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介红玉 《师道》2013,(3):13
上海一位家长曾向当地媒体反映,在某民办初中上初一的孩子的英语老师自创了一套"分层教育"法,学生成绩不到80分就算不合格。一次,英语课上做18句中译英,班上只有10人达到80分,有30多人都没"合格",老师就不让这30多个孩子进课堂,给孩子带来了不小的压力,有的孩子说,晚上做梦都在被这个老师批评。"分层教育"本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教学内容的一种教育方法,意在增强学生的自信  相似文献   

2.
家长给孩子配监听手表,实时监控老师每句话.有上海小学教师发现,自己被学生携带的“秘密武器”所监控,课堂上说的每一句话都被实时传递到学生家长的手机上.该校排查后发现,一二年级不少学生都在家长的要求之下把这一“武器”带进了课堂.记者调查发现,类似现象在该市中小学教育界并不鲜见.(12月11日《文汇报》)  相似文献   

3.
最近看到一则报道:"班主任把我叫去,说孩子的成绩不太好,要测一下智商。"一位家长向报社反映了这件事。家长说,他觉得老师是在怀疑自己才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是弱智,这令他很"受伤"。问及老师,她承认此事,且已成功让5名家长带孩子去测了智商,她还打算再叫5名学生家长去。老师说:"这10名学生成绩都  相似文献   

4.
闫力 《甘肃教育》2014,(8):30-30
正英国学者菲尔丁曾说过一句名言:"典范比教育更快,更能强烈地铭刻在人们心里。"在现实生活中,如果要预测一个孩子的未来,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孩子喜欢谁。所以,家长和教师要塑造一个孩子的未来,要在生活和学习中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去崇拜他人的意志、性格和才华,使孩子具有类似的品质。一、引导学生发现榜样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并不是只有伟人、名人才能成为  相似文献   

5.
赵友明 《班主任》2004,(5):39-39
孩子吃东西时常将食物撒得满桌子都是,为了教育他们,家长总让他们把散落的食物全部捡起来.有一天,家长命令孩子:"捡起最后一块!"孩子困惑地找着."就在那儿!"家长指着一块面包屑说.孩子瞪着眼看了半天还是看不到,最后家长很恼火地走到孩子身边,刚要说:"你的眼睛怎么啦,不就在那儿吗?"话还没出口,发现从孩子的角度去看,居然看不到那块面包屑.这位家长想:"冲孩子瞎发了半天脾气,原来孩子根本就没看见那块面包屑.真是可笑."其实,在我们的教育中时常会出现这种尴尬的事情.有时我们对学生发了半天火,如果站在学生的位置去看一件事,也就不会发火了.  相似文献   

6.
正据澳大利亚新闻网(news.com.au)2014年8月11日报道,英国的一项调查发现,家长们已经意识到在课堂上运用科技的好处,但是很多家长使用电子产品的技能不够熟练。据调查,41%的家长承认并不十分了解如何在课堂上运用电子产品,但69%的家长认为科技在课堂中的运用使孩子有所进步。英国教育技术协会前任副主席德鲁·布迪说:"尽管家长们还不太熟悉科技在课堂中的运用方式,但科技的好处确实很多。科技可以提高教师与学  相似文献   

7.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威廉·杰姆斯曾经说过:"人性最深层次的需要就是渴望别人的赞赏,这是人类之所以有别于动物的地方。"而历史也一再证明许多伟人的成功都源于家长或者师长的赏识,正是这种赏识给予他们无尽的激励,给了他们坚定的前进方向,最后造就了他们的成功。众所周知,每个孩子的成长道理都是不平坦的,需要孩子、家长和老师不断的尝试和体验,而这个过程中老师的赏识是尤为重要的。英语教学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培养学生兴趣增加学生自信是十分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最佳方法。在英语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赏识教育,营造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最大限度的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十分有益的,所以说赏识教育可以成就英语教学的成功之路。  相似文献   

8.
黄四林 《中国德育》2014,(18):66-67
正新学期伊始,有记者做了调查,有八成孩子明确表示,希望能当班干部,哪怕是一名组长或科代表也好。有家长说:"刚开学,我发现儿子回到家老是无精打采的,甚至有时连作业都不愿意做,细问之下,原来他被‘罢官’了。"为了让孩子"当官",有的家长不惜放下身段为孩子"跑官",请客,送礼。有人认为学生想当班干部会导致"名利心太重""唯利是图""滋生权力欲"等不良倾向或行为。其实,这完全是以成人的心态和道德标准来评价孩子的选择,把孩子成  相似文献   

9.
安静 《宁夏教育》2012,(7):132-133
上学期,我参加了银川市优质课大赛。在参赛教师的课堂上,我发现,几乎所有教师上课时都在不停地向学生提问题,而很少有学生在课堂上向教师提问。这让我想到了两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孩子生下来时,睁眼看世界,满脑子都是问题。刚开始学说话时,说得最多的就是“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家长在招架不住的时候会说:“你长大了就知道了。”孩子再问:“我已经长大了,为什么不知道?”家长往往会一脸茫然。  相似文献   

10.
于静宜 《班主任》2011,(1):32-34
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家长的教育至关重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性格特征、行为习惯和价值取向。在对家长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家长不停地反思"自己的孩子怎么了",却没有思考"自己的教育方式怎么了",即便知道"自己的教育方式出问题了",也没能理出一个思路并按这个思路去解决问题。几乎所有家长都明确表示"很难找到  相似文献   

11.
以前,学生的家长和老师都信奉"棍棒下面出孝子"、"教鞭下面出能人"。但现在时代不同了,家长和老师的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很多家长和老师都知道打骂孩子是不科学的教育方法,但很少有人知道,用什么样的方法代替打骂才是科学的。记得法国教育家卢梭曾说过,"我们不能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应当使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正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结果……惩罚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它的核心应该是真爱和唤醒……"作为教师,应该用积极的引导代替惩罚,用欣赏和鼓励去教育学生。这就是"赏识教育"。"赏识教育"是世界最著名的六大教育方法之一,其特点是注重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充分肯定、不断强化,让学生  相似文献   

12.
袁淑伟 《中华家教》2012,(11):10-11
很多家长在微博、论坛、茶余饭后,一边热转和热议对中国教育的批评和质疑,一边在相互打听、交流该为孩子报哪个补习班,对所谓"减负"措施不屑一顾。家长们大多处于一种焦虑、烦躁甚至心口不一的境况下。专家们说,中国家长们正在陷入教育恐慌。那么,是谁制造了教育恐慌?家长:无奈的选择程程妈妈:在孩子三年级之前,我更注重孩子的素质教育,但是三年级之后,我发现情势不对。为进一所好中学,身边同事的孩子都在报补习班,孩子们都变得"身怀绝技"。如果再不让孩子多学些东西,怕是难以应付以后的竞争。所以,我赶紧送程程去补  相似文献   

13.
正我是一名大学的化学老师,孩子是珠江五校的一名学生。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二年级上册数学书中有一个"华容道"的小游戏,我的孩子对此非常感兴趣。其实,"华容道"作为一款智力游戏,不仅是几个方块的移动,"华容道"的历史背景和文学典故更蕴藏着无穷的魅力。借此机会,我将三国演义的故事讲给孩子听,于是孩子迷上了《三国演义》。我和孩子的班主任老师聊起这件事,班主任老师说:"你参加我们的‘家长进课堂’活动吧,把你给孩子讲的故事带到课堂上,我看一定精彩!"  相似文献   

14.
生活是个大课堂,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美是我们每个家长都非常关注的话题。听到孩子一声"我发现了",家长的幸福感是无以言表的。那么,如何引导孩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美呢?我在教女  相似文献   

15.
关颖 《班主任》2015,(4):37-38
老师与家长是教育的"天然同盟者",有着相同的教育目标,但是涉及孩子的具体问题时,彼此又有不同的立场。有人说,"孩子是父母眼中的树,教师眼中的林"。家长只关心自己的孩子,老师再细致、再周到的工作也不可能像家长那样对每一个学生都下那么大的功夫;老师对承担的某一门课负责,而家长对孩子的各门功课都要过问;老师在乎自己任课期间、在校时间学生的表现,而家长要对孩子的一生  相似文献   

16.
很多父母都有类似的感觉——家长的功课越来越多:检查作业、陪孩子完成阅读任务、帮孩子制作手工、完成老师的各种派活……苦不苦,看看家长咋"陪读"。累不累,想想升学"不疲惫"。时下的教育让家长充满焦虑:各类择校、择班收费乱象,下班后辅导孩子功课,很多孩子在课堂上完不成的任务  相似文献   

17.
对"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种观点,社会上曾有过讨论。有人认为,人生是一场长跑,教育不要太急功近利,学校和家长对教育、对孩子都要有平常心。这话,听起来有理,说起来也轻巧,但未必能纾解家长的教育焦虑,未必能阻止家长给孩子过度补习,未必能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常识和现实都告诉人们,尽管人生是长跑,但起跑也很重要,人生充满竞争,有时一步跟不上,往往步步跟不上。  相似文献   

18.
教育时评     
《教育文汇》2012,(12):11-14
家长的"教育焦虑症"症结何在一位小学一年级家长近日说,自己苦心坚持了6年让孩子"做自己",可女儿上学后,这个教育观被学校整齐划一的要求摧毁了。这位家长担忧,6年后她将收获怎样一个孩子?她的担忧、焦虑,在中国的家长中颇具普遍性和代表性。当下",教育焦虑症"几乎成了中国家长的流行病、常见病。这种"焦虑症"常常在孩子升学之前加重。为  相似文献   

19.
正学期末,班主任宋老师拿来一打学生的素质报告书,让我帮忙给几个学生写评语。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给自己朝夕相处的孩子们写评语,这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我便一口应允下来。不曾想,提笔时才忽然发现,对自己课堂上的优等生,教师寄语一栏里洋洋洒洒满是溢美之词,对那些尚需努力的孩子,也满满的都是鼓励和期待,唯独那些在课堂上循规蹈矩、从来不惹麻烦的"中间地带"的孩子,让我陷入了无尽的纠结:说他们安静内敛?抑或夸  相似文献   

20.
刘春英 《班主任》2004,(3):32-32
学校和家庭是学生受教育的主要场所,但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往往很难协调起来.这主要是由于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做到每天都能与每个学生的家长去沟通,而家长也都处于百忙之中,不可能经常到学校去了解孩子的情况.因而使得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脱节,很难形成教育合力.而事实上,每个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期望值都非常高,很想全面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学校应该为家长提供这样的机会.当然,每个学校在这方面都做过努力,如召开家长会、家访等.但这毕竟是有限的,不能使每位家长天天了解到孩子的学习情况.在实践中我发现,作业是我们与家长沟通的最好途径,因为学生每天都要做作业,每天都把作业带回家,我们何不在这上面做做文章呢?经过尝试,我发现作业本上的"留言板"是一种很好的家校沟通渠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