水中的物体除了溶解外还有其他的情况,从而引出沉与浮的内容。首先,让学生亲身感受浮力的存在。接着又通过实验探究“沉到水底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然后再引导学生应用和拓展,让他们设法“改变鸡蛋的沉浮”,  相似文献   

19.
我曾在农村中学担任了六年的班主任,那时的学生基本上出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作为在农村长大的这一批青少年,他们没有城市里那些“小皇帝”小公主”们倍受溺爱而滋长出来的“骄”娇”之气,但由于中国传统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沉淀,父辈乃至祖辈都对他们抱以很高  相似文献   

20.
刘粉珍 《云南教育》2003,(11):26-27
高中化学实验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践中我总了几做法。一、对实验进行延伸拓展例1,对HCl、NH3的喷泉实验的拓展,向学生提出问题:Cl2、CO2等其它气体能否做喷泉实验?通过讨论和实验得出结论:气体“溶”于某种液体或者与固体发生反应能产生较大压强差就能产生喷泉,如氯气与红磷的反应,CO2与碱液的反应等都能产生喷泉。例2,对盐类水解反应知识的拓展,向学生提出下列问题:向饱和FeCl3溶液中加入CaCO3粉末会产生什么现象?为什么?学生提出假设:可能有气体生成,有白色沉淀或红褐色沉淀生成,CaCO3粉末逐渐溶解等。让学生上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