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盘点2009年的关键词,"低碳"无疑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词汇之一。"低碳经济"、"碳交易"、"碳汇"等概念正日益进入公众的视线。所谓低碳,是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以二氧化碳为主)排放。低碳生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其实就是指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2.
节能减排是挖掘能源的最有效途径,关键在于提高国民的节能意识。低碳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能量要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低碳生活是创造低碳经济的基础,要转变思想观念,要从生活的小事做起,还要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低碳生活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3.
<正>低碳生活指的是返璞归真地去进行人与自然的活动,要求减少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如果说保护环境、保护动物、节约能源这些环保理念已成为行为准则,那么低碳生活则更是我们急需建立的绿色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4.
科苑 《金秋科苑》2014,(3):96-100
如何走向低碳生活,很难吗?不是,让我们一步步,从衣食住行的点滴做起,享乐低碳生活吧。一、衣1.少买不必要的衣服服装在生产、加工和运输过程中,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同时产生废气、废水等污染物。在保证生活需要的前提下,每人每年少买一件不必要的衣服可节能约2.5千克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6.4千克。如果全国每年有2500万人做到这一点,就可以节能约6.25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16万吨。  相似文献   

5.
科苑 《今日科苑》2014,(3):96-100
正如何走向低碳生活,很难吗?不是,让我们一步步,从衣食住行的点滴做起,享乐低碳生活吧。一、衣1.少买不必要的衣服服装在生产、加工和运输过程中,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同时产生废气、废水等污染物。在保证生活需要的前提下,每人每年少买一件不必要的衣服可节能约2.5千克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6.4千克。如果全国每年有2500万人做到这一点,就可以节能约6.25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16万吨。  相似文献   

6.
《今日科苑》2013,(19):103-107
低碳生活(low carbon living),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低碳,英文为low carbon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的排放,低碳生活可以理解为: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如今,这股风潮逐渐在我国一些大城市兴起,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低碳生活代表着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返璞归真地去进行人与自然的活动。  相似文献   

7.
李光 《百科知识》2010,(2):53-54
低碳生活是指低能耗和低污染的生活方式,或者说是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为特点的生活方式。低碳生活中的低碳食物则不仅有利于保护环境,也有利于人的健康。但是,低碳食物有两种概念,一种是指粮食产品生产过程的低能耗和二气化碳排放量低,二是指含碳水化合物少的食物。这两种食物的相同点都有利于人的健康,但却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陈丽 《金秋科苑》2013,(10):79-81
"低碳环保生活"(low-carbonlife),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一、"低碳"的引入200多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与发展,大量温室气体,尤其是二氧化碳的排出,导致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发生变化、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世界气象组织公布的"2012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指出,近10年是有记录以来全球最热的10年。此外,全球变暖也使得南极冰川开始融化,进而导致海平面升高。  相似文献   

9.
《金秋科苑》2013,(19):103-107
导语 低碳生活(low carbon living),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  相似文献   

10.
建筑节能是国家施行节能减排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节能潜力大,涉及面广,关系民生的特点。节能减排正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能量要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低碳生活。文章结合金海财富广场施工经验,论述了节能减排的技术。供同行参阅。  相似文献   

11.
工业城市的污染严重,生活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大,不适宜于人类的健康生活,低碳生产与低碳消费,是未来工业城市发展的方向。采用固碳效益分析的方法,对工业城市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进行分析,以工业城市中的10种典型植物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不同时间段对于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和释放氧气的能力,以及不同植物在不同季节的固碳释氧能力,在此基础上,对于工业城市的人居环境小气候特性进行分析,调查结果显示,植物占有率高,固碳释氧能力强,形成小气候特性的环境人居满意度优于普通环境41%,为工业城市的人居健康生活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2.
郭美男 《科技风》2012,(19):252
低碳生活就是我们把生活中所耗用的能量要尽量减少,从而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低碳生活,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成为人们时尚的新的一种方式。时代在进步,人们的思想也在发生变化,环保的重要性也一天天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13.
正目前,我国城镇化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折时期,城镇化是未来10年中国发展的最大动力,但随之而来的城市生态环境恶化、能源需求增长、空气污染、交通拥堵和安全等问题也成为挑战。本质是让生活更美好所谓"低碳生态城市",是指城市经济以低碳产业、生态城市建设为主导模式,市民以低碳、环保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以低碳、生态型社会为建设蓝图的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14.
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引起的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面临的严峻挑战.中国实现低碳发展,既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也是应对国际减排压力的必然选择.我国有广阔的领海和内陆水域,以低碳理论创新和技术突破引领现代渔业发展,不仅能降低二氧化碳浓度,保护生态环境,而且可以生产大量优质食物蛋白、提供低碳清洁能源,因此是兼具生态性和经济性的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5.
浅论高校图书馆低碳工作方式的实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振义 《现代情报》2010,30(2):95-97
保护环境,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是每个地球公民的责任和义务。本文论述了高校图书馆在日常工作中实施低碳工作方式所采取的措施,以及在宣传和倡导低碳工作和生活方式中所起的作用,旨在提醒人们从身边小事做起,共同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16.
低碳生活与图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给地球带来危机,目前世界各国提倡低碳生活,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本文对我国藏书进行分析,让人们了解应回收而未被回收的图书对环境的影响.愿大家一起行动使我们的生活更低碳.  相似文献   

17.
"低碳经济",是近年来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新概念.在推行"低碳经济"的同时要倡导"低磁生活","低碳经济"的重要含义之一,不仅意味着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而且意味着要引导公众反思那些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从而充分发掘消费和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18.
文章针对人类肆无忌惮的开采,利用资源,为了自己的生活舒适,导致二氧化碳过量排放,面临着全球变暖的危机等现状,提出了开始低碳生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国际贸易中的碳排放转移问题正在日益受到人们关注,中国在全球化经济中的分工角色对于碳转移有着深刻的影响。本文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计算产业完全碳排放强度的研究基础上,采用2007年中国对外进出口贸易数据,分析基于国际分工背景下的中国贸易隐含二氧化碳空间转移路径,结果显示:国际产业分工形成以中国为中转站的两条碳转移路径,一条是中国从哈萨克斯坦、中东国家、澳大利亚、巴西、俄罗斯联邦、印度(Ⅲ类)输入能源和金属类高碳产业产品,制成中、低碳类的工业制成品输出到世界各国,主要是欧美国家(Ⅰ类);另一条是中国从东盟、韩国、亚洲其他未定义地区及日本(Ⅱ类)输入中、低碳产品的半成品或零部件,组装成中、低碳类的工业制成品后再输出世界各国,主要也是欧美国家。在考虑了国际产业分工背景下用于出口的进口隐含二氧化碳后,2007年各类国家和地区向中国净转移贸易隐含二氧化碳为:Ⅰ类国家181.51MtCO2、Ⅱ类国家13.74MtCO2、Ⅲ类国家5.82MtCO2。在考虑了国际分工后,中国进口的大部分产品不是用于最终消费而是为了生产,而生产产品中有相当大的部分是用于出口,在总体上中国是在替发达国家排放二氧化碳。  相似文献   

20.
低碳,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就是低能量,低消耗的生活方式。变电站是电力系统中的"神经中枢",起变换、分配、控制、保护、监视电能的作用,同时也是系统中的耗能大户,我国70%的电能由火力发电提供,而火电用的燃料煤是碳排放的主因。因此,在满足正常的生产和生活需要的前提下,降低变电站的电能消耗,可间接的减少碳排放,为我们的低碳生活做出应有的贡献,因此,变电站的低碳运行时不可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