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自古佛、道都重视意念和内气的修炼,佛家追求“成佛”,道家追求“修仙”,佛道寻找经络、穴位畅通的功法,使人体经络通畅而益寿延年。佛家脉轮学说认为:人体内有三十六轮,如顶轮、眉轮、颈轮、心轮、脐轮等等,佛家修炼“法轮常转”。道家经络学说认为:人体内气是通过任督二脉、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运行的,道家修炼“内丹术”。  相似文献   

2.
李兆生 《武当》2001,(11):51-51
近一二十年来,社会上一些大名家言什么大小周天之运转,其中大有笑谈。本来人身体中的脉络,健康之人是完全疏通的。任督二脉统领一身的阳经为督脉,统领一身之阴脉为任脉,这一身之阴阳脉络合为任督,通领一身之阴阳经脉,正常人焉有不通之理。至于人身之六阴六阳之十一正经与奇经八脉,统领一身之脉络,健康之人焉有不通之理。因此常人经络本来即通,倘若不通岂不是有病么?故常人“亦通”.练功者“固通”而已。  相似文献   

3.
(接上期) 联用穴位: 经络的主体是十二经,称为正经。奇经八脉(如督脉、任脉等)则是沟通十二经脉之间联系的,有蓄积、渗透、调节作用。人体八脉实际就是存储元气的大药库,八脉巾有代表性的穴位就是两穴一组配用,道家秘不外传的养生大法多是如此。  相似文献   

4.
张亦宁 《精武》2009,(2):65-67
患。意气中隔。有胃病、心脏病之患。意气下沉。有痔疮、肠疝之患。迄功深后。则兼以口。或仅以脐轮作呼吸矣。(此种大成功夫。非真传不可。)至行气之法。约分数种。(一)与太极拳后天往先天者正同。由丹田达于海底。抄尾闾而过。缘背脊上行,经玉枕、天灵等穴。下过前额、人中、喉结、心窝、脐轮等处。而归于丹田。(二)由山根往上至天灵。向后往下。经玉枕、背脊、至尾闾。提肛。复缘背脊上行。经玉枕、天灵、向前往下。经山根、  相似文献   

5.
车星辰先生,祖居甘肃兰州榆中县人。先生自幼嗜武,从八岁起即自习武术基本功,14岁起正式投拜魏世荣、邓玉涓等毅位民间拳师习少林一脉之八门拳棍。及长又随峨嵋剑派功夫之甘肃传人李洪生、张庆勇等人习峨嵋内功、内功拳剑、点穴按跷等艺。后随山东螳螂拳与洪传陈式太极拳传人方  相似文献   

6.
混元内劲日月功。是混元内劲上乘内功之一。通过练习可以加速人体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的循环。从而养五脏六腑之气,产生丹田之气,调理五脏六腑.对各种慢性病皆有一定疗效。有强身健体。益寿延年的功效。  相似文献   

7.
李国兴 《武当》2007,(8):30-32
卫气在白天运行的具体规律是:平旦(寅时3点—5点),阴尽。凡五脏六腑精气皆上走于目为睛,故阳气至目而张。目张则卫气由睛明穴并阳?脉上头入脑,然后循项下足太阳膀胱经循背下行,以至足小趾端的至阴穴。再入足心,出内踝下,行阴分(即阴?脉所行之路线),复合于目,此为一周次(图5)。卫气在白天即按此路线循行,共计二十五周次。  相似文献   

8.
阴阳双雄     
徐鑫 《当代体育》2012,(48):48-50
中国从春秋时期老子创建道家开始,便崇尚从生活到自然的"阴阳"之说,这也是我国最早的辩证法理论之一。如外为阳,内为阴;上为阳,下为阴;动为阳,静为阴。《黄帝内经》中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几千年前沿用至今的理论,如今依然在各个领域受用。在篮球赛场上,最能体现"阴阳"理论的,莫过于比赛中的"攻"与"防"。它们赋予了比赛无与伦比的魅力,有关篮球的一切,皆因此而起。每支球队部拥有具备专属的"阴"、"阳"特性的球员,而本赛季雄鹿队的拉里·桑德斯与布兰顿·詹宁斯是将"阴阳"协调得最完美的双雄。  相似文献   

9.
对拉拔长皆是意如果松开就往下坠,这就是散了,或者出现所谓劲直往下坠的现象,形成重心下沉,则容易僵硬。要先解决人体往下坠的问题,就要注意立身中正,在保持提顶竖项之意时,要多感觉尾闾下垂。这也是杨澄甫先生提出的(脊梁与尾闾,宜垂直  相似文献   

10.
梅忠恕 《武当》2023,(8):50-54
<正>(接上期)(四)痒动响开真妙此句说明初层修性的常见内景(即功象)。传统内丹功初层修性的常见内景通称为“八触”。表现为动、热、凉、痒、麻、痛、响、开等。兹分别说明如下:1.动动,指窍位或身体的局部出现跳动的现象,首先凝神玄关窍时在玄关窍位附近(两眼之间鼻梁处)有跳动感,此外在身体其它部位也会有跳动感。跳动的表现一般分两种,有窍位的跳动和身体局部的跳动。  相似文献   

11.
“丹窍功”即“丹窍呼吸、开合、内运”功夫,源于“陈式心意混元太极门”之“太极混元内功”功法部分。本功法为陈式太极拳第十八代传人冯志强大师继承师门嫡传、精炼成功的核心功法。 本人随冯老师练功多年,但总感到功夫尚未精通,故很难将冯老师“丹窍功”之奥秘阐释清晰,只能根据自己的练功体认简要地论述一下练功心得体会,请诸拳友指教。(一)问窍 什么是丹窍?什么是丹窍呼吸开合?怎么样修炼?什么是丹窍内运?与丹窍呼吸开合有何关系?内运有几种形式?怎样修炼丹窍内运?这些将是本文论及的中心课题。(二)述窍 冯师在《太极…  相似文献   

12.
林书立 《武当》2010,(3):48-48
以肚脐为中心的下腹,有丹田、命门、会阴等重要窍穴,是道家气功修炼的主要区位。其中丹田为人体的中心,是生命力的焦点,为炼精化气之处,所谓“此窍非凡窍,乾坤共合成,名为神气穴,内有坎离精。”(《金丹四百字》)所谓“十二经脉皆自丹田生,散之为四肢百骸也”(《太极祭炼内法》)。命门在两肾之间,肾主水而藏精,为人身元阴之处;命门主火而升发,为人身元阳之处。元阴是先天的真水,元阳为先天的真火,  相似文献   

13.
冠军杯八强之一的土耳其加拉塔萨莱伊队在进入前八强后,连续六场比赛一球未进,却获得各项收入合计1000万美元。 在冠军杯八强小组赛中,不莱梅队在0:3落后于安德莱赫特队时,最后24分钟内连扳五球,成为冠军杯赛历史上了一件奇闻。 英格兰冠军曼联队在第二轮与土耳其加拉塔萨莱伊队的主场交锋中,在最后两分钟由坎通纳将比分扳成3:3平,从而保持37年欧洲三大杯赛主场不败纪录。  相似文献   

14.
引起肝病有哪些主要原因?引起肝病,总的来说是寒、热.瘀等方面的原因。《素问·举痛论将》说:“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劂阴之脉者,络阴器,系于肝,寒气客于脉中,则血泣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意思是说,寒邪侵袭于足劂阴之脉,足劂阴之脉循股阴,用语中,环阴器抵少腹,布胁助而属于肝,寒邪侵入于脉中,则血凝涩而脉紧急,故胁肋与少腹牵引作痛。”《素问·刺热篇》说:“肝热病者,……胁满痛,手定躁,不得安卧。”意思是说,肝脏发生热病,胁部满痛,手足躁扰不得安卧。近代有不少中医认为,肝病多由湿热蕴结脾胃,肝气失于…  相似文献   

15.
史明 《武当》2005,(4):28-30
(16)左足大趾即大敦穴,位于足大趾端,去爪甲如韭叶,属足厥阴肝经穴,是肝脉之井穴。而于治病防病,则关系血崩不止、五淋七疝、阴挺、阴缩、睾丸偏大、阴头痛、小儿遗尿等症。(17)左足二趾即厉兑、内庭二穴,属足阳明胃经穴;内庭穴位于足次趾外间陷中,是胃脉之荥穴;厉兑穴位于足次趾之端外侧去爪甲角一分处,是胃脉之井穴。内庭穴具通降胃气,和肠化滞之效;厉兑穴具和胃清神气,疏泄阳明之热功效。而于防病治病,则关系肚腹胀满、失眠多梦、四肢厥逆、面肿口歪、鼻衄喉痹、赤白痢疾等症。  相似文献   

16.
今年第2期《切削齿孔》一文介绍了我国邮票的自动打孔系统,现再作补充。 在普29《万里长城》邮票中,凡全张邮票直行齿孔上、下通边者皆为切削齿孔,计有5分虎山长城、20分山海关、40分金山岭、80分慕田峪、270分平型关、  相似文献   

17.
张志明 《武当》2023,(10):17-18
<正>太极拳将尾闾广纳百川、宽大盈满、深沉厚重之涵义与人体脊柱下端经脉流注、元气充盈之涵义相类比,将本指江河下游的尾闾一词移用于称呼人体腰椎之下的骶椎和尾椎,以启发我们体认骶、尾联合在行拳中的作用。从身后看,人体脊柱像一枝头向下的箭,尾闾之上的一长条脊柱像是箭杆,呈倒三角形的尾闾像是箭头。尾闾宽大的上半部叫骶骨。骶骨夹在两胯的髂骨之间,与两胯合围成骨盆,骶骨宽度约占骨盆宽度的三分之一。尾闾尖小的下半部叫尾骨。尾骨垂在骶骨下面,半蹲着练拳时尖端感觉约同裆高,指向两膝之间。从体侧看,常人并步直立时,  相似文献   

18.
成守海 《武当》2004,(7):26-27
六合拳术乃数百年前秘传于民间的一大内家拳宗派。内三合,外三合,内外统一谓之六合。其功、理、术、法、窍,皆独辟蹊径,别具一格。技击理论独特,击法精巧细腻,体系完备,博大精深。因其行功走架不尚花俏,讲究技击,演练时丢丢荡荡,以其深奥的拳理指导研习修炼,  相似文献   

19.
耳诊机理探讨祖国医学认为人体的机能变化过程与脏腑经络的相互协调和相互平衡有关。而耳部与脏腑经脉有密切的关系。“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别气走于耳为听”《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心在窍为舌,以舌非孔窍,故寄于耳,则是肾为耳窍之主,心为耳窍之客”《证治准绳》。可见耳在经络  相似文献   

20.
通背闪电八打选自通背秘传一百零八手连击法。 每一打都是连攻,实战中出其不意攻敌头、胸、喉、裆,最 适于擒敌制凶。 一、饿鬼推磨 1.甲(着灰衣者)乙(着白衣者)对搏。乙左虚步站 定,发右掌向前攻甲面部,左掌伏于右肘内侧,左掌心向 下。甲左虚步站定,右掌向前格栏乙攻来的右掌(图1)。 练法:这是通背闪电击法的引手近身法。二人对搏时,如对方先出手攻来,应正确判断其动静、虚实、刚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