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记者与读者     
1986年春节,大年初二。我正坐在房里看电视,老父亲走到我跟前:“阿云,有一个女同志来给你拜年。”我站起来走到小客厅,没见人,却见桌上放着一网兜苹果。“哎,怎么走了?”老父亲也颇为奇怪,“她说她是一个医生,专门从汉口跑来看你。”“是她!”我惊叫了一声,毫不迟疑地提起苹果就往楼下追,没人,又往电车站  相似文献   

2.
我们报社今年为我们每位同志订阅一份贵刊,14人人手一册,看了今年两期,我十分赞叹:贵刊办得好,办得活,活跃了新闻界。我在南化公司南化报干校对工作,平时也很关心我们企业报的新闻,尤其是我喜爱收集珍藏企业报,目前已经收集到全国各地八百多种,我时常翻阅企业报,强烈感到企业报应利用它的发行优势(发到基层每个班组),增加新闻的可信性,可读性,可亲性。我看了第一期贵刊《当寒流袭来的时候》一文的“编者按”,很有感触。虽然我的工作以校对为主,但我天天与基层读者见面,读者对什么是好新闻自有读者的评价,对一个记者的“功”“过”,读者也是清清楚楚的,至于“新闻背后的新闻”,可以看出记者站在什么角度说话,说真话还是说假话,读者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  相似文献   

3.
在记者云集的采访活动中,照样能抓出“大鱼”来,但关键一点是看你怎么个抓法。大前年7月7日至11日,国家地质矿产部科技司与甘肃省科委在兰州联合召开“洒勒山及巴谢河流域滑坡科研成果鉴定会”,邀请了一些新闻单位的记者参加,我作为甘肃地质报的记者,也参加了会议。在这记者云集的科研成果鉴定会上,要抓出一条“大鱼”来,还真有点棘手呢。是报道鉴定会情况,向读者交待滑坡成因?是  相似文献   

4.
中国记者群     
有位记者在《新闻出版报》上发表文章诉说身为记者的感受,标题叫《记者的尴尬》。“尴尬”一词,用得再贴切不过了。被人们称为“无冕之王”的记者,在中国正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当口,被推动着或自愿地走到了一种“欲说还休”的尴尬境地。那么,中国记者究竟是怎样的一群? 记者的热衷与自豪一位当记者的老同学打电话来约我写写当代的记者。我打趣道:“不怕我揭你们的老底?”她在电话那头咯咯地笑:“别以为记者都那么‘黑’,这  相似文献   

5.
读者,是报纸的主人公。对读者的研究显然是对办报方针策略以及其它方面研究的出发点及其归宿。下面,笔者就以本人在《房地产报》工作的实践来论述对读者研究的有关问题。一、读者数量的研究对读者数量的估计当从应当、现实和可能三方面着手,所谓“应当”,即指根据报纸的性质应当拥有的读者面和大致数量,所谓“现实”,即指在研究时报纸实际拥有的读者面和数量;所谓“可能”,就是指在“应当”和“现实”的矛盾情况下,报社可能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取得什么样的成效,即达到什么样的数量。 (一)应当拥有的读者面和大约的数量《房地产报》是一张在上海出版的全国唯一的房地产行业周报,面向社会由邮局公开发行。鉴于她是一张房地产行业的报纸,无疑她的基本  相似文献   

6.
“洋和”一词,无以考,但意思是大家理解的。现在一名“真正”的西方记者,法国的阿尔萨斯最新消息报记者在大庭广众之下,在庄严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竟然当众造谣,出尽洋相,不能不使人愕然。现在照录如下:在9月26日我们党中央新领导班子举行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他提问道:“总书记,我认识一个女学生,她在6月3日晚上的那场行动中受了伤,其后几天她遭到了逮捕,并遭到了拘留,而且也受到审问,然后,她就被遣送到四川的一个砖厂劳动。在她到四川的第一个星期里,就被当地的农民强奸了三次。我的问题是,这种对学生的严厉的措施,同您所说的理解学生,团结学生和认为他们是祖国的未来,这是否是一致的呢?”这个问题,粗一听真能使人一怔,因为他言之凿凿:“我认识一个女学生”,“她在6月3日……受了伤,其后……,并……,而且……,然后……,就被……。”在“认识”一词  相似文献   

7.
宜兴报复刊六年多来,发行份数逐年上升,现在已达四万二千多份。在当前报纸林立、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宜兴报为什么能得到这样的发展?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是:经常调查,研究读者;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县报的优势,就在于同广大读者最接近。为了充分利用、发挥这种优势,每年结合发行工作,我们总要派人对读者进行调查,认真听取他们对报纸的意见。今年4月上旬,我们还专门派人作了一次读者抽样调查。记得宜兴报在1980年3月初复刊时,主要是围绕“办给谁看”和“怎样办”这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新闻舆论监督是国家机器里多种监督中的一种。没有强有力的新闻舆论监督,报纸则没有战斗力,没有读者,从而在报坛上也就没有自己应有的地位。但新闻舆论监督是“惹人”的事,被批评和被揭发者常常闹到报社来,有的竟结伙前来,拥一走廊人,闹得人几小时甚至几天办不成公。我就碰到过这类叫人烦恼的事。有一年我们政法部编发了周至县农村一个案例,当事人胡某认为报道内容与事实有出入.来我办公室大吵大闹,还拿头在墙上碰,说他“不活了”。要命的就怕不要命的,吓得我不敢让当事编辑出面,许诺由我这个主任亲自去他县调查处理。还有一年…  相似文献   

9.
今年3月18日,香港又一张报纸问世,这就是香港东方报业集团斥资20亿港币新出的《太阳报》。这张报纸企以年轻读者为主要阅读对象,每张报纸五到六叠,约100多个版,仅售价两元。报纸出台前后,充分造势,“太阳”一出,顿使香港报界风起云涌,危机再现。曾几何时,《苹果日报》即是以廉价出售报纸,在1995年时挑起报纸减价战,而使香港报业竞争加剧。壮阳报》问世,无疑给本就在生死线上挣扎的香港报业雪上加霜。“东方”创办出版《太阳报》.就是对着“苹果”来的。香港现有中文报纸12家,据有关方面分析,东方集团和苹果集团约占整个报业…  相似文献   

10.
近3年来,我在军报相继主办了《记者与指导员对话》(以下简称“对话”)、《先进连队的得意之作》(以下简称“得意之作”)两个栏目,受到了读者广泛好评,总政领导和机关多次给予表扬鼓励,编辑部也收到不少读者赞扬信,军报的《读报与评报》专版还发过评论性文章。  相似文献   

11.
记者感言     
索取与付出据报载:有一位青年女残疾人英子,在哈尔滨市赫赫有名。她身患罕见的全身性神经肌肉萎缩症,导致高位截瘫,她在与残酷的病魔斗争的同时.以惊人的毅力自学完大学本科的全部课程,并创办了哈尔滨第一家“女子庇护所”和主持多个“青春热线”。身残志坚,自学成才—一“张海迪式青年”,赞誉和鲜花曾一度簇拥着她,在香坊区,乃至整个哈尔滨,她都因“杰出青年”的感人事迹而被多家媒体报道。1998年6月.英子搞下了“女子庇护所”的牌子,离家在外租下了一处小平房,成立了家政服务中心,开办起“英子有的”声讯热线。但人们想不…  相似文献   

12.
樊云芳1945年出生于上海,1962年考入复旦大学哲学系。“还在大学时代,我就做着记者梦。这个梦萌生于一篇振聋发聩的报道——《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那时她想,“要是我今后能当一名记者,并写出一篇这样震撼人心的报道来,这一生也就不算虚度了”。大学毕业后,樊云芳来到山西雁北工作。业余时间写写稿子,成了她的最大乐趣。为了采访,颠簸的乡间土路上,身怀六甲的樊云芳坐着装满化肥的高高的马车下乡;艰苦危险的矿井里,樊云芳沿着镶嵌在井壁上的钢筋,下到100多米深的井下……渐渐地,报纸上可以见到她写的“豆腐块儿”了。她的新闻生涯…  相似文献   

13.
《辽沈晚报》与全球最大规模的中文网站新浪网近日作出共同选择——两家“联姻”,在国内首家推出报网联合。 《辽沈晚报》“相中”了新浪网的实力与规模,相信她有能力使该报的信息通过最现代的“第四媒体”为更多的读者获悉。  相似文献   

14.
《新闻知识》的编辑朋友催我这个老读者讲点闯海南的见闻,讲点带“海味”的信息,我想:借此整理一下印象,给新闻界特别是地市报界的朋友稍个信,正好。我到海南十个月了。当初,可说是糊里糊涂被“推着走”的。去年6月,中共海口市委决定面向全国招聘晚报总编。在海口工作的两位年轻记者写信、打电话问我:“到海南来继续领着我们干,行不行?”我随口打哈哈,就说:“这有什么不行?”没  相似文献   

15.
我国县市报和自己的读者一起即将迎来崭新的 21世纪。 新的世纪将是信息时代、知识时代。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读者寄希望于县市报的是全方位的信息,这就给21世纪的县市报提出了高层次的要求。 县市报的三重视野 县市报是综合性报纸,不是行业报,更不是“工作简报”,作为县市委的机关报,它必须处理好服务中心工作与全方位服务读者的关系,处理好“立足本地”与“放眼四海”的关系,自觉地运用新闻规律办报,廓大采编视野,尽可能地满足信息时代读者获知更大范围信息的需要。 县市报的视野应该有三个层次。 1.“区域化”地方视野 …  相似文献   

16.
有人说,当记者是个“美差”,我说,还怪苦的。不过,我爱吃这个“苦”,虽苦犹甜,虽苦犹乐。1985年我才正式当企业报——苏州钢铁厂《苏钢报》的记者。干上了记者这一行,稿件在自己报上刊登是不成问题的,但要像一位同志说的:“有本事在上一级报纸刊登”,就不那么容易了。起初,我  相似文献   

17.
县市报业内人士大都认为,区区一个县市,人口不过百万左右,地域不过两千平方公里,记者在这块弹丸之地“戴着镣铐跳舞”,完全没有省市以上大报记者的天时地利之便。一般来说,他们不可能站在客观的高度鸟瞰政治风云、经济生活和社会变化,所写的稿件也不可能充分体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难出新闻精品。 然而,从1994年调入潜江报做记者工作伊始,我先后有6篇报道在全省和全国新闻评比中获奖,一步一个脚印,年年都有佳作,这与自己把航标定在恰当的位置上抓新闻精品不无关系。 从本质上讲,新闻精品与“会议新闻”、“材料新闻”、“有偿新闻”是两条道上跑的车。许多记者获奖作品少并不是业务能力差,而是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转了向,热衷于跑机关、泡会议、搞“有偿新闻”。《私营业主李祖灿倾巨资开发国有荒湖》、《去冬大张其“股”,今春各霸一“荒”,吕垸村2000亩汉江浅滩寸土生金》、《市领导田头做广告》、《早晨和平村民池中鱼,午间武汉市民盘中餐》、《积玉口发展多种经营不跟粮棉争地》等系列见闻式报道见报后,之所以能在读者中引起较大反响,就是因为把握了全局,吃透了“三头”(上头、下头、外头),精心提炼,心系“三农”,用脚板跑出来的。  相似文献   

18.
邹跃华 《新闻记者》2001,(10):55-55
地市报因所处地位不同 ,不可能在重大科技新闻报道中与中央、省级报纸比肩 ,而且由于读者文化教育水平的限制 ,对纯科技报道可能不太容易接受。那么地市报记者在科技报道上是否就难有作为了呢?从笔者多年来的实践看 ,地市报记者的科技报道天地广阔 ,关键在于如何定位 ,也就是说 ,地市报记者科技报道的重点应放在普及的层次上 ,将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始终贯穿于日常报道之中 ,在富有地方特色的新闻报道中加以体现 ,这样会在读者中起到潜移默化的宣传效果 ,推进政府的科学决策。前几年 ,笔者的两件新闻作品《农民孙世根建…  相似文献   

19.
我是做编辑工作的,我又每天读报,这里想就我在工作中体会到的以及在读报中看到的一些问题,同大家谈谈心。文章的意思要表达清楚记者编辑都需要认真锤炼语言,首先是要使语言能够准确地表达思想,其次才谈得上语言的生动性。报上有些文章因为作者用词不当或者意思说得不清楚,很使读者伤脑筋。例如这样一句话: 人们一看就可以明显地感觉出来,这两个生产队长是年轻人。这里的“人们”不知是谁,是指文章中所写的那个生产队的社员们呢,还是我们读这篇文章的读者呢?不清楚。“感觉”出来这是两个年轻人,“感  相似文献   

20.
今天的报纸,就是明天的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说,当我们新闻记者拿到笔开始写稿的那一秒钟起,就承担了为历史写证词的重任。而最优秀的新闻作品,是应当推动历史前进的,因而,它又不单单是证词。于是,要保证我们的“证词”符合历史的真实,要使我们的稿件能触动社会,就向我们记者提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你动笔写什么?怎样写?也就是说,在现实生活这个沸腾的、变幻莫测的大海中,你把什么样的东西拿出来奉献给读者? 我是新闻界的晚辈。1978年,走进中国青年报的大门,当了驻四川的记者后,最大的感觉是“困惑”。记得头半年工作极其“勤奋”,4个月发稿36篇,结果只见报12篇,常常急得翻着报纸头上冒汗。觉得我写的都是四川的大事嘛,为什么报纸不用呢? 经过一段冷静的反思,又学习、分析了一些优秀新闻作品,最后,总算明白了一个道理——这个道理现在说来是那么浅显——新闻其实是一个“载体”。我们写这件事,告诉别人发生了什么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这件事的意义在哪里。新闻事实不过是一辆“车”,它应该载着“意义”奔向读者。如果它不能装载“意义”,我们就把这辆“车”扔掉——不写。作为一个地方记者,最大的问题大概就是用地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